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通过预习交流,重点指导认识本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结合文字和图片资料,把握课文内容,指导读出敬佩之情。
3.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和反复出现的重点句,感受承诺的力量。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学生乐于阅读,加之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等精读任务基本能够完成。对一般记叙文学习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能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信息感受人物的品质,但反衬的写法学生第一次接触,要通过这节课进行学习,同时能够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相应的语言实践,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以人物形象感受为主要线索,尊重学生的认知,以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以教师的点拨和总结为提升手段,促进学生的篇章阅读与能力的发展。
1.结合文字和图片资料,把握课文内容,指导读出敬佩之情。
2.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和反复出现的重点句,感受承诺的力量。
1.通过预习交流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4.通过资料及图片介绍了解地震相关知识。
1.正确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3.找出父子与其他人不同的表现,默读批注感受。
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1.通过两组词语的复习,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引入课文情境。
2.自主学习,运用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方法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学习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加深对父子品质的理解,并运用此方法写一段话。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写结合、引用资料等方法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承诺的力量。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写结合、引用资料等方方式,领悟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方法,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承诺的力量。
自主学习,运用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方法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学习并运用反衬的方法加深对父子品质的理解,并运用此方法写一段话。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词语复现,引入情景
混乱 爆炸 废墟 瓦砾
由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
疾步 颤抖 绝望 破烂不堪
由这些词,你又想到了什么?
2.借助这些词语,想象当时的情景,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默读思考,批注感动
从父与子的言行中,你感受到什么?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行简单批注,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统领全文的主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二)启发深思,交流感受
片段一:聚焦“承诺”感知承诺的力量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生抓词谈理解
(2)师引导生生交流补充补充并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抓屏拍照和屏幕功能展示学生勾画批注的内容并加以针对性指导。
(3)指导朗读
片段二:聚焦“求助”,学习对比,感悟爱的坚守
文中第5至11自然段“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1)引导发现反复的语言形式及其作用,感悟爱的坚守。
①畅谈感受:“不离不弃”“坚持”
②试着把父亲三次回答联系在一起体会,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反复的语言形式: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③随着时间的不断地推移,父亲的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恳求——心急如焚——疯狂)把这种变化读出来!
(2)深入探究对比反衬的表达方式
①结合同其他父母的对比谈理解
②分配朗读,二次发现
女生读其他父母的表现,男生读父亲的表现。看看通过对比,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人们的表现和父亲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板书:对比)
③体会情感,感悟爱的坚守
同学们,父亲的心情有这样的变化,那么没有变的是什么呢?(救孩子的决心)板书:坚定
(3)小结:同学们,作者抓住父亲的语言、神态通过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反衬,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儿子的爱坚守。
板书: 语言 神态
【设计意图:教学中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方式让得言、得意、得法、得情有机融合。】
片段三:聚焦“挖掘”,抓住外貌,感悟父子间的爱与信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1)结合外貌的描写谈理解
引导:38小时一定发生过许多让人触目惊心的场面,请闭上你的眼睛,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①资料补充:就像你们说的,地震后还会出现很多危险,谁找到了这方面的相关资料? 出示:
地震小常识
地震后会出现的危险:(1)火灾,地震使得电线短路与燃气管爆裂,电产生的火花引燃易燃物或可燃气体引发火灾。(2)房屋二次倒塌,在地震中没有完全倒塌的房屋,在余震中会再次倒塌(3)瘟疫,死亡的动物或人的尸体没有及时处理产生细菌,爆发瘟疫。
救援时会遇到的困难:(1)因消耗大量体力而体力不支,挖掘速度缓慢(2)房屋倒塌后断裂的钢筋水泥太重而无法搬运、易让人受伤(3)长时间断水、缺粮、断电的环境令人身体虚弱,并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4)震后天气异常(气温骤降、大雨、沙尘等)为救援带来困难……
看到这些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远离 危险 ……
② 指导朗读:38小时危险无处不在,请你想象着地震后废墟上可能出现的种种危险,想象着父亲艰难挖掘的样子,读出这幅感人的画面。
(2)结合时间的描写体会父亲挖掘的时间之长。
引导: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改成:他整整挖了38小时
(3)播放视频
师: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房屋坍塌,公路断裂,火灾蔓延,妻离子散,人们瞬间失去自己的家园,亲人被埋在废墟下。而废墟上的父亲呢?——(生齐读)
师:这段话中先写了时间,接着写了父亲的外貌,最后写了孩子呼叫父亲的声音。让我们读后感受到时间在推移,父亲的外貌在变化,事情在发展着。
【设计意图:这部分主要抓住变与不变感受父亲对信念的坚守,略处理。】
1.创设情境,学写对比,感悟儿子对爱的坚信
①父亲在废墟上挖掘儿子,他挖了8,12,24,36小时,儿子呢?儿子在废墟下等8.12.24.36小时,在这漫长的这38小时中,父亲的心情,外貌发生这变化,那同样是这漫长的38小时,废墟下的孩子又会经历些什么?他们的心情、外貌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按照:刚刚被埋在废墟之下,在废墟下等了近20个小时了,整整38小时过去了的顺序让学生先交流一下)
②读一段话就要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写一段话就要充分表现这种情感。如果我们要体现出废墟下儿子如同父亲般的不平凡,了不起,有哪些方法我们可以用呢?(对比,描写语言、外貌)
选择一处进行写话
③评改(针对不同时间段小朋友们的表现进行评改)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在这篇文章中,描写儿子这部分内容是文本的留白处,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空间,我利用这一空间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文本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从而充分感受儿子对爱的坚信。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1.引读:正是这句话把父亲和儿子紧紧维系在一起!当父亲看到倒塌的三层教学楼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
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让父亲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当儿子在瓦砾地下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
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让其岁的儿子成为英雄!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尤其是第二次整体把握对于学生学习文章特别重要,这样不仅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起学生的真情感。】
同学们,每一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课文通过语言和外貌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对父子生死比例的相互信任,
阅读朱自清的父爱名篇——《背影》,感受中国式父爱,试与《地震中的父与子》表现出的美国式父爱相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