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中访友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 理解作者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2. 培养学生对美的语言的感受能力;
3. 初步掌握在写作中根据表达需要变换人称的方法。
生活在深圳的孩子对大山并不陌生,也都有游山赏水的体验。对于山林中的景物美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但,本文作者李汉荣不止在写景,更是在写情,写他对山林中一切的深情,写他因山中众友而乐的博大胸怀,这是学生难于理解的。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根据学情, 教学流程按照理解——赏析——运用等逐层深入的思路构建安排; “贴”着作品教学,把感受、揣摩、领悟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手段来表现自己山中访友时“满怀的好心情”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儿; 以读带品,读品结合,在读中比较,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内化。希望借此帮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文字美、情感美。
教学重点:
感受、揣摩、领悟作者是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手段来表现自己山中访友时“满怀的好心情”的。
教学难点:
人称变换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好心情的家园。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人类心灵的好朋友。
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诗人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让我们感受作品的情感美,景物美,语言美……
1.作者在山中究竟访问了哪些朋友,因而使他有如此的好心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
2. 学生读完后,老师放课件,师生共同交流。
3. 思考、讨论:作者去山中访友,早上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晚上又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回,这两个“好心情”一样吗?(明确为什么不一样)
(一)赏析、品味第3段人称变换之美
1、品读第三段,交流“老桥是一位怎样的朋友?”,感悟老桥的“德高望重”。
2、作者“满怀的好心情”是如何通过人称变换的手段来表达的?放人称改写后的第3段课件;
3、学生将改写后的第3段与课文作比较,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
(二)赏析、品味第5段的拟人之美
1.自由朗读第5段,在朗读中体会拟人之美;
2.找出第5段中最喜欢的拟人句,交流喜欢的原因;
3.归纳赏析拟人之美的方法(看是否抓住了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
;看语言是否生动形象);
4.过渡到运用。
(一)仿写训练
1.模仿第3段或第5段、或运用喜欢的写法,跟山林中的其它朋友打招呼;
2.争取运用一个贴切又生动的拟人(比喻);
(二)交流点评。
欣赏与表达,升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