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中访友 小学语文 人教2001课标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想象作者所描写的情景,激发自己类似的体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3.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想象等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写自己喜欢的景物朋友。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他们都能通过思维导图理解课文,再现写作思路与内容,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经过前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合作学习方法,但合作学习的效率有待提高。
体会作者对山里“朋友”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想象作者所描写的情景,激发自己类似的体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3.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想象等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写自己喜欢的景物朋友。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体会作者对山里“朋友——古桥”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体会作者对山里“朋友——古桥”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一)检查“课前研学”。
(二)介绍作者。
1、交流基本资料。
2、欣赏好句子,初感语言之美。
(三)梳理“朋友”,提出中心问题。
1、学生展示思维导图,说说作者的思路。
2、看图质疑:为什么不说是山中观景,却说是山中访友?从哪些描写看出他与这些景物是朋友?
【设计意图:课前教师在“三研”的基础上,设计“课前研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习奠基;课开始检查“课前研学”顺学而导。李汉荣作品特点明显,拓展阅读名句,有利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从思维导图(线索)到研学问题,一气呵成,“让问题成为中心”,问题指向学科核心知识与能力。】
(一)自主研读,从哪些描写看出 “我”与 “老桥”是朋友?老桥是一位怎么样的朋友?
自学方法提示:抓关键词句,边读边批注。
合作方法提示:小组长组织讨论,有序交流看法,互相补充完善答案。
【设计意图:研学后教的核心之一就是“把时间还成学生”,交流的基础必然是自主研读:围绕问题,涵泳文本,深入批注。】
(二)师生交流。
1、从哪些描写看出“我”和“老桥”是朋友?
2、理解“德高望重”。
3、合作朗读,体会德高望重。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追问”及情境创设,突破学习重难点,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并在此过程中,通过拓展板书导图,激情朗读等方式达成教学目标。】
(三)小结方法。
1、李汉荣先生奇特的想象在哪里?
2、诗意表达在哪?
【设计意图: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会更容易关注事特的个别特征与表面现象。教师要及时梳理新知,使学生隐性的思维过程条理化、可视化,为下一环节拓展练笔作铺垫。】
请仿照第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表达我们与校园景物之间的深情厚谊。注意学习作者的拟人、想象、第二人称“你”等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上一环节,学生认识了作者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方法规律,这一环节,学生迁移运用方法,学以致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激发自己类似体验,培养亲近自然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想象作者所描写的情景,激发自己类似的体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3.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想象等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写自己喜欢的景物朋友。
体会作者对山里“其它朋友”的深厚感情,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树林,拜访我们的朋友吧。从哪些里看出 “我”与 “树林”之间是朋友?你体会到什么?
(一)自主探究。
(二)合作展示:读句子-谈体会-读句子。
(三)师生合作读,体会作者与鸟儿、露珠、树之间感情。
课件播放视频:啁啾的鸟儿、闪烁的露珠、茂盛的树林、清凉的山泉、欢快的溪流、雄浑的瀑布、挺拔巍峨的悬崖、洁白宁静的云朵和、欢乐的云雀。
(一)入情朗读,体验友情。
(二)再读感悟,体会写法。
(三)练习说话: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学生轻声自由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二)小组讨论交流:“我”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背诵。
(一)阅读并完善“出门”与“回家”的思维导图,整理全文线索。
(二)归纳全文写作手法。
(三)拓展作业:欣赏阅读李汉荣先生《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