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23.马说》教学设计教案免费下载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马说》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教学重难点: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议论的一大特色。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事物或形象中。
课时安排:l课时。
一、导入 (出示“马”字的演变,请大家说说相关马的成语。引出“伯乐相马”。)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了解文中的千里马有怎样的遭遇。
二、解题
首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有关的文学常识。
【播放 课件——作者简介(填空)】请一名同学来完成。
韩愈(768~824) 唐 代诗人、 文学 家。字 退之 。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 郡望昌黎 ,世称 韩昌黎 。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称 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 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 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倡先秦两汉的文章,有“ 文起八代之衰 ”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谁能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标题——马说?
【结合课件说明】“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相近。“马说”即说马、论马。常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我们学过的《爱莲说》,就是类似的文章。
三、走入文本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现在请三位同学分别读这三段。要求是: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做到不添字、不落字。
1、读完后看能不能回答,千里马有怎样的特征?
千里马日行千里,千里马吃得多。有特异的功能必然就有特殊的要求。吃得有多多?大家一起用课文的话说。(一食或尽粟一石) “粟”就是粮食,那“食”是什么意思?
一食或尽栗一石 作量词,餐、顿。
食马者 作动词,喂养。 食不饱 吃。
一顿饭就要吃一石粮食。一石是多少?我查了字典,一石等于十斗。那么一斗是多少呢?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一合等于多少呢?我就继续查。一合等于十分之一升。一升等于 0.18公斤,课后同学们算算千里马一顿要吃多少公斤的粮食。好了,千里马是如此神骏,而且又食量惊人,让我们非常神往,很想见见千里马。但这篇文章却给我们讲述了千里马的种种遭遇。
2、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祗”是什么意思? “祗”和现在的“只”是一样的意思,只是字形不同。现在谁解释一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是什么意思?只好屈辱地呆在养马的人的手里。
“奴隶人”就是下人、养马的人。因为他们不知道千里马的本领,所以千里马就只好屈辱地呆在他们的手里。还有其它的遭遇吗?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虽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骏美的外貌表现不出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驾驶它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按照它的食量来喂养它,它叫的时候也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策”是什么意思呀?(板书:策)是鞭打。“策”在这篇文章里有两个意思。“策之不以其道”的“策”是鞭打,我们往下看,还有一句,“执策而临之”的“策”是马鞭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总结一下千里马到底有哪些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一生就这样庸碌地度过了,没有施展才华。吃不饱,力气不足,没有办法展现自己的才华。而且它遇到的都是不了解它的人。全文都覆盖着千里马的种种遭遇。这篇文章简直就是对千里马遭遇的血泪控诉。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会感到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呀?(同情。)
现在我们就读一读这篇文章好吗?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生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注意第二段。第二段中有多少个”不”呀,一连串否定的排比句写出了千里马的种种不如意。我们就带着这种情感把第二段再朗读一次。(生朗读第二段)
如果我们读完这篇文章,只是认为它原原本本地呈现了千里马的不幸的遭遇,那我们的阅读也只是浮在表面上,没有贴近作者的心灵。
3、我想深入地问一个问题,千里马有种种不幸遭遇,那么到底谁应当为它负责呢?奴隶人。
a\为什么奴隶人该为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呢?
生: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本领,把千里马当常马看待。还嫌它们吃得多,认为它们不是一匹好马。
b\还有没有别的细节,这些奴隶人还怎么对待千里马?还用鞭子鞭打它。
c\奴隶人对千里马除了没有让它吃饱,还用鞭子抽打它,还有别的吗?
他与千里马没有心灵的交流。文中有哪一句话写到了这一点?(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是呀,千里马身体上受摧残,精神又得不到交流的机会,所以千里马又可怜又孤独寂寞。那么这样的食马者,我们对他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啊?(憎恨。鄙视。还有嘲讽。)
体会得非常好。我想作者也会是这种心情。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这些心情、这些情绪,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把这些不满、嘲讽的情绪流露在我们的朗读中。现在我们放声地、自由地读第三自然段。(生读第三段)
谁愿意把你们的朗诵表演给大家,谁愿意试试?认为我最能体现这种情绪,最能读出来,我最想读给大家听,谁来试试?
三、领悟意旨
《马说》表面上是写千里马,可是读着读着,就感觉作者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似乎言在此而意在彼。那作者的言外之意到底是什么?
首先,要弄清楚文中三个形象的比喻义。
作者用“千里马”喻人才;用“伯乐”喻善于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用“食马者”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也就是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人。
原来,作者是借说马,来说“人才”之事。
这种借物来说理的手法,就叫——托物寓意。
那么,作者托“马”这个物,寓什么意呢?这还得从韩愈的人才观说起。
——在韩愈看来: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之充分施展才干。
可现实又是什么样的?
现实中的韩愈是个人才不?——是个人才。【结合韩愈生平的介绍】
韩愈,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名噪京城。
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不过二个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痛陈百姓苦难,请求朝廷缓征赋税。
他曾不顾个人安危,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他协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乱。
他曾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不费一兵一卒,平息镇州之乱。
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村学校;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
韩愈为京兆尹时,京兆之地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涨。
他曾经广收门徒。
他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成为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然而,对于像韩愈这样,有治世之才,忧民之心的人才,又处于怎样的境遇呢?
【结合课件说明】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了解了韩愈,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你就能明白韩愈在《马说》中所“寓”之“意”了。
最后,带着作者的这种感叹之情再来读读文章。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一些文言句子。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采用课前三分钟学生讲“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由初步感知课文引到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到整体感知课文,可以说“读”也是本课的又一个亮点。本节课的“领会意旨”这个环节中,如能解释一下韩愈曾任过的官职如“京兆尹”“刺史”等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