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原创《1.社戏》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鲁迅
社 戏
短篇小说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 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作者简介
“社”,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解题
本文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解题
归省 行辈 惮 絮 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蕴 藻 皎洁
漂缈 踱 宛转 撮
xǐng
háng
dàn
xù dao
dài
cuān duo
fú
chán
yùn zǎo
jiǎo
piāo miǎo
duó
wǎn
cuō
辨析字音
体裁:
人物:
情节:
环境:
迅哥儿
双喜、阿发、六一公公
看戏前
1-4
看戏
5-30
看戏后的余波:
31-40
随母小住
钓虾放牛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归航偷豆
六一公公送豆
§ 11—13
§ 22—23
整体感知
短篇小说
盼
看
念
探究: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社戏 社戏 社戏
盼
看
念
1.请同学朗读这一部分。
2.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
(“乐土”)
3.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
(2)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3) 可以钓虾、放牛、看戏,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4)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但有热情好客的朋友。
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第二课时
盼
看
念
社戏 社戏 社戏
(铺垫)
(精彩)
(回味)
温习旧知
一层(4—9): 戏前波折;
二层(10—13):月夜行船
三层(14—21):船头看戏;
四层(22—30):归航偷豆。
1、看戏过程有没有直接写看戏的精彩?
2、在写看戏的前后还写了哪些内容?
3、整个看戏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一读思路之清晰
学习新知
“文似看山不喜平”
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
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二读构思之巧妙
1、找出看戏前的波折和转机。
2、思考戏前波折的好处。
叫不到船
不准和别人同去
外祖母要担心
一是情节波澜曲折,既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又为下文写看社戏做下铺垫,
二是初步表现了人物—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少年们 愿意和“我”一同去,
双喜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波折
转机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2、社戏好看吗?你从那些词句看出来的?
3、作者为何要写?
一路上有喜欢的景物和喜欢的人物作陪。
景美——人美——情更美。
不好看。(正)不翻筋斗、没有最爱、最怕老旦。
(侧)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
4、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为中心服务——表达作者对美好自由的生活的怀念, 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1、文中的迅哥儿是鲁迅吗?
不是。本文是小说,作者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却在生活基础上进行了艺术概括。
月夜行船
三读描写之细腻
“我”和那些喜欢的人一起看到那些喜欢的景?
1、月夜行船—人物描写
阅读第10段,思考写法及作用
点
磕
退后
上前
架
运用动词,传神描绘
动作描写——充分描绘出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表现了去看戏的急切愉快的心情;
2、月夜行船—景物描写
“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从那些词句中知道的?
春末夏初。
“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这些都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
嗅觉
触觉
视觉
听觉
想象
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扑面吹来
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歌吹
戏台、渔火
2、写出了小伙伴们行船速度之快。
阅读第11段,思考写法及作用
4、抒发了作者热爱江南水乡的感情。
3、烘托了我和小伙伴心情之急切、愉悦。
感觉
以为船慢
景物
人物
清新优美
急切愉悦
(喜欢)
(看戏)
四读语言之传神
示例: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通过景物描写形象生动(效果)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侧面烘托“我”急切的心情
——比喻、以动写静、侧面烘托。
写法
作用
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淡黑”与“铁”颜色近,“起伏”与“踊跃”动态似。
归纳总结
同学交流: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
教师总结:
1、构思巧妙。一波三折为主题。
2、描写细腻。景物描写多角度,
情景交融见真情。
3、语言传神。妙用写法巧用词。
船头看戏
第三课时
阅读14~21段。讨论:
1、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回望戏台:缥缈得像仙山楼阁
朗读22~23段。
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思考
景美;船快。
视觉
听觉
(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返航途中,再写夜景有什么作用?
呼应前文,表现”我”对社戏欲罢不舍的依依情意。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侧面描写突出船快
1、叙述者 2、双喜 3、阿发
请3位同学朗读24~30段
讨论:这几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煮罗汉豆
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 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通过对孩子们的语言、动作以及“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归船偷豆
思考:双喜在全文中共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聪明,调皮,能为他人着想,体贴,有责任心。
思考: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
天真,调皮,质朴,热心,
第三部分
看戏后的余波
豆好吃吗
同是六一公公的豆,偷着吃与他送来吃味道为什么不同?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也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思考理解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其实,最令我难忘的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 欧阳修
迅哥之乐不在戏,
在乎山水、人和之间也,
山水、人和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于戏也。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景 美
人 美
生活美
情意美
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全文小结:
优美的自然景色
自由自在的生活
农村孩子的聪明、热情、淳朴
人与人之间友善、和谐的关系
双喜是一个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充满自信,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
⑹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⑴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聪明。
⑵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儿向来不乱跑;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⑶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
聪明、细心。
⑷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
考虑事情周到。
⑸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
考虑事情周到。
做事有始有终。
⑺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
反应灵敏。
人物——双喜
第四课时
人物——六一公公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
(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
(淳朴、好客)
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
(淳朴、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环境描写
视觉方面有“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
听觉方面有“宛转、悠扬的横笛”, “宛转”、“悠扬”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笛声美;
嗅觉和味觉方面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清香”用得好,在它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 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因为是溶化为一体的,而不是生硬投入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静物动态的写法,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
同时符合“我”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实际情况,由于“连山”是“起伏”的,是棱角分明的,是淡黑色的,又感到是在动,便联想到象“兽脊”,这样比喻,很新鲜。“起伏”、“踊跃”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形象真切。赋予静默的山峦以连绵的动感——以动写静,以静衬动师
社
戏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1—3)
去赵庄看社戏的全
过程(4—30)
看社戏后的余波
(31—40)
略
详
略
看社戏的波折(4—9)
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
赵庄看社戏(14—21)
深夜归航(22—30)
表现了作
者对少年
生活的怀
念,特别
是对农家
小朋友诚
挚情谊的
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