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教学设计
第15章电流和电路 第一节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点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相关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教学重点】
1、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1、对电荷的认识
2、通过实验进行推理,得出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学生动手:用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笔杆靠近桌上的小纸屑。
教师举例:在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随梳子飘起来。
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答:因为摩擦使物体带了电荷。
二、学生自学
仔细阅读课本32至35页内容,试思考并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摩擦起电现象?
2、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
3、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
4、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什么是电荷量?
5、为什么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
6、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三、教师重点讲解
问题:我们刚举的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两物体相互摩擦;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板书:一、两种电荷
1、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我们说物体带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问题:头发和梳子因都带了电而相互吸引,那么其它带电物体之间会有怎样的相互作用呢?
演示:1、用丝绸摩擦两根玻璃棒,手持一根玻璃棒,靠近另一根吊起的玻璃棒。观察现象。
2、手持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被吊起的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观察现象。
分析:电荷间有相互作用,相同电荷和不同电荷间相互作用不同。
讲述:大量的实验表明:带电体所带的电荷或者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或者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相同。
板书:2、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问题: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学生回答:用验电器
板书:4、验电器可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引导学生归纳: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使用:被检验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金属箔张开,说明物体带电。
问题: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分析总结,板书:
5、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讲述:验电器金属箔的张角越大,说明物体带的电荷越多。
板书:6、电荷量(Q):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
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C
问题:为什么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呢?
分析:物体的结构
板书:二、原子及其结构
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讲述:原子核带正电,每一个电子带一个最小负电荷。
板书:2、电子的电荷量e=1.6×10-19C
讲述: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所有电子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不向外显电性。当两物体相互摩擦时,有些原子失去电子,有些原子得到电子。失去电子的一方带正电,得到电子的一方带负电。
板书:3、摩擦起电的原因: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演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
①用橡胶棒将两验电器的金属球连接起来。
②用带绝缘手柄的金属棒将两验电器的金属球连接起来。
观察现象。
分析:用橡胶棒连接,A,B无变化,用金属棒连接时,A的张角减小,B的张角增大,表明电荷通过金属棒发生了转移。
板书:三、导体、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大地、人体、食盐水溶液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玻璃、塑料、橡胶等。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习:导学案
六、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