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第19课: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教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未选择的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2.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3.初步学写小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①熟读诗歌 ②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师)①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授课内容。②搜集整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导入
课间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渲染氛围,然后以说有关“路”的名言导入。
二.了解作者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他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又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著名的诗集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独立思考,感悟诗歌的语言。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2.诗歌中写到了两条路——选择的路和未选择的路。请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
3.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4.升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哪句?
5.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明确:
1.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曾学过的《在山的那边》和《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选择的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未选择的路是:消失在丛林深处的有许多人走过的一条小路。
3.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的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接,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这饿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自己已选的路更好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4.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5.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许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四、再读诗歌,问题探究: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2.“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一句中,“那路口”指什么?“久久伫立”说明了什么?
3.第二小节中“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的原因是什么?
4.从第三小节的哪句话中,能看出“我”对未选择的那条路的留恋?
5.第四小节中,“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象征了什么?“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象征了什么?为什么说“人迹更少”?
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1.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那路口”指两条路的岔路口。“久久伫立”说明选择的困惑,“我”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又不能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表现了“我”的慎重。
3.原因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4.从“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中可看出。
5.“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象征人生路上遇到的岔口。“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象征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人迹更少”是因为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价值。
五、拓展延伸
《未选择的路》赏析
伍厚恺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不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读者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这种质朴无华的风格使这首诗如夏夜里清凉柔和的风,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情趣,给人一种沁人心脾之感。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每一 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其中的哲理内容。
因为这首诗具有内涵的开放性,犹如一个巨大的构架,其中的内容有待读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而受到触动而引发深深的思索。
六、当堂测一测
对《未选择的路》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什么,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B.这首诗具有象征意味,读后令人深思。
C.“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错误选择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种意味着对另一种的放弃,选择时应慎之又慎。
七、小试牛刀
1、.仿写模板:
题目
开 篇:用诗意的方式开头,点明写作对象。
描述过程: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
结 尾:赞美、抒情。
2、仿写题目
高度凝练的意象,可能是历史的象征,也可能是作者感情的升华。选取一个平常的意象,融入你的真情所感,仿照模板写一篇文章,层层深入地表达你的主题。
3、仿写指导
写作对象可以任意,哪怕一针一线,只要它是富于引发灵感的魅力点。
突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和优点。
抒情要适中、自然,充满热情而又绝不过分夸张、夸大。符合实际。
人的感情中积极上进的那部分是最有价值的,所以低沉、消极的感情并不能给人以美好、深刻、难忘的印象。我们不赞同写消极的情绪。青年人充满朝气,连泪水都是晶莹的,不是吗?
4、仿写例文
根
根,
深深扎在土里,
为生命,
为自己,
为存活,
为生生不息。(排比手法强调根的伟大)
茂盛了绿叶,
枯萎了根。(对比展现根的无私)
皱巴巴的根无私地吮吸着大自然赋予的甘露,
也许苦吧,
也许甜吧,
但根不会自私,
用它皱巴巴的根持续不断地吮吸着。
(揭示文章中心,表达对根的赞美之情)
八、作业
完成仿写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