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8.木兰诗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8.木兰诗

  • 格式:  DOC
  • 大小:  51K    3张
  • 时间:  2017-03

《木兰诗》学案2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安徽泗县二中 王倩敏 编写
(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
10、《木兰诗》
《乐府诗集》
学习目标 (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  一、反复诵读,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二、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三、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 读(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比比谁知道的多。
《木兰诗》又叫 ,选自 朝 编的《乐府诗集》,这是 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加粗的字注音:
机杼( ) 可( )汗( ) 戎( )机 辔( )头 燕( )山  胡骑( ) 鞍( )鞯( ) 朔( )气 金柝( ) 红妆( )
三、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四、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思 悟(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讨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二、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拓展延伸(坚信自己,我真行!)
一、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吗?
二、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检测题(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我快乐!)
一、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  ) A.次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 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 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二、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三、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四、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五、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六、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课外阅读(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无 题
黑板上赫然写着:学杂费总计97.5元。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的手攥着的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②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槛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他听见过母亲无数次在父亲坟头唠叨:“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在,他考上了,而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取出那钱的……
③“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
④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升学的渴望。一会,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⑤他到了学校,老师正为这个顶尖的学生没来报到而奇怪。忽然看见一个身着蓝色土布衣裤的学生站在门口。“进来吧!”老师说。他默默地放下篮子,掏出50元钱放在红布上。
⑥老师惊异地揭开红布——
⑦啊!?一篮白生生的鸡蛋!
⑧老师拿着他的录取通知单,看着这50元钱和一篮鸡蛋——
⑨愕然无语!
1.这是一篇小小说。文中加粗的“赫”“颤”正确读音是什么?
赫( ) 颤( )
2.第①段中的“盯”“攥”两个动词表明了“他”什么样的心理?
3.“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4.回家后“他”为什么对母亲说“不想读书”这番话?

5.第③段中最能体现母亲理解了儿子的一句话是哪句?
6.第⑦段中写到老师时,“啊”后连用“!”“?”有何作用?
7.文中刻画了三个生动感人的形象,运用了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

8.文章用“愕然无语”写出了老师的复杂感情和内心受到的震动,试设想,如果老师当面说出自己的想法,会怎样说?

9.纵观全文,小说用“无题”作标题有何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