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8.木兰诗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统编本/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 8.木兰诗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7-03

《河中石兽》《木兰诗》教案及练习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河中石兽》《木兰诗》
《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河中石兽》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阅历和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必然也会迥乎不同,对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也难免受种种条件的局限,但我们人类的认识毕竟在一步步接近真理。只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某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谬误,有时甚至是集体的长期把谬误当作真理顶礼膜拜,尤其是由于某些当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这些谬误神圣化后,人们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传统的认识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同时也束缚了对事物的认识更新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万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旧的思维或认识模式,仔细审察并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
《河中石兽》叙事简约,与他一贯的写作风格相同。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是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讲学家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就一定正确吗?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而轻浮,石狮沉到泥沙上,就会越陷越深。他的一套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不更加荒唐可笑吗?老河兵因为自己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有关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的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流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击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泥沙而形成陷坑。越冲,泥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石头必然倒陷在泥坑里。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就再倒转,转呀转呀转个不停,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这则短文重点在寓理于事,作者在最后一段很清楚地表明了写作的意图:“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当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同学们应广泛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
 
研读与赏析
(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狮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寻找的位置
理由
结果
寺僧
求之下流
以为顺流下矣
寻十余里,无迹
讲学家
求之地中
石性坚重,沙性轻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众服为确论(却没找到)
老河兵
当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轻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果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狮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
(3)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提示: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词语积累
临:一寺临河干             靠近
圮:山门圮于河             倒塌
阅:阅十余岁               经历
物理:尔辈不能究物理       事物的内在规律、道理的意思
确论:众服为确论           精确的观点
臆断:可据理臆断欤         凭臆测来断定
求:求石兽于水中           寻找
是:如是再啮               这样
竟:竟不可得               最终
但:但知其一               只
盖:盖石性坚重             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
尔辈: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
以为: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
然则:然则天下之事         既然这样,那么。
通假字
不亦傎乎                   傎:同“颠”,疯狂。
 
参考译文
沧州以南,一座寺庙位于黄河的岸边,寺庙庙门倒塌在河里,(面前的)两座石兽一起沉到河水里。经过了十余年,庙里的僧人募捐重新修建庙门,在河水里寻找石兽,最终没有找到。(寺僧)认为顺着水流往下游去了。(于是)划着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余里,没有踪迹。
一位学者设立学堂讲学,听到寺僧寻找石兽的事,嘲笑的说:“你们不懂得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块,(石兽)怎么能被大水带着去呢?应该是石头坚硬沉重,泥沙松软轻浮,(石兽)湮没于泥沙上了,逐渐逐渐越陷越深罢了。顺着水流寻求不是糊涂么?”大家听了都认为(这种说法)非常精妙。
一个年老的船工听说了讲学家的说法,讥笑说:“大凡石头掉到河里,应当到上游去寻找。大概石头质性坚硬沉重,泥沙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必定作用在石头的迎水面的下端,把泥沙冲刷成坎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石头(向前)倾斜在坎穴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再向前滚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滚动不停,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求固然糊涂,到泥沙中寻求,不是更加糊涂么?”按照他的话(在上游去找),果然在几里以外找到了。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的道理,不知道其中根本的道理的人和事很多啊,根据主观臆断可以么?
 
学法指导
1. 对照注释,弄清文意。
2.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在朗读和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
3.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模拟实验,请物理老师作详细解释,或者做一次专题研究。
 
体验反思
1. 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说明了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是不是由此可以知道,凡重物坠入河里,就一定要到上游去寻找?如果不完全是,那么,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分别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2.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比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合乎物理学原理么?
3. 文章末尾为什么说“然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作者是想要引起人们的思考,提醒人们考虑事物要全面深入,不能一知半解,凭主观臆断就妄下结论,更不要因为知道一点就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甚至嘲笑他人。
4. “据理臆断”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讲学家是根据一知半解,就主观地作出判断;老河兵何尝不是根据过去的生活经历,凭臆测来判定石兽会逆流而上呢?未经实践检验,谁都可能犯错误。
 
拓展延伸
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
2. 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3. 在你心目中,海瑞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联系下面两则材料,对海瑞作出尽可能全面的评价。
    “干国家事,读圣贤书。”——海瑞所题自勉对联
“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海瑞墓园对联(为海瑞手书)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 了解北朝民歌的一些特点。
2. 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1. 理解花木兰的性格特征和美好情操;理解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2.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同学们,古今中外的女中豪杰、巾帼英雄数不胜数,你们知道哪些,说来听听。有武则天、花木兰、穆桂英、秋瑾、撒切尔夫人、刘胡兰等等,她们的英雄气概,她们的英姿飒爽、她们的万丈豪情丰富了人类历史,给我们的世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一位女英雄,她就是花木兰。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北方乐府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艳丽奇葩。它以深挚的感情、激昂的铺排和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经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千百年来,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全诗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叙述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平时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场秋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但她终于做出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敢的抉择。从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亲年老无力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家卫国的大计。第3自然段,写了一旦做出“从军”的抉择,她的态度则是非常积极的。她四处购置行装的繁忙情景表现了她从军的主动性和坚决性。而后文,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充分地表现了出征健儿木兰的豪迈气概;另一方面用宿营地荒凉寂静冷飕飕的夜景,烘托出了木兰离开家乡愈远、思念亲人愈切的细腻情怀。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概写木兰的十年征战生活。这部分写得极为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仅用了六句话。因为诗的重点不在于讴歌主人公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开头两句,夸张地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她身跨战马,随着出征大军穿过一道道关口,飞越一座座高山,万里迢迢向前线进发。中间两句,描写了边塞夜景。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更声,将士在军中宿营;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在星夜巡逻。这是木兰军旅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第5自然段写木兰还朝辞官,用夸张的语言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由此再说到辞官不就,才更突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第6自然段,细致刻画了木兰亲人闻讯后的喜悦之情。详写了爷娘、阿妹和小弟的举动,也详写了木兰回家后换装、打扮,恢复女儿身的情况,还写了她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喜剧情节。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写了一段附文,表现了吟唱者对木兰的赞美。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扮男装代父从军十二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作了讴歌和赞美。
全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趣味性,同学们都很喜欢。诗的语言比较浅显,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联系注解,就不难理解文章的内容。所以,可先自主疏通课文,然后再来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研读与赏析
一、北朝民歌资料
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北朝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级统治者长期混战,反映战争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特别是《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传奇人物,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而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 
 
二、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始终,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三、自主解读课文,疏通全文。
同学们,请参考注解,翻译全文,校正读音。
唧唧 jī 机杼zhù   可汗kè hán            鞍鞯 ān jiān       辔头 pèi
燕山 yān        胡骑 jì       戎机 róng          朔气 shuò                金柝 tuò
著我旧时裳 zhuó      啾啾 jiū                 策勋 cè xūn               溅溅 jiān
 
四、解释词语和翻译句子。
疑难实词:
朔气传金柝  朔:北方     黄河流水鸣溅溅   溅溅:水流的声音
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雄兔脚扑朔   扑朔:动弹
策勋十二转     十二:虚数,表示很多的意思
疑难句子翻译: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译: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去北市买了长鞭。
这几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将士们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征战多年后胜利归来。
注意:使用了互文的修辞,“互文”的含义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五、根据行文思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提示: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主要注意朗读节奏的把握。
1. 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母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深沉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定。
2. 第3段第1节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注意的是,既要抒发主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 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苦作战的种种经历俱在其中。
4. 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对比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 第6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装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
同学们,读完此篇文章后,木兰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呢?下面,请大家紧扣文本,联系故事情节来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提示:(1)参军前的木兰:是一个勤苦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外,也练习骑马射箭,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2)参军后的木兰:木兰穿上戎装,英姿飒爽,横刀跃马,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夜晚宿营,她既思念亲人,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她驰骋在沙场上,勇猛无比,身手不凡。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心态平和,毫无居功之心,更无贪恋荣华富贵之意。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唯一的愿望:回到家乡与父母团聚。(3)回家后的木兰:她换上了女儿装,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幸福的家庭里,重新从事平凡的劳动,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总之,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苦、善良、机智、勇敢、乐观、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
 
学法指导
1. 背诵全诗。这首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熟练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初步感受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对文中的互文不需要熟知概念,体会其表达作用就行了。
3. 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同时,适当了解一些文言字词的意义,增加一点诗歌语言的积淀。
 
体验反思
提出自己感到很困惑的问题,或者谈谈对写作有借鉴的地方和触动你心灵的地方。
一、困惑的问题:
1. 在古代,除了出征打仗,有哪些女性称得上巾帼英雄呢?
2. 第5自然段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对你有哪些启发呢?
3. 木兰归来后,因战功赫赫,于是“可汗问所欲”。可木兰的回答是“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她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呢?
提示:可从多个角度思考。
 
二、文章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有:
1. 叙事详略得当。“繁则极繁,简则极简”。如开头一段写木兰的问答和买马都很繁。但不如此夸张铺叙就无法渲染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战争气氛。又如末段写木兰还家,也很繁。但这里却不是夸张,而是精雕细琢,通过人物行动来刻画人物性格。十年征战,事情原本很多,但作者却写的极简单,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女郎”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征,来精心剪裁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
2. 用了一些修辞手法:(1)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2)顶真(联珠):如“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3)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4)互文:“将军”两句等等。
 
拓展延伸
1. 请以“ 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2. 这首诗留下了许多“飞白”,请体会木兰的思想感情,想象木兰停机叹息时的心境、奔赴前线途中的心怀及还乡后重穿女儿装的感情等,请对诗歌进行扩写。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河中石兽》
[测评·反思·交流]
一、双基测评
  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于河(    )                         数小舟(    )
    铁钯(    )                                为暴携之去(    )
    于沙上(    )                                   沙为坎穴(    )
    石必倒坎穴中(    )                  流逆上(    )
    据理断(    )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
    (2)山门于河                圮:___________
    (3)十余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物理         究:___________
  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饮之                       引:___________         且:___________
    (2)蛇无足                          固:___________
    (3)终亡其酒                          终: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
  9. 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数人饮之不足                       B. 引酒且饮之
    C. 子安能为之足                       D. 一人饮之有余
  10.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运用
  13.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下面的广告语有没有毛病?试作分析。
    (1)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琳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皮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反思]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园地]
    (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兰诗》
[测评·反思·交流]
一、双基测评
  1. 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不闻机声(    )                                可汗大点兵(    )(    )
    万里赴机(    )                                西市买鞍鞯(    )(    )
    朔气传金(    )                                燕山胡鸣啾(    )(    )
  2. 下面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关山若飞(过)                气传金柝(北方)
    B. 赏赐百千(有余)             出郭相扶(扶持)
    C. 双兔傍地(跑)                闻女叹息(只)
    D. 辞爷娘去(早晨)            驰千里足(愿意)
  3. 对下面句子的大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到处购买骏马等出征要用的东西,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
    B.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们身经百战,捐躯沙场;壮士们征战十年,胜利归来。)
    C.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打开了东阁的门,又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D.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对着窗子梳理好了头发,又去对着镜子在额头上帖上花黄。)
  4. 指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4)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5. 《木兰诗》中写了哪些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四句诗应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东市买骏马……壮士十年归。”完成7—8题。
  7. 对“旦辞爷娘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现木兰离家后的思乡情怀
    B. 表现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
    C. 表现木兰离家后的反战思想
    D. 表现当时前方的军情紧急
  8. 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9. 用四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解释下面加线的字。
    (1)天墙坏                   雨:_____________
    (2)其邻人之父亦         云:_____________
    (3)而果大其财         暮:__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__
    (4)其家甚其子            智:_____________
 
  11. 翻译下面句子。
    (1)暮而果大亡其财。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运用
  13. 某宾馆客房的床上摆了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浴衣,浴衣上有张纸条:
    敬爱的客人:
    这件衣服是供您洗浴后穿的。如果您想带一件回去作纪念,请到二楼商场购买,价格为180元。谢谢!
    这张小纸条提供了哪些信息?它要告诉客人的最主要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外搜集民间诗歌,与同学交流,选择背诵其中的部分。
 
[自评反思]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园地]
    (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河中石兽》
[测评·反思·交流]
一、双基测评
  1. 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ò yì
  2. (1)靠近  岸                  (2)倒塌
    (3)经历  年                   (4)推究,推理
  3. (1)这样  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只  但是
  4. D
  5. (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6. 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7.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二、能力迁移
  8. (1)拿,端  将要           (2)本来            (3)最终  失去
  9. C
  10. (1)请在地上画蛇,先画成蛇的人饮酒。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11. 画蛇添足
  12. 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三、创新运用
  13. (1)前后互相矛盾,既说不收礼,又说收脑白金。
    (2)“特别”是指某种情况,“任何”指所有情况,两者互相矛盾。
  14. 略
 
《木兰诗》
[测评·反思·交流]
一、双基测评
  1. zhù  kè hán  róng  ān jiān  tuò  jì  jiū
  2. D
  3. A
  4. (1)排比           (2)夸张
    (3)对偶            (4)比喻、反问
  5. 略
  6. 这几句诗以比喻的手法赞颂了木兰机智勇敢的形象。
  7. C
  8. 木兰奔赴战场,经过英勇战斗最后胜利归来。
 
二、能力迁移
  9. 智子疑邻
  10. (1)下雨  (2)说 (3)傍晚  丢失         (4)认为……聪明
  11. (1)傍晚时果然丢失了许多财物。
    (2)他的家里人都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邻居的老头。
  12. 办事切忌主观臆断,更不可以关系亲疏论是非。
 
三、创新运用
  13. 提供信息有:浴衣的作用、价格、购买之处等,主要意思是让客人不要带走浴衣。
  14.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