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历程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中国史
世界史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共有8个专题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我们在进行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内容复习,要注意联系当时政治经济方面的阶段性特征知识。
学法指导
重点单元具体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习提示】
1、创立:
2、继承:
3、重创:
4、主流:
5、冲击:
6、融合:
7、理学:
8、扬弃: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将奴隶制度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强调等级尊卑,致力于秩序重建。
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礼法并施,王霸兼用,治国以礼教为主。
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道教的冲击。
隋,三教合一;唐,三教并行。
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挑战的同时,逐渐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 为核心的新儒学。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知识体系构建】
儒家思想演变的背景、发展过程、影响
(1)背景:
【重点内容分析】
①“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A.经济方面: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经济发展;
B.政治方面: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
C.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和士阶层的崛起;
D.文化方面: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总之,百家争鸣是社会经济、政治迅速发展与阶级关系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
②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
A.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B.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扩充军事力量,向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
C.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的儒家学说受到青睐。
③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A.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B.魏晋以来,“三教合一”,儒学吸收佛、道有益成分,儒学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
C.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A.经济上:当时正处于农业文明发展的高峰,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江南城镇兴盛,出现了一批新的市民阶层,他们在政治上有了新的要求;
B.政治上:明代专制制度高度发展,特别是中后期,统治腐朽,社会危机严重。明清之际,社会动荡激烈,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这些引起了一批有责任感学者的思考和反思;
C.思想上:程朱理学自身僵化,禁锢士人的思想,同时,西方传教士传入西方科学,由此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使他们对理学进行批判或修正,倡导经世致用。
④明清时期产生思想批判的背景:
(2)发展过程(特征、代表人物和主要主张)
B)现代价值:
对中国而言: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对世界而言: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等地影响巨大,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3)影响
A)有利于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①积极影响:
A)儒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了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B)存在不合理的观念,如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重礼轻法观念等。
②消极影响:
条件:
(1)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
(2)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3)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内容:
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本质:
由于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这就决定了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而西欧启蒙运动时,资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因而其思想主张是纯粹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
影响:
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影响;启蒙运动则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作用。
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 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孔子思想中“仁”的学说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其“仁”学的含义。“仁者爱人”从某一方面能够起到调节人与人关系的作用,又有以人为本 ,反对暴政的思想,既主张以礼治国,又要求统治者及时改良社会政治。因此要排除④。
答案:C
典型题例
2、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的局面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由于当时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但西汉的“罢黜百家”并不是消灭各家,由此排除④。
答案:D
典型题例
3、明清时期出现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的根本原因是
A、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 B、封建专制的残酷压迫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接受了资本主义民主思想
解析:首先,由于明清时期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知识分子不可能接受资本主义民主思想,故排除D项,其余A、B、C三项皆是原因。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可排除A项;而B项并不是导致民主思想产生的必然结果;商品经济恰恰是民主思想产生最重要的社会基础,故C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C
典型题例
4、阅读下列材料: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请回答:
(1)在上文中,作者是怎样概括儒家学说的特征的?
(2)这一特征对儒学的历史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简要分析其原因。
典型题例
解析:本题一方面要注意概括材料的基本要点,另一方面要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受到重视,而汉代以来却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
(1)特征:“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
(2)影响:在当时成为“显学”,但迂阔难行,汉代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原因: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所以没有受到重视。在汉代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
典型题例
5、明清之际,黄宗羲等进步思想家提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后人对此有下列两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思想是当时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思想领域中产生的新因素;第二种观点认为,这种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选择哪种观点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做到逻辑严密,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无论选择哪种观点,都宜从思想主张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和影响等方面去论证。
典型题例
答案:
第一种观点:(1)提出一些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有民主色彩。(2)当时封建制度日趋腐朽,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这说明,历史发展已提出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课题,黄宗羲等人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3)这种思想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二种观点:(1)这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并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2)是当时的黑暗统治激起了黄宗羲等人的不满和批判,这与以前的进步知识分子改造时弊的政治抱负是一致的,虽然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已产生,但影响十分有限。(3)这种思想是被后世加以发挥,也起过一定的影响,但决不能把它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典型题例
随堂练习
1、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学术下移 B.诸侯重用“士”
C.社会变革 D.井田制崩溃
2、商鞅主张 “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3、下面思想家中,提出与“民贵君轻”思想相近或相同的主张的有①孔子 ②孟子 ③荀子 ④董仲舒 ⑤黄宗羲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4、.“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在于
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5 、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l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 “非攻”、“尚贤” B.“制天命而用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以法为本
6、在儒学发展过程中,主张“性善论”的思想家有
①孔子 ②孟子 ③荀子 ④朱熹 ⑤王阳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④⑤
7、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孟子思想是
A.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 民为贵,君为轻
C. 制天命而用之
D. 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不公
8、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
9、无论“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本质都是
A.为加强中央集权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地方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复习提示】
【复习提示】
第五、六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及其重大的理论成果
1.文明的冲突:差异与碰撞、反思;
(两次鸦片战争: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
2.文明的交融:学习西方;
(战败导致反思:学习西方的发展历程)
3.文明的创新:新的理论体系的建构。
(逐步提出适合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理论)
学造器物
仿行制度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
思想解放
抵抗派(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洋务运动)
维新派(戊戌变法)
革命派(辛亥革命)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民主、科学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
地主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向西方学习
无产阶级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康有为:君主立宪;梁启超:兴民权、设议院;严复:用民权否定君权
器物层次
制度层次
思想层次
【重点内容分析】
(3)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西学东渐,中国近代思想是在西学的影响下发展的,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迫切愿望。
(2)参与的阶层广泛、内容多样。由于列强入侵后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等各个阶层面对民族危亡和社会危机,都提出了自己的改造社会的新方案、新思想;
(1)是在外敌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因而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挽救民族危亡的特点,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1、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4)随着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近代思想学习西方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并呈现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由前期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到后来逐步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等。其基本的历史轨迹是器物层次(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每一步探索既吸收了前面思想的得失而有所发展,又为后面新的政治思想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体现出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5)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需要,近代每一次政治思想的兴起都进行了社会实践,极大地推动了政治运动的开展,影响深远。
(1)背景:
(2)含义:
(3)实质:
(4)评价:
2、正确认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中体”指中国传统制度和文化为主体;“西用”指利用西方的技术。“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制度为立国的根本,以西方先进科技为巩固根本的手段。即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内忧外患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①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②他们学习西方的目的是维持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名教,这就注定了它的破产,所以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3、维新思想
①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
③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注意教材P69早期维新思想)
注意三位思想家的代表作及其主要思想
戊戌变法(失败)
启蒙、促进觉醒,思想解放潮流
(1)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打着孔子旗号宣扬变法理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
(2)梁启超:《变法通议》
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认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严复:用进化论思想宣传维新变法,维新理论宣传贡献最大,翻译《天演论》
①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支配
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增强了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4、新文化运动
①标志:
②代表:
③阵地:
④阵地:
⑤旗帜:
1915.9 陈独秀 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北大(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民主”“科学”(“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①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②政治: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政治和袁世凯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统治
③思想文化: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袁世凯却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新青年》
(3)主要 内容
三提倡、三反对
宣传马克思主义
(注意李大钊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教材P74)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③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为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基础
(4)影响: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带有一定的偏激性
(1)在维新变法运动中:
(2)在新文化运动中:
5、孔子及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运动创造历史根据。
①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以改造国民的劣根性,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当时尊孔复古的逆流下“打倒孔家店”是必要的、必须的,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又是不妥当的,它忽略了儒家思想存在的合理成分,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戊戌维新时期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民主主义者以民主反对专制,主张把中国建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未涉及制度;启蒙思想家提出用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民主主义者主张实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
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戊戌变法时期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大量传播。
6、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主义者就封建专制问题提出许多思想主张。探究有关问题:
(1)他们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2)上述基本观点有何不同?
(3)产生上述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什么?
典型题例
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 的主要目的是
A.仿制西式武器,振兴清王朝
B.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改革中国的制度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解析: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当时许多人开始抛弃“天朝上国”的思想,放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答案:D
典型题例
2、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A、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根本,发扬光大
B、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来抵抗外来侵略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解析:
“中学为体”就是以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为主体;“西学为用”就是以西方的先进技术为应用,来维护旧的封建制度。
答案:B
典型题例
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最深刻的影响是
A、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弘扬
C. 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D. 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拯救中国的思想武器
解析:
本题目的关键词“最深刻的影响”,题目所给的选项都是影响,但最深刻就是在后来的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主导的意思,由此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D
典型题例
4、阅读下列材料:
“向西方学习”作为一个奋斗目标,国人在认识上经历了巨大的转折。林则徐时代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张之洞时代的“中体西用”,中学与西学已可以平等相处。再到胡适时代,“打倒孔家店!”的呼喊震撼神州,国人已经全面拥抱西方。……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国人先后拜了三个老师,即:欧美、日本和苏俄。……从1861年至今,34年的自强,16年的变法,67年的革命,21年的改革,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深圳商报2000年1月2日
根据以上材料,以“中国近代化活动”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内容必须包括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进程及成就等方面。
开端:中国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与外国的联系。表明中国开始正视洋人,以平等姿态处理各种洋务。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洋务运动开始。从此,中国开始兴办近代工业。
进程:①自强: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的洋务运动。②变法: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③革命: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等。④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
成就:以欧美为师,是指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倡导民主和科学。其主要成就是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以苏俄为师,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其主要成就是取得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借鉴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创立了三民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那一时代最进步的思想。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思想体系,即毛泽东思想。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一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
(4)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本专题的阶段特征:
重难点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对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2)孙中山还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制定并颁发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具有反封建专制的重大意义,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继续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为捍卫民主共和进行不懈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也使复辟帝制的活动以失败而告终。
重难点
新三民主义:
(1)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