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专题总复习各种题型破解方法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附录二 各种题型破解方法
一、概念选择题
有些题目的解答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实践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与历史发展的关系等。有的问题涉及一些历史概念,如革命与改革、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工业化与近代化、商品(市场)经济等、赋税、徭役、和亲政策、监察制度、(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民主革命、整风、“左”倾与右倾(机会主义)、统一战线、民主人士与民主力量、“一国两制”、商业革命、价格革命、殖民体系、世界体系、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等。
巧挖错因
概念选择题易出错的原因:①对理论或概念掌握不准确,无法运用理论或概念分析相关的历史问题。②对教材内容理解不到位,不能将历史内容与相关理论或概念联系起来,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③运用理论或概念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意识较差,对理论、概念及教材内容虽然记住了,但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水平,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
点金之术
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明确这些原理与概念的内涵,由于这些理论与概念数量并不是太多,而且有许多是已经掌握的,因此,对于没有掌握好的应及时弥补;在掌握理论与概念的同时,要运用这些理论与概念,分析与理解相关教材内容,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意识与水平;掌握这些理论与概念在解题时的运用技巧与方法,并适当地多作一些相关的训练题。
解答理论选择题的技巧与方法:①将理论内容精细化、具体化,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便于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历史内容发生联系。如关于生产力,要明确其基本要素:人的积极性、生产工具、生产设施、科学技术等。遇到具体问题时,将相关内容直接与这些要素相联系。我们说家庭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就是指它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将历史内容理性化,以便于与相关的理论要素相联系。如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农民纳税就是将自己的一部分劳动成果交给封建国家,这实际上就是劳动成果的分配问题,而产品的分配形式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很容易得出,赋税制度改革的实质就是调整生产关系的结论。
③将命题涉及的概念与教材情境或现实情境相联系。如对命题中的概念不能理解,首先要想到这一概念在历史教材中出现的情境,如教材根本没有出现这一概念,则现实中可能经常用到这一概念,我们应充分利用现实情境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并注意将题目涉及的问题与我们所熟悉的历史或现实情境相联系,注意寻找其中的相似因素。④将命题情境与其他相关历史情境相联系,题目涉及的问题你可能感到非常生疏,老师或你自己可能分析过类似的问题,通过回想你曾经分析过的类似问题,能为解决所遇到的新问题提供借鉴。
(2013.广东梅州中学月考)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他的观点,你可以找到古代东西方社会的论据是( )
A.人文主义 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 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 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 致良知
【解析】 本题考查人文主义与“存天理,灭人欲”两个历史概念。人文主义和因信称义都重视、维护人的本能,都可以作为西方“不禁人的本能”的依据,但从时间上可排除因信称义。民贵君轻、天人感应与“禁本能”无关。“致良知”强调的是重视人的内心修养。只有“存天理,灭人欲”最能体现“禁本能”的观点。
【答案】 C
(2013.广东肇庆中学月考)英国政论家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如果统治者对其臣民统治不当,他们就会因这种失职行为而丧失早先人民为着相反的目的而授予他们的权力,权力就会被移交给人民,人民有权力恢复原来的自由。这体现了洛克的什么主张( )
A.人民主权 B.三权分立
C.先定论 D.人是万物的尺度
【解析】 阅读材料信息可知,洛克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如果统治者违背了民意,人民有权力让他下台。这段论述符合“人民主权”这一概念的含义。
【答案】 A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解析】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确“由政策创新”转向“制度创新”指的是什么,结合题目给出的时间——甲午中日战争后,可知“制度创新”应当指戊戌变法,“政策创新”应当指此前的洋务运动。四个选项中A项属外在因素,D项在时间上不符合,均排除。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戊戌变法当属上层建筑的变革,对此起决定作用的应是经济基础,所以,排除B项,应选C项。
【答案】 C
(2013.广东阳春一中月考)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文中的“安全网”应理解为( )
A.社会保障制度 B.强大的国防体系
C.劳动安全保护法 D.发展农业生产
【解析】 本题实际考查福利国家这一概念。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成福利国家,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成为一张安全网。
【答案】 A
二、材料选择题
有的选择题题干给出特定材料,有文字材料,也有图片或图表材料。材料是确定正确选项的重要依据。
巧挖错因
材料选择题易出错的原因是:①对材料不理解,抓不住材料所提供的信息。②不能将材料与教材相关内容相结合思考问题。
点金之术
(1)解答这材料选择题的关键当然是要读懂材料。就文字材料而言,在材料本身没有文字障碍的情况下,确立与教材的联系是阅读理解材料的关键,因为只有把材料放在一定的历史情境中,才能真正把握材料的意思。因此,阅读材料时应先抓住材料中包含的人物与事件名称、时间、关键词语等信息,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教材知识,再将材料与教材知识结合进行阅读。在阅读材料时,还要将选项与材料相结合,选项往往对材料所阐述的中心问题有提示作用。
(2)在理解材料后作答时,一方面要依据材料,另一方面必须联系教材,选项的表述往往在教材中有所体现,一般而言,选项不得与教材中相关内容相矛盾。
(3)对于图片材料,首先弄清材料的出处,看教材中有哪些相关表述,再通过对图片内容的观察,寻找对解题有关的信息。总之,要将教材、图片、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2013.广东高州中学月考)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 )
A.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提倡进行家庭教育
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
【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了对父母恭敬孝顺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教育。
【答案】 B
罗马人存在这样的观念: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要携带自己的法律。这反映了罗马人( )
A.法律意识浓厚 B.喜欢打官司
C.经常犯法 D.维护私有财产权
【解析】 材料信息很明显地表明了罗马人浓厚的法律意识。
【答案】 A
(2013.广东湛江一中月考)陈旭麓先生曾说过,“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中世纪”喻指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
B.中国“被轰出中世纪”的事件是鸦片战争
C.中国走不出中世纪的重要因素是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
D.“被轰出中世纪”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解析】 “被轰出中世纪”后,中国逐步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D项是错误的。
【答案】 D
1942年1月2日,蒋介石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出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等国)最高司令。22日,罗斯福任命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美印战区美军司令官。这表明( )
A.中国抗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B.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C.中国军队接受美国人的领导
D.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战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中国的抗战和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结合在一起,这说明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
【答案】 A
三、比较选择题
有些选择题要求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所给选项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有的题目没有明确要求比较,但作出正确判断需要以比较为基础。
巧挖错因
比较选择题易出错的原因是:①不能按照一定的思路去思考,急于求成。②对比较对象掌握不牢固、不准确。③不注意结合题型特点,寻找解题技巧。
点金之术
(1)将比较对象全面回顾,并将相关内容分割为几个相互对应的部分,然后将相关部分进行对比,是历史比较的基本方法。一般先就原因、内容、结局(意义或影响)三大块进行比较,有时还需要进一步细分,如把原因再分成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外部原因、内部原因等。
(2)比较选择题与比较问答题不同,比什么,选项具有明显的提示作用,因此解析题时,我们可将选项与各比较对象的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看是否与每个比较对象都相符合,即使选项与其中的一个比较对象相矛盾,也不能作为相同点。
(3)有的比较结论,在教材中有明确表述,或符合一般规律,可不必再按程序进行比较,直接得出结论即可。如比较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相同点,即都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一相同点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所决定的。
(4)如是组合选择,要通过最有把握选项的组合,进行筛选。
下图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和中国秦朝的兵马俑。下列对两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B.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C.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
D.都反映了当时阶级关系的实质
【解析】 人文主义精神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只体现在《维纳斯》上,反映当时阶级关系实质的是兵马俑,但两者都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水准。
【答案】 A
(2013.广东十校联考)文学是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反映。《十日谈》和《西游记》这两部文学名著体现的相同思想是( )
A.冲破束缚,追求个性解放
B.挑战正统,提倡经世致用
C.反对专制,否定教会权威
D.批判现实,宣扬理性主义
【解析】 《十日谈》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西游记》是中国明清时期著名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出现的思想主张,B项排除;C项仅与《十日谈》有关,故排除;宣扬理性主义的是启蒙思想,均与两部著作无关,故D项排除。
【答案】 A
(2013.广东茂名一中月考)著名现代美术家王承利认为,中国绘画强调“意足不求颜色似”,西方绘画强调“度物象取其真”。两者不同的绘画要求体现了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差异。对比右图所示的两幅绘画,这种差异主要是( )
A.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
B.专制统治与民主政治的差异
C.儒家自我道德人格要求与人文主义的差异
D.追求审美意境与反映现实生活的差异
【解析】 《听琴图》和《圣母圣子图》体现的是审美角度的不同,前者是从自我感受的角度表达内心的认识和寄托,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是儒家道德自律思想的体现;后者是从感受客观自然美的角度反映人性的美,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反映。《圣母圣子图》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还没有进入工业文明和民主政治阶段;追求审美意境和反映现实生活,都是内在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答案】 C
下列图片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情景作了很好的比较。关于这两种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对于工业文明的喧嚣,恬静的农耕文明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B.两种文明的生产动力相同
C.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
D.工业文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使人们生活自给自足程度进一步加深
【解析】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故C项正确。农耕文明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故A项错误;农耕文明的生产动力是牛耕,工业文明的生产动力是蒸汽机,故B项错误;工业文明时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D 项错误。
【答案】 C
四、最佳选择题
最佳选择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仅就正确与否而言,可能不只一个是正确的,而题目只要求选其中的一个。
巧挖错因
最佳选择题易出错的原因是:①没有掌握确定最佳选项的基本依据。②盲目作答,缺乏解题的基本思路与技巧。
点金之术
(1)确定最佳选项的基本依据是:就历史原因而言,所选的选项应对历史事件的产生有决定性作用,其他选项或由这一选项而存在,或只是对事件发展起到加速、延缓的作用;就历史内容而,所选的选项与其他选项相比,或表述更全面、更确切,或对历史事件的最终结局有决定性作用;就历史影响而言,所选的选项与其他选项相比,是主要影响,或更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其他影响或从属于主要影响,或处于相对次要的层面。
(2)最佳选项,要充分运用选项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如题目问的是历史原因,你首先应将不属于这一历史事件原因的选排除,然后,看所剩下的各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存在,则勾画出它们之间的结构。如符合结构a、结构b的特征,处于因果关系结构前面的应为最佳原因。如题目问的是历史作用或影响,同样,也应勾画出各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符合结构b的特征,则前面的为最佳选项;符合结构c的特征,则后面的为最佳选项。
(3)有的最佳选择题,题干中有较明确的限制词,这对解题十分重要,它为我们的选择起到了提示作用,正确选项必须符合题干中限制词的要求。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反映出封建教育的本质目的是( )
A.提高臣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B.传承儒家学说等传统文化
C.鼓励臣民通过学习实现人生理想
D.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
【解析】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指读六经是为了报效国家。这说明,封建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
【答案】 D
(2013.广东阳春一中月考)对下图漫画的最准确的解读是( )
A.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水平
C.辛亥革命后共和制度得到真正落实
D.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解析】 父亲教儿子书写“共和万岁”,这个生活细节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影响,即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 A
20世纪初,美国华尔街开始流行一个段子:老师问学生:是谁创造了世界?学生回答: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重组了一回 。(摩根是美国著名财团的创始人) 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反映了上帝创世说
B.肯定了摩根先生的功绩
C.体现了垄断资本的深刻影响
D.强调了美国的世界地位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重组了一回”,这体现了垄断资本的深刻影响。
【答案】 C
(2013.广东茂名一中月考)下图是讽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漫画。对此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B.墨西哥是受害者
C.北美自由贸易区内贫富分化严重
D.美国人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欣喜若狂
【解析】 此漫画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内贫富分化严重的问题。
【答案】 C
五、综合分析选择题
综合分析选择题,命题的主要意图是考查对历史问题的整体认识,这类题多以组合选择、逆向选择为主。
巧挖错因
综合分析选择题易出错的原因是:①对教材中没有明确表述的选项难以确定,这主要是由于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不够灵活。②解题缺乏思路与技巧,盲目作答。
点金之术
这类题又可分为几种具体情况,解题方法与技巧,将在下面结合各种具体情况予以说明。
题目选项在教材中虽有相关表述,但题目给出的选项比教材更全面、更细致。这类题目多用于对历史原因、历史作用的考查,其难度在于对教材中没有明确表述的选项进行判断。判断的基本方法是:将选项与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看选项在教材相关部分是否有所体现或找到相关依据,有时选项只是在表述上与教材不完全一样,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教材中根本没有相关表述,则要结合题目涉及的主体历史内容,看选项是否成立。
分析选项成立所需要的历史因素,或选项所能产生的历史影响,如与教材相关内容是一致的,则应肯定,若与教材相关内容矛盾,则应否定;由于这类题中组合选择较多,可利用教材中有明确表述的选项,进行筛选来确定答案,最起码可缩小判断的范围。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
A.甲—儒,乙—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墨,乙—法,丙—道
D.甲—道,乙—墨,丙—儒
【解析】 “以德教化”是儒家思想;“严格惩罚”是法家思想;“自我觉悟”是道家思想。
【答案】 A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解析】 ①中“丞相与诸卿”最早出现在秦朝;②中三省六部制唐朝得以完善;③中皇帝直接掌管六部是在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出现的情景。
【答案】 D
(2013.广东梅州中学月考)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可以拿哥伦布和宇航员进行比较,前者抵达萨尔瓦多,打破了地区间彼此隔绝的束缚;后者登上月球,打破了星际间彼此隔绝的束缚。 对此材料信息解读错误的是( )
A.肯定了哥伦布的历史功绩
B.萨尔瓦多就是哥伦布的目的地
C.“转折点”指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D.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是登月第一人
【解析】 哥伦布的目的地是印度,他没有达到印度,却意外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故B错误。
【答案】 B
下图漫画形象地展现了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民族工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②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时产生 ③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 ④只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民族工业才能健康发展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无产阶级早于资产阶级诞生,故排除②即可。
【答案】 B
六、程度型选择题
程度型选择题的特点:程度型选择题也叫最佳选择题,其结构是几个备选项与题干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其备选项的内容一般不是完全错误的,而是含有合理的因素,解题时要区分“程度”之间的差异。
程度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了程度型的要求,如包含有“最”“根本”“全面”“决定性”“直接”等词语。二是题干与备选项之间有内在联系,一般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也有说明与被说明、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
巧挖错因
做该类题型时,选项之间进行的比较不是判断选项是否正确,而是判断关系主次、程度深浅、影响大小等,尤其要注意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以便排除其他干扰的选项,找出问题涵盖最全面和解释最深刻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点金之术
该类型试题选项之间的迷惑性比较大,难度也比较大,该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归纳、分析、比较、概括、辨析能力,符合当今高考“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发展趋势。
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程度型选择题对课本基础知识要求很高,必须准确、全面、牢固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只有依托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结合题意进行分析比较,运用灵活的解题方法,迅速答题。
②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紧扣题目设问的指向,也就是要抓住题干中那些引起标志这类题型的特定词句,如“主要在于”“主要因为”“最根本”“最能说明”等。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揭示出本质问题,找出问题涵盖最全面和解释最深刻的选项。
③解答此类题型要掌握好选择最佳选项的方法。由于程度型选择题的结构特点是几个备选项与题干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要按题目的要求对几个备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比较时要鉴别谁主谁次、谁轻谁重、谁大谁小,只有区分好它们之间的程度关系,才能排除干扰项,得出正确答案。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科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题干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考试注重才能密切相关。
【答案】 B
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解析】 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丞相的主要职责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西汉前期继承秦制,使这一制度得以沿袭。
【答案】 A
(2013.广东肇庆中学月考)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解析】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既提高了行政效率,又互相牵制,有利于加强君权。
【答案】 B
《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元朝把天下划分为南七北六十三行省,比今天的省要大得多,是想借用自然环境差异极大来加强统治的需要,故应选择D项。
【答案】 D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