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免费下载公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公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免费下载公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免费下载公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掌握“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2.理解“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在先秦时期的地位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综合分析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1.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 发生了重大变化。
(2)政治上:原来社会地位低下的 ,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教育、学术上: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中国社会

贵族
2.诸子百家:道家学派的老子和 ;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 ;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他们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3.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 发展的基础。
庄子
荀子
思想解放
思想文化
什么是“百家争鸣”?它的出现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精讲: (1)含义
①“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②“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2)影响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下图无关的是(  )
A.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
B.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
C.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
D.“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当时学派很多。主要学派有十个,其中儒、道、法、墨几家是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几家。
答案: C
1.孔子的思想主张
(1)思想核心是“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
(2)政治主张
①主张 ,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主张“ ”,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3)教育思想:“ ”,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以德治民
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
2.孟子的思想主张
(1)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 ”思想。
(2)发展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 ”思想。
(3)伦理观上,孟子提出了“性本善”的思想。
3.荀子的思想主张
(1)主张“ ”和“王道”,以德服人。
(2)君民关系上,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3)伦理观上主张“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仁政
民贵君轻
仁义
人之性恶
1.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
精讲: (1)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孔子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2)儒家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加强统治的策略。
(3)儒家民本思想与我们当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学思之窗](教材P6)这是体现人性问题的几种不同看法,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提示: (1)孔子认为“性相近”,即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
(2)“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3)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2.(2011·北京市东城区高二期末教学检测)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其思想主张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意义的是(  )
A.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解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迫他人去做,孔子主张以此调节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
答案: B

1.道家思想
(1)老子
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②政治主张是“ ”,小国寡民。
③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

无为而治
(2)庄子
①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思想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
(2)影响: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 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大一统
《韩非子》:“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鲁迅:“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相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问题:材料中韩非子提出的治国方案是什么?鲁迅的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韩非子提出的治国方案是用严刑重罚治国。鲁迅的话说明法、儒两家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其思想都是统治人民的工具。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折射的是(  )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孔子的贵贱有“序”思想
C.孟子的“仁政”思想
D.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材料反映的是福与祸相互转化的关系,其体现的是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因此选D。
答案: D
知识点整合全方位、多角度看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2011·北京模拟)图是位于山东临淄城南的稷下学宫,约创办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当时中国最大规模的中华精神汇聚处,最高等级的文化哲学交流地。稷下学宫的出现说明(  )
A.齐鲁大地自古就有重视文化的优良传统
B.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和发展
C.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春秋时期齐鲁大地思想活跃,哲学家辈出
全解全析:
答案: B
思考感悟:解答材料式选择题,找准“题眼”很关键,“题眼”即材料中的关键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关键地点、关键时间、关键词句等。然后,对这些信息汇总提炼分析,再与选项一一对比,即可轻松得出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是由于(  )
①当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强大自身而极力招募人才 ③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④封建政府的大力提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导致教育和思想界的巨大变化,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思想家异常活跃,各国统治者为自身强大而极力招募人才,因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①②③皆正确,④不符合史实,因而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2.(2011·铜陵模拟)“朝秦暮楚”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生动写照,造成这一状况的相关因素不包括(  )
A.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
B.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安
C.诸侯为争雄称霸,重视招揽人才
D.礼崩乐坏,平等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A、B、C三项说法符合当时时代特点,D项礼崩乐坏也是特点,但后半部分说法错误,故选D。
答案: D
(2010·高考山东文综卷)“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思想内涵的认识。材料的含义是对待别的国、家、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人一样,体现出一种普遍的无等级差别的爱,这是墨家的“兼爱”思想,B正确,D错误。儒家的“仁爱”“礼治”思想体现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A、C两项错误。
答案: B
3.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温总理所引的诗句,体现了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答案: B
4.(2011·北京西城区抽样测试)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生命
解析: 诸子百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虽然各家主张不同,但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应对社会大变革,关注社会现实问题。A项是道家的主张,C项是儒家的主张。
答案: B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明主之所制导其臣者,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www.aaaxk.com
三星学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儒家和法家学派各自的基本主张。
(2)材料二与材料一中的“德”有何不同?
解析: 本题所引二则材料是诸子百家中的二种政治主张,探讨了先秦思想家的治国方略问题。解答问题时首先应该明确这一点,然后围绕这一问题认真阅读材料,抓住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并注意结合所学内容理解材料。
答案: (1)材料一主张以德治民,反对刑杀。材料二主张君主利用刑、德控制臣民,加强君主的权威。
(2)材料一中的“德”主要指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德政”,反对过分的“暴政”;材料二中的“德”是指君主对于臣民的一种控制手段,即统治术,是相对于“诛罚”而言的,其并不反对“诛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