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历史必修1优质课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专制主义”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上,体现为皇帝个人的专制独裁,皇权至高无上。
2、“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
核心概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从汉至元:巩固完善加强发展
明清:强化并渐趋衰落
秦朝:确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从汉至元:巩固完善加强发展
汉武帝
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好了歌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愁死了:
朝中有吏管事好,只怕丞相专权了;
地方有人管理好,只怕尾大掉不了;
大权在握享乐好,若无智慧命也了。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中央官制演变(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本课知识结构: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问题)
图片说史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诸侯王表》
郡国并行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朝:
1、汉初郡国二制并存(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刘邦分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
汉初汉高祖大封同姓诸侯王导致了什么后果?后来又是如何解决的?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朝:
1、汉初郡国二制并存(郡国并行制)
2、王国问题的解决
王国问题
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朝:
1、汉初郡国二制并存(郡国并行制)
2、王国问题的解决
王国问题
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
郡国并行
七国之乱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唐朝:
1、唐中期设置藩镇(节度使)
探究思考:
唐朝藩镇有何特点?藩镇势力的发展对中央集权带来怎样的影响?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创造了机会。
藩镇与节度使
唐后期,河北三镇的57个节度使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法,各占一方,唐朝统一局面破坏,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藩镇图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
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 ”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广设藩镇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唐朝:
1、唐中期设置藩镇(节度使)
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共性何在?
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三)北宋初年
1、背景:
唐中期以来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材料1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⑵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地方权力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
⑶地方收权带来什么影响?
⑷你得出了什么认识?
探究:
(2)措施:①军事上:削夺兵权,抽调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大部分运至中央掌控
(1)①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②武将权力过大容易危及皇权
(3)利: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要适当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地方权力过大则会危及中央集权,地方权力过小则使地方积极性难以发挥。
怎么办?
疆域问题?
民族问题?
前车之鉴?
元朝的行省制度
原因:元统一后,疆域空前辽阔,为了适应对全国辽阔疆域的管理;
吸取宋过度集权于中央的历史教训。
探究:
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元朝版图上有哪些地方是不属于行省管辖的?
元朝行省辖区广阔,是否会对中央造成威胁?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四)元朝:行省制度的实行
1、措施:
⑴机构设置
①实行行省制,省下分设路、府、州、县
②设宣慰司(掌管边远民族地区)
河北山东山西
宣政院直辖地
中书省直辖地
行省虽然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元史 ·百官志七》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四)元朝:行省制度的实行
1、措施:
⑴机构设置
①省下分设路、府、州、县
②设宣慰司(掌管边远民族地区)
⑵行省权力:
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2、评价: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中央与地方矛盾
实行郡国并行制
形成割据势力,削弱
平定“七国之乱”
初步加强
颁布“推恩令”
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削弱
收兵权扩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中央集权,但降低行政效率,形成三冗两积局面
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省制开端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汉朝:内外朝制
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皇 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两汉的内外朝
相权一分为二
中朝与外朝
萨孟武先生在《中国历代中央政制》载:“天子畏帝权旁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于近臣,常用中朝官来抑制外朝官。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大臣的职权,因此外朝官乃退居于备员的地位,而中朝官却渐次变为外朝官。中朝官一旦演变为外朝官,天子复欲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一)汉朝:内外朝制
1、汉初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二)隋唐:三省六部制
1、演变过程:
⑴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⑵隋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2、分工与职权
特点:相权一分为三
唐代三省六部制分工与职权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二)隋唐:三省六部制
1、演变过程:
2、分工与职权
3、评价:
①对当时:A、分割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B、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宋朝:
1、措施:
⑴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⑵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中书门下
皇 帝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相权一分为三)
(总揽大权)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三)宋朝:
1、措施:
⑴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⑵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2、影响: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官僚机构膨胀,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
【学思之窗】
思考: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提示:说明两个问题:(1)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2)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四)元朝:
加强皇权的新举措:
1、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
2、最高军事机关:
枢密院
3、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
宣政院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变化)
——君权与相权斗争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和外朝
一分为二削弱
一分为三削弱
一分为三削弱
相权反弹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度
自下而上的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概念:
标准:
品行
主要科目:
孝、廉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概念: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
官的制度
标准:
门第
评价:
不注重才能,只注重门第,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影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和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材料一:(袁术)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以游闲公子名闻遐迩,然其家名门望族,三世三公 ……举孝廉,迁至河南尹 。
——《后汉书·袁术传》
材料二:真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
——赵翼《廿二史札记》
3、隋唐以后:
科举制
标准:
才学
方法:
分科考试
隋炀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
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
明清:八股取士
→1905年废除
概况:
材料三:明清时,科举考试几乎是入仕的唯一方式,无论我们今天如何认为仅凭一篇文章来测试一个人的才能的机制是否合适,但它终究给有才华的人,而不是为有钱有势的人打开了大门。
——〈美〉刘易斯·查尔斯·阿林顿
1994年韩国再现科举
科举考场
宋代科举考试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①考试内容单一、脱离实际,忽视实践性知识的考查,束缚创新意识;
②形式逐渐僵化为“八股取士”,成为统治者进行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的工具。
⑴积极:
⑵消极:
结合所学知识,对科举制作出评价
①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改变了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
②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提高行政效率;
③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追求公平公正,有一定的合理性;
④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高官由世家大族把持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地联系起来。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自下而上推荐
品行
评定授官
门第
分科考试
才学
血缘
世袭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官吏选拔权的控制
(1)方式:由举荐到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2)标准:由门第到才学,趋向公平、公正。
(3)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反映了中央集权。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总特征: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规律认识
1.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相权日益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逐步将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
确立
明清:
空前加强
本课小结
1.“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其计。” 主父偃之计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C.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D.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2.(11山东)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B
C
3.(09浙江)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B
4.(07山东) 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体现。图五到图 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C
5.(13江苏)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A
6.(10广东)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