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三:角的初步认识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 三:角的初步认识

  • 格式:  DOC
  • 大小:  59K    3张
  • 时间:  2015-02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角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1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学科
数学
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会用直尺画角,直观体验角是有大小的,并且知道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主题图,剪刀,插有吸管的可乐瓶,自来水管,三角板,带孔小棒

教学步骤
个人修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同学们都开心在做操,(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那些信息?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互相交流信息,操场上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出示园丁在剪草的图)。你们看,园丁爷爷手里拿着的剪刀,张开就形成了这样的图形;
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和球门的角,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你们认识它吗?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和他交个朋友,它的名字叫做“角”。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角。
(1)教师出示剪刀、插有吸管的可乐瓶、自来水管等物品,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分别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并从中寻找角。
同桌交流后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
(2)仔细观察,小组同学互相说说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后汇报:
师:小朋友们提到的尖尖的头,也就在两条线相交的这一点,我们把它称为胶的顶点。(课件出示)从点延伸出两条射线就把它们叫做角的边。
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并总结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3)找角。
师:孩子们,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室里,也都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下面,就请大家在教室里找一找,看看那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并要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请学生说说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2、制作活动角。
(1)折角。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出示一张圆形的纸,让学生动手折一个角,思考一下,怎样才能折出一个角。
学生折角,师巡视指导。
折好后让学生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
(2)制作角。
师:刚才我们折出了一个角,请看老师手上的这个角(出示活动角)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小朋友们能不能利用老师发给大家的这样两根带孔小棒做个活动角?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制作活动角的过程,老师注意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3)认识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讨论后,师生总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3、画角。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活动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教师示范画角,(课件演示角的画法)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
学生练习画角,老师进行巡视,画好后学生之间互相说说是怎么画的,然后再全班进行展示。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习八第1-3题。
1、第1题。
出示题目后,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能区分出题中的图形那些是角,哪些不是。判断后,可让学生说说理由。第2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说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2、第2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分别说出每个图形中分别有几个角,然后让学生指出这几个角分别在哪,在图中指一指。
3、第3题。
本题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用三教班上的角比一比,教师还可以把这两个角做成投影片,把它们重叠上来验证。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2)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3)学会了画角。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