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综合检测与评价
评价表
检测题
关于阅读
精读与略读
(一)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她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卵石铺成的小径,穿过草坪,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她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1.久别重逢,旧时同窗把“我”安顿好后,不叙别情,却“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劈头”就问后花园怎样,是否合乎情理?(4分)
2.同窗对“家庭”“事业”、生活感到满足,可内心“总像是缺点什么”,感到不足。这“足”与“不足”的矛盾表达了同窗怎样的心境?这种心境有无普遍意义?(4分)
3.作者借谈话写人物行动。看看上面几段文字中同窗的哪些行动表现了她“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情感。(5分)
4.品味语言,说说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含义的理解。(6分)
(1)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2)她告诉我,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3)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二)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钟声”和“号声”意味着什么?(3分)
2.听到“钟声”“号声”后,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为什么?(4分)
3.“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5分)
4.写粉笔字本不是很吃力的事情,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要“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5分)
5.“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对这个结局,你如何理解?(5分)
(三)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这20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曾经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
为了减少朋友们的麻烦,整整五年,钱学森处在与世隔绝的境地。但是,这种变相软禁的生活,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他的夫人蒋英回忆说:“那几年,我们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飞机动身回国。”
为了回国的方便,他们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合同。五年中他们竟搬了五次家。那时候,他的七岁男孩和五岁女孩也都知道,离美国远远的地方——中国,有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着他们。
1.“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一次次“梦见”表现了什么?(4分)
2.写钱学森夫妇萌发起强烈的回国念头,作者为什么要特别点明时间是“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4分)
3.美国海军次长对钱学森准备回国的态度至少透露了哪两个信息?请简要回答。(4分)
(1)
(2)
4.钱学森夫妇回国的意志十分坚定,从文中哪几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3分)
(四)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日融融,鸟语花香,本是令人陶醉的欢快情景,但在诗人眼里,却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的解释通常有这样两种:(1)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2)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请说说这两种解释的文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6分)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短短的十个字分三层暗示“愁”字,请作具体分析。(3分)
(1)
(2)
(3)
4.读完全诗,请你简要描述你眼中的诗人形象。(4分)
(五)
泊 秦 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诗人不是按常理,先写“夜泊秦淮近酒家”,而是先写“烟笼寒水月笼沙”。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说出一点即可。(5分)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是诗的主旨,意蕴丰富。请说说你的理解。(5分)
(六)
晏 子 使 楚
《晏子春秋》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5分)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6分)
(1)晏子将使楚( ) (2)习辞者( )
(3)王曰,何坐( ) (4)吏二缚一人诣王( )
(5)齐人固善盗乎( ) (6)叶徒相似( )
3.请你写一段文字,对晏子进行评价。(6分)
参考答案
(一)1.看起来似乎不合情理,但仔细一想就会发现后花园充满了“家乡味”,面对来自祖国家乡的“我”,旧时同窗是迫不及待地以此来倾诉蛰居海外思乡之切的情感,所以这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 2.表达了同窗远离祖国故土而内心感到不踏实,对祖国无限眷恋的心境。这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游子心境。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任何物质上的满足,也无法替代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灵的缺憾。 3.(1)“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石块,“然后用汽车拉回来”,为的是堆叠一座“北海”。(2)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小凉亭、红庙、白塔,因为这些是“北海”必须有的。(3)时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儿并肩坐在长凳上,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4.(1)强调“手栽”,就是强调她的感情。因为垂杨柳是在中国常见的树种,倾注了她的思念故土之情。(2)“时常”说明了思乡感情之烈,程度之深。(3)强调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在对故土的依恋和热爱。
(二)1.“钟声”意味着“最后一课”的结束,从此阿尔萨斯的学校将和法语告别;“号声”则意味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 2.因为钟声、号声意味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德语将代替法语,这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无比悲痛的表现。 3.歌颂韩麦尔先生——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明小弗郎士变得懂事、成熟了,十分理解韩麦尔先生。 4.“使出全身的力量”是因为这两个大字(法语)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法兰西万岁”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必胜的坚定信念,也集中体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5.这些动作表明面对国土沦丧,不能再教法语的残酷现实,韩麦尔又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无声的手势表现了韩麦尔不愿说出“下课了”的极其复杂的感情。这样的结局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具有意境无穷的艺术效果。
(三)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次次“梦见”生动地表现了钱学森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 2.作者特别点明时间,因为“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这时萌发回国念头,自然而合情合理;“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表明他们回国的目的是“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3. (1)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2)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 4.(1)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飞机动身回国。(2)为了回国的方便,他们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合同。(3)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在中国有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着他们。
(四)1.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恨别思家的情感。 2.(1)是触景生情。(2)是移情于物,但两者都是情景交融,其精神是相通的。 3. (1)因愁而发白。(2)因心烦意乱而搔首。(3)白发越搔越短少,以致插不上发簪。 4.诗人是一个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人。
(五)1.首先创造出一个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意思对即可) 2.这两句乃是曲笔,字面上是批评商女,其实意蕴丰富:一是特指商女犹唱,感叹南朝灭亡,斥责陈后主君臣贪图享乐招致危亡;二是谴责沉湎声色、腐化堕落的达官显贵;三是提醒人们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即将重蹈覆辙的晚唐王朝的命运。
(六)1.本文写的是晏子出使楚国,用辞令战胜楚王,为国家保持尊严的故事。2.(1)出使(2)熟练(3)犯罪(4)到(5)本来(6)只 3.晏子在强大的楚国宫廷受到侮辱,他心里明白楚王要侮辱他,其实是要侮辱齐国。在强敌面前,晏子从容不迫,以巧妙的辞令、诙谐的比喻,针锋相对地给楚王以有力的反击,使敌方屈服,愧悔交加。这种勇气和机智,在强敌面前敢于蔑视敌人、反抗敌人、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值得称颂的。
诵读欣赏
完成下列练习后,根据情况打出等第或写出评语。
(一)诵读《把牢底坐穿》,完成练习。
把 牢 底 坐 穿
何敬平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
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
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
今天,我们坐牢了,
坐牢又有什么希罕?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1948年夏于渣滓洞
1.他们为什么“愿把这牢底坐穿”?
2.“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希罕?”表示他们对革命有怎样的认识?
3.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读出革命志士的壮志豪情。
(二)诵读《花》,完成练习。
花
白深富
我爱花。
我爱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花,
带着霜露迎接朝霞。
不怕严寒,不怕黑暗,
最美丽的花在漆黑的冬夜开放。
它是不怕风暴的啊,
风沙的北国,
盛开着美丽的矫健的百花。
我爱花。
我爱在苦难中成长的花,
即使花苞被摧残了,
但是更多的
更多的花在新生。
一朵花凋谢了,
但是更多的花将要开放,
因为它已变成下一代的种子。
花是永生的啊,
我爱花,
我爱倔强的战斗的花。
花是无所不在的,
肥沃的地方有花,
贫瘠的地方有花。
在以太里,
有无线电波交织的美丽的花;
在一切的上面
有我们理想的崇高的花。
我爱花,
我愿为祖国
开一朵绚丽的血红的花。
1.诗人反复写“我爱花”,实际是表达他怎样的情感?
2.“即使花苞被摧残了,但是更多的/更多的花在新生。”诗句的含义是什么?
3.“我爱花,我愿为祖国/开一朵绚丽的血红的花。”诗人为什么要在结尾一句的“花”前面加“血红”二字?
参考答案
(一)1.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2.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要革命,要扭转颠倒的乾坤,要打翻不合理的一切,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 3.略。
(二)1.实际是表达他对坚强的生命无限热爱的感情。 2.个人的生命可以被消灭,但革命的意志是毁灭不了的,革命自有后来人。 3.表明了诗人随时愿意为革命事业而流血牺牲的决心。
关于写作
参照以下要求,再读读老师的评语,然后写出作文的评语。
一 读读你写的文章,想想,表述了一个什么中心意思?选取的材料中哪些最足以表现中心意思?哪些是可有可无的?
二 平时将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感受随时写下来,不必都成文,有时写上三言两语就行。但空闲时一定要把自己的课外练笔常拿出来看看,适当作一些补充修改。
三 把自己写的文章仔细地读一读,看有没有错用、少用标点符号,甚至一逗到底的情况,如果有,找出来修改。
四 注意读老师的评语,最好能把自己的作文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一下,然后再作自我评价。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
参照以下要求,根据参加活动的情况打等第、写评语。
一 了解信息,收集有关背景资料。
二 小组讨论,制订活动计划,落实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安排。
三 仔细参观,摘抄重要的文字资料;认真听取介绍或报告。
四 访问与基地相关的人员,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
五 整理资料,写出活动过程中自己最深刻的感受。
六 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在我心中”专题汇报会,各小组可用不同的形式展示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收获。可以用口头汇报形式,也可以用图像汇报的形式,有条件的还可以制作光盘,用多媒体展示活动过程。总之,提倡创新,力求形式多样。可以邀请老师、家长和外班的同学参加。
七 就专题汇报会的情况,写一篇通讯,在校内外有关媒体上报道。
综合评价
阅读理解
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
故 乡 情
茹志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那些不惜万里迢迢而来寻根的人,有了一种同感。这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
它好像很巨大,又好像很琐细。具体得如一撮土,一滴水。但要说它只是一撮土、一滴水,又似乎绝非如此,它又大得无从搬移,无法传递,不可替代。它是天,它是地,它是山,它是水。然而它又非一般的天、地、山、水,它和民族,和祖先,和各人逝去的童年,或青年时代的岁月,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个人的经历镶嵌在一起,盘根错节地联在一起的那个天、那个地、那个山、那个水,还有那种对别人毫无意味,对自己却无比亲切的乡音。
说实在话,世上有着许许多多比乡土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但独有故乡却是“我的”,它像母亲一样,无可选择。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能令人终生难以忘怀。这就是故乡,人人都有的故土之情。
绍兴是我的祖籍,我没有在这里住过,对它并不熟稔。绍兴话亦只是小时候听祖母说过,但不知为什么,这里的一切都使我向往。为了探望故土,为了聆听乡音,我来到了绍兴。
坐着蚱蜢似的乌篷船,沿着小河,沙沙地擦着野生花草,经过一道一道圆拱的、半菱形的石头小桥,经过林边的埠头,那里,着青布衫的姑娘在洗衣裳,穿红球衣的小伙子在挑水。在一圈一圈的水晕里,他们好像飘动在纡青拖蓝的白云之间。
坐在船尾摇船的老倌,一面用脚蹬着桨,用手里的划子点拨着船的方向,一面嘴里热闹地说着话。说着路途如何的远,到的所在又是如何的偏僻,回程的生意又是如何难找,等等。当听到我们同意加他一点船钱的时候,他又大声地发出一连串的感叹词:
“喔唷!啧啧,这位师母真是……啊!真是……”随着那汩汩而进的小船,那乡音在故乡的水上跳着,笑着,滑着,热热闹闹地送得老远老远……
这一切对我都是新鲜的,但又觉得很熟悉,是见过的。在哪里见的呢?说不出,也许是在梦里。
我曾经做过这样的梦么?
……
1.查字典,给加粗字注音。
迢迢( ) 镶嵌( ) 祖籍( ) 熟稔( )
蚱蜢( ) 汩汩( ) 怡人( ) 纡青拖蓝( )
2.第1段中寻根的“根”是指________,这种寻根感情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你对这种寻根感情是如何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
3.第2段采用________等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地描写这种寻根情,这样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1、2段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这两段与下文的关系是________。
5.第3段中两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第7段前两个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________,后一个省略的内容是________。
6.第8段中“这一切对我都是新鲜的,但又觉得很熟悉,是见过的”是否矛盾?为什么?
参考答案
阅读理解
1.Tiáo xiāngqiàn jí rěn zhàměng gǔ yí yū 2.祖籍宗族 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排遣不开 这种感情既复杂又丰富,质朴而深厚。(言之成理,言之有情即可) 3.反复、比喻 使读者加深对这种情感的理解和认识。4.概括与具体 铺垫与发展 5.突出强调 称赞作者的话 乡音渐远的情景6.不矛盾。这一切对“我”确实是新鲜的,但这里是“我”的故乡,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是“我”无限向往的地方,是“我”无数次在梦中见到的地方,所以这里的一切,“我”又觉得很熟悉,是见过的。由此,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这没有家、没住过的故乡的挚爱深情。
诵读欣赏
反复诵读第1~3段,做到声情并茂,体会人人都有的“故土之情”。
写作
以“故乡”为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