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中考复习资料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中考复习资料

  • 格式:  DOC
  • 大小:  311K    8张
  • 时间:  2016-05

2013年初三选拔语文调研试卷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初三语文调研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ān( )熟 jū( )击 既往不jiù( ) 直言不huì( )
2.根据要求默写下列古诗文。(每空1分,共9分)
(1)杜牧《赤壁》一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 , 。
(2)刘禹锡的诗历来表现一种豪迈乐观的心态,如他在《秋词》里这样写道:“ , 。”这句诗就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
(3)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4)古人用语极为精练,如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仅用“ , ”八个字就把各具特色的四种景物概括全面了,而且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情。
(5)古今中外,不少名人是在艰难困苦中成长起来的,而一些生活优裕的人却往往玩物丧志,无所作为。这些社会现象有力地证明了孟子“ , ”的观点。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2分)
A.在距今年欧洲杯开赛不到四个月的时候,卡佩罗教练与英足总因队长人选问题一言不合,拂袖而去,他的辞职令英足总陷入尴尬境地。
B.为了吸引年轻观众,提高收视率,本届春晚导演组真是大动干戈,不但通过新栏目“我要上春晚”高调选秀,更换调整主持人也毫不手软。
C.阅读是生命的光合作用,生命的质量需要用阅读来锻铸,人的精神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至乐无如读书,生命若无阅读,便味同嚼蜡。
D.《焦点访谈》报道了苏泊尔不锈钢炊具锰含量超标并可导致帕金森症后,苏泊尔一度成为众矢之的,而部分消费者几乎到了谈“锰”色变的程度。
4.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①杭州市民吴菊萍奋力接住坠楼女童妞妞而造成自己左手多处粉碎性骨折的事件,广泛被社会各界传颂。②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特意专程来杭,采访事件的亲历者和其他市民。③吴菊萍的事迹彰显了杭州这座城市的价值观,激励了市民对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事件本身。
第①句修改意见:
第②句修改意见:
第③句修改意见:
5.名著阅读。(4分)
(1)《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和蓓姬在洞中迷路后,急切希望有人来救他们,但后来汤姆见到了人,却吓得动弹不得,这是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浒传》中这样写道:“山顶上立一面杏黄旗,上书 ‘替天行道’四字,忠义堂前绣字红旗后面:一书 ‘山东呼保义’,一书 ‘河北玉麒麟’ 。”请问,上段话中的‘山东呼保义’、 ‘河北玉麒麟’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两位首领的称谓。(2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题 春 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本诗的题目为“题春晚”,请分析诗句是怎样紧扣诗题的。(2分)
答: ________
(2)为什么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2分)
答: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一段话,试概括出“草根文化”的四个主要特性。(4分)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史君在《改革开放30周年解读》中对草根文化这样界定:“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潮流,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它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他认为,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会形成时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但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辐射、腐蚀和冲击。
“草根文化”的特性:① ② ③ ④ [来源: 二、阅读与理解(6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8-11题。(16分)
剃 刀 侠
木桦
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时间。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找便宜。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当然一概是白活儿。
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怒从胆生,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就向小师傅猛抽起来,直抽得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叫着,他才给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正冒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抓紧干活儿。
到底是老马识途。瘦老头儿就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那半寸宽极好钢口的红木短把儿剃刀,被荡得吹毛立断,直把蓝翎爷辫子周边刮得油光锃亮,苍蝇落上都得打滑。
蓝翎爷给刮得懒洋洋,就有睡意,就有小卒子过来用背托着头。老人就把刀板儿在睡脸上游动。
那剃刀在阳光下熠熠闪亮,那蓝翎爷就“呼噜呼噜”睡。
脸刮完,瘦老头儿就拿白毛巾去挑子一头热铜盆里蘸个热毛巾,用手边试凉热边把毛巾蒙到蓝翎爷脸上。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热巾上脸,蓝翎爷就醒了。按规矩老师傅掀起毛巾盖住眼睛,轻松地在下巴和脖子处又找几刀,这才把热毛巾在胖脸上一擦,撤掉脖子上围的大毛巾,把蓝翎爷头一扶,小卒子就顺势把蓝翎爷扶起来。
瘦老头儿毕恭毕敬把手一张,说,爷您走好!那蓝翎爷就给小卒向枣红马扶去。
几个小卒把蓝翎爷扶上马。一个小卒问:爷,咱还去哪儿?
蓝翎爷不出声,小卒子就再问。还是不出声。
另一个小卒子就惊恐地说,别问了,你看咱爷脖子咋出血了?几个人就惊惧去扶蓝翎爷。哪来得及,人从马上跌下来,头咕噜咕噜滚落一边,腔子里血杀猪般喷射出来。
集市人就窃窃私语围观。
是剃刀侠……
人群里一句话提醒小卒子们,就都抽刀去奔那老剃头匠。
哪里还寻得人影。有人说,见了,从城门楼子顶尖儿,跳上大栅巷子房上,走了。
8.小说开头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情节多处暗示了蓝翎爷之死,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说中蓝翎爷和剃刀侠的形象形成鲜明对照,请找出对比的地方加以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小说写了剃刀侠杀蓝翎爷的故事,请探究其深刻意蕴。(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16分)
消失的故乡
谢冕
(1)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2)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3)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4)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5)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6)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7)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8)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9)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是无边的消失。
(10)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12.作者在第(2)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第(9)段中作者所说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是指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第(9)段中“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是无边的消失”的含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对故乡的消失,作者有着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6分)
谈人生与我
朱光潜
(1)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放在后台。
(2)站在台前时,我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而且和鸟兽虫鱼诸物类也都一样。人比其它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他人痛苦,就因为这部分人把自己看得比其余的人重要。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为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再比方生死,这又是多么简单的事,无量数人和无量数物都已生过来死过去了。一个小虫被车轮压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让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决不值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老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造物主宰待他们自己应该比草木虫鱼特别优厚。
(3)因为如此着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是那样活着。像庄子所说的,他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得。”他们时而庆天跃渊,欣欣向荣,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蜇处,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他们决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决不追究生活是为着什么,也决不埋怨上天待他们特薄,把它们供人类宰割凌虐。在他们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觉得一个经验。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来源:学+科+网Z+X+X+K]
(4)我拿人比禽兽,有人也许目为异端邪说。其实我如果要援引“经典”,称道孔孟以辩护我的见解,也并不是难事。孔子所谓“知命”,孟子所谓“尽性”,我都可以引申成一篇经义文,做我的护身符。然而我觉得这大可不必。我虽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圣先贤的声威。
(5)但我平时很喜欢站在后台看人生。我只觉得对着这些纷纭扰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图画,好比看小说,件件都有趣味。[来源:学科网ZXXK]
(6)我有时看到人生的喜剧。前天我遇见一个小外官,她的下巴光光如也,和人说话时却常常用大拇指和食指在腮边捻一捻,像有胡须似的。他们说这是官气,我看到这种举动比看诙谐画还更有趣味。许多年前一位同事常常很气愤地向人说:“如果我是个女子,我至少已接到一尺厚的求婚书了!”偏偏他不是女子,这已经是喜剧;何况他又麻又丑,纵然他幸而为女子,也决不会有求婚书的麻烦,而他却以此沾沾自喜,这也算得喜剧中的喜剧了。这件事和英国文学家高尔司密的一段逸事一样有趣。他有一次陪几个女子在荷兰的小桥上散步,看见桥上行人个个都注意同行的女子,而没有一个人睬他自己,便扳起面孔很气愤地说:“哼,在别的地方也有这样的人看我!”如此类等的事,我天天都见得着。在闲静寂寞的时候,我把这一类的小事件从记忆中召回来,寻思玩味,觉得比抽烟饮茶更有味。老实说,假如说这个世界中没有曹雪芹所描述的刘姥姥,没有吴敬梓所描写的严贡生①,生命便不值得留恋了。我感谢刘姥姥严贡生一流人物,更甚于我感谢钱塘的潮和匡庐的瀑。
(7)人生的悲剧尤其能使我惊心动魄,许多人因为人生多悲剧而悲观厌世,我却以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来,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8)悲剧也就是人生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假如荆轲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给了贾宝玉,也不过闹个平凡的收场,哪得叫千载以后的人唏嘘赞叹?毛声山评《琵琶记》②,说他有意要做“补天石”传奇十种,把古今悲剧都改几个收场,他没有实行,总算是一件幸事。人生本来要有悲剧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笔勾销,不说你勾销不去,就是勾销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 (选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节)
【注】①严贡生:清人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科举制下丑陋的儒生形象。②《琵琶记》:元人高明所撰南戏,写书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清人毛声山曾评《琵琶记》。
16.“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有哪些不同?请分析作简要分析。(4分)
答:第一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2)段写到“小虫让车轮压死”“鲜花让狂风吹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4)段中加横线句“我觉得这大可不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为什么同样欢喜看到人生的喜剧和悲剧?这种看待人生的态度给你怎样的启示?(60字左右)(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2题(12分)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①,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④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⑤,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⑥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