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合集
  • 资料信息
  • 科目: 

    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合集

  • 格式:  DOC
  • 大小:  939K    274张
  • 时间:  2016-05

苏教版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合集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课题
曹刿论战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具学具
Ppt课件

预 习 要 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熟读课文。 
板 书 设 计
曹刿论战
背景:
问:何以战?
公曰: 对曰:
公曰: 对曰:
公曰: 对曰: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三、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四、讲习课文,学生串译  1、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检查预习

串讲课文
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2、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五、作业
背诵课文
翻译第一小节


教 后 记




课题
曹刿论战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具学具
Ppt课件

预 习 要 求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熟读课文。 
板 书 设 计
曹刿论战
捕捉战机:
齐人三鼓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复习检查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二、讲习课文第2段
 
2、检查重点词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 讲习第3段 
  2、检查重点词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 总结全文:  1、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朗读 
学生串译 


朗读
3、学生串译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2、 写作特点:  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②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③语言简练生动。  ④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3、重点句式及词语: 
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4、 重点句翻译: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何以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五、 完成课后练习。 


学生练习巩固

教 后 记




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重点难点
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学具
《邹忌讽齐王纳谏》ppt课件
朗读音频mp3

预 习 要 求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板 书 设 计
邹忌
妻——妾——客 
 私——畏——求   
 讽
 齐王
宫妇左右—— 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纳谏
  三赏——广开言路     三变——政治修明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渎课文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二、解题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
(学生齐读)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文意简析
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三问三答
提问:在妻、妾、客的三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三、小结
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




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教 后 记




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 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重点难点
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
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教具学具
《邹忌讽齐王纳谏》ppt课件
朗读音频mp3

预 习 要 求
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板 书 设 计
邹忌
 讽 
齐王
宫妇左右—— 朝廷之臣——四境之内    蔽甚    设喻(委婉)   纳谏   
  三赏——广开言路     三变——政治修明           四国朝齐——国家强盛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分析课文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
(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


学生齐读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
明确:邹忌以切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
第三、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文意简析:
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
二、小结: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三、练习
1.请三位同学将下列字词写在黑板上:昳丽 窥镜 孰 弗如远甚 暮寝 期年 谤讥
2.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
3.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




明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
明确:出自齐威王之口。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4.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
5、提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中的“美”应如何理解?
明确:“美”原为形容词,现或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有名词的意动用法。
6、朝、诚、孰、方、善、间的不同用法
例句
出处
意义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封建论》
早晨(zhaō)

例句
出处
意义

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明确: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例句
出处
意义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三国志·隆中对》
代词,“谁”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士者?非兹潭也欤?
《钴姆潭溪小丘记》
代词“什么”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同“熟”“仔细”

例句
出处
意义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钠谏》
方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
地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当……时候

守门卒方熟寐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荆州》
正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梦溪笔谈·雁荡山》
才

例句
出处
意义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善于

国人称善焉
《吕氏春秋·去私》
好

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列传》
友好

足下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亲密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例句
出处
意义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聊斋志异·促织》
时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量词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机会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史记·屈原列传》
挑拨离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左传·曹刿论战》
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口技》
夹杂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间或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教 后 记




课题
鱼我所欲也
课时

授课日期


教学

目标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具学具
Ppt课件

预 习 要 求


了解孟子“性善论”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朗读课文,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板 书 设 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性善论”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导语设计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学生谈认识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检查内容: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     明确:(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