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对策 |
准备活动 准备课文的录音磁带; 准备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 预习课文 1、 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 利用网络或图书馆了解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了解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 目标提示 能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养成利用网络等手段搜集资料的习惯。 |
激疑导入 同学们去过著名的“海天佛国”普陀山吗?老师曾经听人说,如果你是个虔诚信佛的人,你就可以在“观音洞”里看到神奇的“佛光”。大家相信这个说法吗?追问:可是,老师有一次去那里,还真的亲眼看到了“佛光”!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今天,我们要和蒲松龄一起去听别人讲一个“山市”的故事…… | 进入情境 针对老师的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议论纷纷,也有个别同学想到这是一种“海市蜃楼”的现象。 | 目标提示 从佛教圣地普陀山的神奇“佛光” 激疑导入,激起学习兴趣。 |
听读感知 听课文录音,思考问题: 1、“山市”景象是谁看到的? 2、“山市”刚开始是怎样的?后来又有什么变化?最后怎样了? (前两问回答后再追问第三问) 3、这些现象是依次出现的吗?何以见得? | 圈画、交流 边听老师读课文边在书上圈画。 交流归纳: 1、孙禹年与同人。 2、孤塔——宫殿——城郭——危楼——消失 3、是的。从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看出来。 | 方法提示 抓关键语句回答 |
重点研读 1、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描写“山市”的主要部分,找出描写孤塔、宫殿、城郭、危楼的句子,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 小组内互相交流,然后以孙禹年的身份向“蒲松龄”(全班同学)讲述所看到的“山市”的全过程。 | 自由表达 自由朗读。 自主学习,疏通重点句子。 小组内交流补充后推选一位同学讲。 班内同学互评,可以补充 | 方法提示 利用课文下面的注释和词语手册等工具书,用自己的话来说。 故事内容可以有所扩充,不必拘泥于原文,但也不能违背原文大意。 |
深入探究 为什么写完了“山市”最后还要写“鬼市”? 你能不能用所学到的或看到过的科学知识解释一下这种现象? | 整理汇报 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作出科学解释。 | 方法提示 用科学的眼光看问题。 注意信息的筛选。 |
写作特点 1、引导学生总结本文在写作中的突出特点。 2、了解作者蒲松龄和作品。 | 归纳总结 齐读、感受,归纳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 | 问题提示 可从结构、语言等角度入手去分析。 |
作业布置(选做一题) 1、给蒲松龄解释“山市”的成因。 2、告诉蒲松龄一个希奇古怪的故事,写一则《聊斋新编。》 | 方法提示 用现代人的语言说,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形象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