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修订:常州市实验初中 宋春燕
审稿:常州市北环中学 蒋丽华
一、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所介绍的有关内容,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2、了解课文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并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认识它们的作用。
3、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4、掌握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5、了解主办刊物的基本要求,尝试办一份刊物。
二、单元教学设想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科学小品。本文对沙漠里千百年来视为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角度作出了正确分析、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真理。课文以设问方式步步引导读者探寻沙漠奥秘,在带着读者思考的过程中,作者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沙漠的兴趣。针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学生有阅读兴趣和学习需要,可利用广阔的多种信息资源,确定研究主题、制定计划、分工合作,经讨论分析后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体验合作与成果的喜悦,最大限度的丰富学生对沙漠等自然现象的了解。学生阅读浅显的科技作品时,还要注意引导他们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通过科普文章的阅读指导和相关信息的获取、甄别、处理,强化学生理性思维的方法和习惯的养成。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以人类对声音和乐音的知识愈益增多而又愈感无知的情形为据,说明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为说明这个道理,作者把千百年来的认识史浓缩为一个人的故事,集中紧凑,生动形象,富于趣味。所以学习本文时,可结合文章的典型事例挖掘出丰富的情感资源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灵魂深处,潜移默化为一种高尚的行动。本文是一篇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的好文章。
《短文两篇》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其中《活板》是通过对活板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的介绍来表现的。文章清晰、完整而系统。这在于作者能抓住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并注意运用准确、朴实、简洁的语言。因此,学习本文,要以朗读为重点,要扣住对以上三点的分析和与雕板的比较来体会活板的优越性和劳动人民的智慧。《核舟记》是一篇写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的说明文,通过细致地描述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再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紧扣“奇巧”,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技艺,使文章形象、生动,给人亲切、自然之感。故学习本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文章运用的空间顺序,分析有关细节描写,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体会核舟雕刻家的精湛技艺。
《叫三声夸克》是一篇介绍物理知识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又属于微观世界。对于接触物理知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显得有点难,如果纯粹从说明文的角度讲课,庞杂的文体知识可能会使学生觉得无所适从。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先抛开了文体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有关人们研究物质结构的知识,使他们感受科学家严谨的研究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像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启学生的心智,吸引其静心阅读、专心阅读,使学生从文章中领悟科学家们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可贵的科学精神,并引导学生运用这种精神去探索科学的奥妙。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有关花朵为什么呈现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知识,赞颂人类创造性的劳动。花儿呈现各种颜色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错综复杂,且抽象深刻。但作者能宏观布局和微观构思,并能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文章读来较通俗易懂,富有趣味。因此,学习本文,抓住重点段落研读,掌握说明文有关知识。把握文章严谨而浑然一体的结构,品味赏析多种说明方法及其妙处。对于存疑的内容,可引导学生去调查实践,通过做小实验,让学生联系生物知识,激发兴趣,化难为易。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环境,在跨学科的整合学习中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精神。
《诵读欣赏·山市》描述了山市的虚幻景象,令人心驰神往。本文所涉及的是科学现象,蒲松龄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其形成、发展和消失的经过,极富想象力。本课学习主要以诵读为主,并能根据描述,把握山市变幻的特点,想象山市美景,领略其无穷魅力,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文言字词不需要重点掌握,但也得作些了解,以帮助理解文意。
《写简单的说明文》本单元课文是事理说明专题,在课文学习之后,运用所学知识学写简单的说明文,对学生来说既是一次作文练习,更是对课文学习的一次复习与巩固。应引导学生能准确通俗地说清事物的特征,可联系本单元所学课文,从说明文的基本要求到准确说明,再到通俗说明,逐层逐点由单项到综合地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写作。
《如果我主办校刊》是为适应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创办校刊。在开展这项综合活动时,可通过阅读本知识短文,结合一些校报的制作方法,在提倡学生通过调查实践或其他活动方法来培养学生策划、设计、交际、组织、动手等各种能力,让学生换一个角度看待阅读与写作,从而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
三、单元课时安排 (共15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2课时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1课时
《活板》 2课时
《核舟记》 1课时
《叫三声夸克》 1课时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1课时
《山市》 1课时
写作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可放在课外)
单元学习小结 1课时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制定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等。
3
讨论:本单元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讨论,交流。
4
布置任务: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第二块:制定活动方案,组建活动小组。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问题情境: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
谈感受(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2
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单元活动方案。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
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
3
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
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第2课时 《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所讲的科学知识及道理,激发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2、学习本文巧妙组材的写法;
学习重点
理解沙漠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能比较分析人们对沙漠现象持不同说法的根源,懂得本文要说明的科学道理。
课前准备
通读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联系上下文,知道如光怪陆离、空中楼阁、单枪匹马等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从报刊或网络上收集除课文介绍的奇怪现象外,还有哪些奇怪现象,并进一步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课堂学习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音频欣赏,图片展示、情景引入:
1、创设大漠瀚海的氛围:播放音频《丝路驼铃》及沙漠图片
2、引入课题《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关注神奇的大漠
观看多媒体演示,
引用一些诗句或成语描绘所看到的景象。
2、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圈点勾画:文中描述了沙漠里哪些奇怪可怕的现象?法显、玄奘、解放后穿越沙漠的工作人员对此各是什么态度?作者如何解释的?
2、本文题为“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为何先写一些可怕的景象?
初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交流讨论。
3、
细读课文:
过渡:科学的发展是飞速的,我们一定想探觅这些奇怪现象产生的缘由吧!
1、在4段中,找出描述“魔鬼的海”、“海市蜃楼”现象的语句,读一读并结合课文概括这两种现象的成因
2、在5段中找出描述“鸣沙”现象的语句,读一读并用自己的话解释“鸣沙”的成因。
3、第5段中首句和末句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细读(4-5)段独立思考。
讨论,合作解决问题,说清这些现象的成因。
4、
语文活动:
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本文描述了沙漠里千百年来被魔鬼作怪的可怕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作了正确的解释,表明了“一切怪异现象均可用科学解释的道理”。你收集到了哪些怪异现象?你能对此作出科学的解释吗?
参与学生交流、简评。
教师根据实情做激励性评价。
学生收集材料,介绍现象,交流成因。
5、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来总结此课堂学习内容的收获。
附板书设计:
十一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现象 成因
魔鬼的海 光作怪(折射和反射)
鸣 沙 ---------------- 声作怪(沙粒移动摩擦)
即:一切怪象均可用科学道理来说明
第3课时 《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二)
学习目标:
辨析相关词语,说出加点词用的好的理由,品味语言。
指导学生由课本引申出感兴趣的相关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制定计划、分工合作、从多种渠道获得资料,经讨论分析后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课前准备
自学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向沙漠进军》。
教学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内进行,提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含Internet和Top2000教学控制系统,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品味语言
课文作为科学小品,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所以语言不仅准确而且还很形象。
组织学生比较课后探究练习二句子中加点词语和括号中的词语,说说加点词语用的好的理由。
教师简评并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比较、辨析、
讨论、交流
找出其他词语加以辨析。
2
语文活动
这节课我们对有关沙漠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想真正了解沙漠还要我们继续用科学的眼光去探求。 1、同学们根据的兴趣和爱好确定自己的身份(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等),确立几个研究方向,畅谈自己学习本文后的一些收获或有价值的问题。
(1)课文在分析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时用了“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句话,看来竺可桢1961年写作本文时人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还没有定论,地质学家可上网查找解决。 (2)沙漠带给人类的并不总是美好的感觉,他也会以另一面露出他狞狰的脸孔。近几年来不断袭击人类的沙尘暴正日益困扰着我们……沙尘暴是如何产生的,他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地质学家上网了解一下情况。 (3)大家一定知道探险家余存顺困死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故事,法显《佛国记》中说“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沙漠对人类来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不尽的危机,沙漠求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旅行家可上网查找有关资料,谈“沙漠中的求生之法”。
(4) 1961年竺可桢在《向沙漠进军》一文的结尾段中讲:“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会更快的成为现实。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四十多年过去了沙漠的现状如何,竺可桢生前的愿望实现了吗?生物学家可上网了解。
(5)关于沙漠还有着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悠久的历史故事,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可一起研究。
指导链接网站
1几个较好的搜索引擎:WWW.BAIDU.COM 百度 www.GOOGLE.COM
2供选用的几个关键词“沙漠”、“图片”、“沙漠求生”
3几个较全面收录沙漠相关知识的网站
http://www.gsdcri.com 甘肃治研究所
http://www.xjb.ac.cn中科院新疆分院
http:/www.idm.cn新疆沙漠研所http://www.duststorm.com.cn中国沙尘暴网
以小组为单位,就自己感兴趣的沙漠问题提出疑问,确定研究主题。
2、上网操作 (1)浏览相关网页,分组分工解决问题。 (2)用自己所掌握的Word文字处理技术,将问题的解答表现出来。 3、交流共享
3、
小结:沙漠里真是这样荒凉可怕吗?不,科学家门经过长时间的考察,终于发现,其实沙漠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那里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等待着我们去研究探索,去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
小结:学完本文,并结合了解的课外知识,请你给“法显、玄奘”写封信。
第4课时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学习目标
1、学习用典型事例,以生动形象的叙述说明事理的方法。
2、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树立努力学习,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信念。
学习重点
学习用典型事例说明事理的方法;认识人类知识的有限性,不断探索未知世界。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谈论知识学习的名言、故事等;搜集课文里涉及到的有关声学、天文学上的知识;查找有关伽利略的生平、事迹等材料。
2、学生利用工具书和页下注解,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第一块:展示预习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
爱默生曾说过:一切都是谜,一个谜的答案是另一个谜。从这句名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板书课题)
认真倾听,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进入情景。
2、
1、组织学生介绍作者伽利略。
2、字词检查
1、学生自己根据预习时收集的资料逐一展示,相互补充
2、学生板演
第二块:整体感知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说明的事理是什么?找一些关键语句证明。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事理的?
点拨,简评。
通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
交流
第三块:质疑探讨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探究蝉的发声原理以及彗星是怎样形成的。
进一步探究声学、天文学方面又产生了什么新问题,也可以探寻其他学科的发展过程及现在的新困惑。
查资料,探究,讨论,写出探究结果
第三块:拓展训练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说说你的认识。
《中国青年报》2005年3月:目前,很多国家使用的计算机芯片都是因特尔公司提供的,有人发现他们在向国外推出的奔腾3芯片中秘密设置了用以识别用户身分的序列码,这就使得用户使用这些设备时,一旦进入因特网,一举一动都可能受到外国情报机构的监视……这对国家安全极为不利……
讨论、交流,谈认识。
第四块:课后学习
收看央视十套的《走进科学》、《探索与发现》栏目。更进一步感受人类知识的有限性,激发自己对科学不断探索的兴趣。
第5课时 《活板》(一)
学习目标:
掌握“帖、旋、 砥、就……”等字的含义及“火、为、帖”等字的不同用法。
学会结合注释翻译文言语句;通过口述活版的制作过程,画简要的工作流程图,从而能指出课文的说明顺序。
课前准备:1、板纸、棋子,小铁盒
2、对照页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3、《活板》录象
一、整体感知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
“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900多年前,北宋平民毕升发明的,比德国的答凳堡活字印刷要早400年,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今天我们学习《活板》一文(板书课题),了解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观看录象,听示范朗读,初步感知活字印刷在当时的制作、印刷情况。
2、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评价朗读节奏与字音准确。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文章的字词、读音的准确。
个别朗读
放声朗读课文
3、
掌握制作过程 理清说明顺序
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归纳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如(重点实词、古今词义不同,词类的活用等等)。
教师巡视指导并明确
2、小结本文说明顺序时间(工序)顺序的好处
学生自学,归纳,交流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桌两人一起根据文章内容利用板纸、棋子,小铁盒造出活板
口述活版的制作过程,画简要的工作流程图。
熟读课文
4、
布置作业:
语文活动:师生共同收集从古到今最早的印刷术,根据资料“漫谈印刷术的发展史”。
第6课时 《活板》(二)
学习目标
能说出活板制作程序“活“在文中具体的表现,体会活板技术的优越性。
写一篇关于写作程序的小说明文“介绍一种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复习导入:
实物投影文中主要的实词,句及古今不同义的词等),请学生填空。
完成表格,重要字、句落实到位。
2、
体会活板技术的优越性:
创设问题情境:将“( )的活板”补充完整。
提示:文中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发明者精心设计的活板技术的优越性。
根据教师提示,讨论、归纳、明确。
3、
写作训练
学习了《活板》,使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也为毕升的创新精神所感动,现在,计算机技术正日益普极,印刷业有了更新的发展。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能随意设置字号、字体、文字的色色彩……这些都是活版所做不到的
小作文:介绍一种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要求:抓住特点,合理安排程序,注意使用各种说明方法。250字左右。
交流:
漫谈印刷术的发展史。
第7课时 《核舟记》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学习重点
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课前准备
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
熟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准读通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标出疑难处。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
1、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
根据要求依次作画
谈感受
2、
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注意文章的节奏与字音准确。
2、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3、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交流评价
4、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归纳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如(重点实词、古今词义不同,词类的活用等等)。
教师巡视指导并明确
1、听读课文,注意文章的字词、读音的准确。
2、放声朗读课文。
3、朗读、评价4、学生自学,归纳,交流
3、
体会雕刻技艺的奇巧
讨论:怎样表现雕刻技艺的奇巧的?
在纸上用笔画核舟,大小、内容与文章描述的一致
2、表演“船头坐三人”的情景,要求人物的动作神态与文章描述的一致。
4、
理清说明顺序
介绍了这么多的内容,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有条不紊清清楚楚,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并据此归纳
同桌讨论交流
5、
语文活动
将课文内容的主体部分改写成“解说词”,要求语言通顺、连贯、形象、通俗易懂。
准备
交流
第8课时 《叫三声夸克》
学习目标
1、了解物质结构的基本构成,了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
2、学习发现问题、不断探索、敢于创新、大胆想像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了解本文通俗形象的语言和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
课前准备
疏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提出疑难问题。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
播放关于物质结构组成原理的纪录片
学生观看录像,对物质组成有直观认识
2、
整体感知:
1、课文中提到了许多的“盒子”,请你列举出它们的名字。
2、请你给这些“盒子”排个队,简要说明排队的理由。(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3、从上面可知,“盒子”在这是比喻物质结构的某个组成部分,你能进一步理解这个盒子的比喻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吗?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学生交流, 画出盒式结构图,分析盒子比喻的作用。
3、
1、认识夸克,
以第一人称介绍,要求:语言生动形象
2.科学成果发布会
请同学们算一算,夸克的研究与发现经历了多少年?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认识夸克的?模拟科学成果发布会发布夸克研究的过程和最新成果
3、心智启发
这中间的过程反映了科学家研究的什么精神?用文中具体的字、词、句回答。(教学提示: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课文进行有依据的分析,并且适时点拨,如:
1、“人们有点泄气了”:写出了科学家研究的艰辛。
2、五个“又”:表示科学家对夸克认识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交流总结:明确科学研究、科学探索应该具备的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1、学生阅读课文,圈点批注。
演练,同桌相互点评。
推选两名代表上台表演,师生共同点评。
2、学生阅读课文,圈点批注,发布成果
4
探究课文结尾:
提出新的疑问:课文最后写到“物质的最小结构就是夸吗?盒子里还有盒子吗?”对你有什么启发与认识,为什么?(鼓励想象,发表见解)
学生大胆猜想、写作、交流。
第9课时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学习目标:
1、归纳课文从不同角度介绍花朵的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原因
2、学习文章严密精巧的结构,画一份文章结构图。
学习重点
了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成因,学习巧妙组材及灵活运用有关说明方法的写作技能。
课前准备
多媒体,实验所用材料,熟读课文,作好自读笔记,并在疑问处作上标记。
步骤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创设情景导入:播放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演示自然界中万紫千红的花,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观看多媒体
进入课文学习
2、
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题?
评价、明确
速读课文、讨论、交流文章标题的好处
3、
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说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教师参与讨论,交流,明确。
2、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画出文章的结构图,能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3、 小组活动:
师布置活动要求:现在我们只了解了花红的因素,其中的真正奥妙谁能细致解释呢?那就看我们各小组的本事了,现在六小组分别承包一个方面,用语言、板书或实验等形式为大家解说花红原因。
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
1、比一比:看谁说得准,归纳花朵呈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原因。
2、研读课文
画出结构图
3小组分工合作,
读课文,参与小组讨论课文;讨论研究表述语言,准备实验。
实验一:把一朵红色的芍药花或其他的红色花泡在碱水或肥皂水中,观察颜色的变化,当红变蓝之后,再把变蓝的花朵泡在醋里,观察其由蓝变红的过程,以此验证花朵在酸碱反应中颜色的不同变化。
4、
深读研究
1、本文能把抽象的知识说明得具体而明晰,与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是分不开的。你能举例说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吗?这些说明方法起什么作用呢?
2、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说说下列句子的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深读课文
寻找句子,圈点批注,小组讨论、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