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顾庄学校2009年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兴化市顾庄学校七年级(下)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18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两颊(jiá) 赫然(hè) 殷勤(yān) 恣情(zì)
B、褪色(tuì) 剔透(tī) 遴选(nín) 谷穗(suì)
C、确凿(záo) 枸杞(qǐ) 蝉蜕(tuì) 渺茫(miǎo)
D、嗫嚅(niè) 攒聚(zǎn) 寻觅(mì) 虐待(nüè)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船队经过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再走七、八公里,就到了风景如画的凤凰岛。
B、专家们正在研究这座千年古塔将怎么修,周围近百株古树将怎么办?
C、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挑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D、诗人刘禹锡看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奇景,不禁发出“道是无晴还有睛”的感慨。
3、下列句了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喜欢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B、排球队大比分输给育才中学后,教练怨声载道,指责队员缺乏战斗力.没有给学校争光。
C、王伯年作为小区保安,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厌其烦地为大家做好每一件事。
D、部分西方媒体别出心裁地剪接西藏“3 ·14 ”事件的图片,歪曲报道事实真相。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当天的《时报》报道了一些义务献血者的动人事迹。
B、这次会议上,大家对双休日加班的报酬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C、能否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D、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倾听着著名作家秦文君作“亲近文学”报告。
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普少习吏事(熟悉) 读之竟日(整天)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曾经)
B、普又以其人奏(把) 卒用其人(终于) 补缀旧纸(修补、连接)
C、万籁此俱寂(声音) 亲朋无一字(书信) 太祖乃悟(就)
D、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 孔子不能决也(判定) 寡学术(少)
6、下面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断,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
②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新疆细毛羊群和奔驰的伊犁马群。
③在连天蔽日的杉木下,马鹿、狍鹿、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
④吃完早饭后,继续南下,就进入喀什河和巩乃斯河的草原和森林带。
⑤各种森林鸟类,鸣声不断。
A、④①②③⑤ B、②③①④⑤ C、①④②③⑤ D、④②①③⑤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82分
一、按要求答题(33分)
7、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把它们一一订正在下面的方格内。(4分)
决择 鲜为人知 心清如许 轩然大波
颓唐 相辅相承 变幻莫测 相得益彰
风靡 人迹罕至 溶为一体 不堪设想
订正
8、默写(12分)
① ,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②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 。
③单是 ,就有无限趣味。
④杜甫《登岳阳楼》中最能表现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句子是 ,
。
⑤两小儿笑曰:“ 。”
⑥ ,可笑不自量。
⑦路曼曼其修远兮, 。
⑧皮之不存, 。
⑨ ,勿施于人。
⑩桃李不言, 。
⑾ ,鲜克有终。
9、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放飞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首联所展现的画面。(3分)
(2)此诗的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矛盾吗?请说明理由。(2分)
10.名著阅读。(2分)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通篇运用对比批判封建教育的散文是《_________ _________》。
11、口语交际(3分)
假如你是校篮球队的队长,你的好友小亮多次让你推荐他加入球队,而他的球技确实不佳。当他再次向你提出要求时,你将如何应对?
你说:
12、语文综合性学习。(7分)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每当此时,瓯越大地到处张灯结彩,竹报平安.迎春接福。让我们走进春节,看一看家乡“过年”的习俗吧!
【过新春】正月初一早餐,人们喜欢吃年糕,寓含“年年高”之意,也有喜欢吃汤圆的,寓含“ ”之意;有些地方,人们还喜欢吃粽子,据说吃粽子有两种含义:一是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二是因为。“粽”和“宗”音近,取“ ”之意。(2分)
【写春联】鼠年的春联,请从“嚣、响、喧”中选择一个字填入这副春联的空缺处,使之对仗工整。 (2分)
子 夜 鼠 欢 爆 竹 乐
门 庭 燕 舞 笑 声
【话春节】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过年的习俗悄悄发生了变化,有的人选择发短信表示新年的祝福,也有的选择外出旅游欢度春节……但是,打“开门炮”辞旧迎新,带上礼品走亲访友,舞龙灯、闹元宵等传统习俗一直保留不变。你知道为什么为什么要保留这些传统习俗吗?谈谈你的看法。(3分)
我的看法:
。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赵普 10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宫,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3、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家人发箧视之 跪而拾之以归
虽多忌克 普颜色不变
14、下面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太祖/常劝以/读书 B、家人/发箧/视之
C、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D、普/明日/复奏其人
15、翻译句子(2分)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
16、从本文中,你能学到赵普的什么精神?(2分)
17、“手不释卷”证明赵普读书非常勤奋,请举出两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2分)
(二)楚人学舟 6分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其始折旋疾徐 (2)乃四顾胆落
19、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分)
(三)教会我感恩的人
教会我感恩的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来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给我们家装塑钢窗户。一整天,他都闷头干活,也不说话,一直干到很晚。见他那么老实,我们留他吃晚饭。他很拘谨,连菜也不敢夹,婆婆热情地招呼他,就像对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公公则递烟给他,与他扯家常。原来,他是考上大学的人,而那年他的弟弟也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家里太穷,负担不起两个人,他只好放弃了学业外出打工。如今,他娶妻生子安心做了农民。我们听了,不甚唏嘘。婆婆想得实际而周到,翻拣出我们淘汰的旧衣物还有洗衣粉等洗涤用品,装了满满半袋子送给他。他涨红了脸,推辞着不肯收。婆婆说,这都是我们不用的,闲放着也是闲放着,给你就拿着,回去也好帮衬媳妇过日子。他低头接过袋子,连句道谢的话没有,就走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家里人很快忘记了这件事。
半年后的一天,有人敲门。我开门一看,一个农村打扮、背着口袋的青年站在门口,我不认得他。他说,是我啊,给你家装窗户的。我忙招呼他进门,他拘束地坐在沙发上,搓着手缓缓地说,麦收的时候,他回了一趟家,说起我们帮他的事,全家人都很高兴。他们想表示对我们的感谢,却找不出合适的办法。家里人商量了好久,最后他娘说把家里新打的粮食拣好的带上点,让我们尝尝鲜。那口袋里是新收的小米、黄豆、绿豆,还有新玉米面。
青年人放下东西,走了。我们却为这意外的结果,感慨不已。我曾接受过比他更大更多的帮助,可没有像他这样执著地心存感激,表达谢意。当我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时,这个打工的青年却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当“感恩”这个词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时,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个背着半口袋粮食站在我家门口的青年。 (摘自2005年2月2日《今晚报》作者:魏海玲)
2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2分)
唏嘘( ) 淘汰( )
22、写出含有“恩”字的褒义成语和贬义成语各两个。(2分)
褒义成语: 、 贬义成语: 、
23、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出能表现主人公“老实”这一特点的三个事例。(3分)
①
②
③
24、“我们却为这意外的结果,感慨不已。”“我们”为什么感到“意外”?“感慨”的又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当我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时,这个打工的青年却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请你分析一下句中的“生动的一课”具体指代的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第二段写“我”全家对农村青年热情、慷慨的招待和帮助,应该说是完全发自内心的。但“半年后的一天”,这位农村青年登门答谢时,“我”却“不认得他”了。请你结合全文,分析一下“我不认得他了”的原因。(至少答出两条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割 麦
任慧超
天还没亮,赵老师便起来了,妻子还正熟睡。他摸索着将窗帘拉开,桌子上便泻下了一片淡淡的月光,屋里的东西也便依稀可见了。他又摸摸索索地从墙上摘下镰刀,轻轻地拉开门,来到院里的石墩旁蹲下磨刀。村子里很安静,只听见低低的沙沙磨刀声。
磨罢镰,赵老师便走出了家门,他往东刚走了几步,不由笑了,用镰把敲敲脑袋,又回头往西。往东二里是学校,每天从家里出来便是往东去学校,走顺路了。自家的地在村西头,却很少去。家里家外的活,都是孩子他妈一手包揽,可真苦了一个妇道人家。妻子真是好样儿的,表面上她常对人说:“就他忙,一个孩子王有什么了不起的?”可她对丈夫获得的各级优秀教师证书什么的,却宝贝似的保存着。她从心里疼爱他,理解他,支持他。
迎着一弯下弦月,赵老师走着,心里仿佛揣着一个神圣的使命。多少年了,他都没有完成这项“使命”,以弥补他对妻子的愧疚。
他边走边想着孩子妈多少年来的辛勤。到了地头,借着月光,只见麦垅像一幅幅金黄的缎带,煞是喜人。他动镰便割了起来。麦子潮润润的,晨风凉爽爽的,地里就他一个人,割得挺自在。他估摸割完后还不会耽误到学校辅导学生晨读,待孩子妈来了,一定会惊喜。想到这儿,他笑了。然后,中午放学后再去找台打麦机,连三赶四将麦子脱出来,该是他今年麦收的功劳。
他不由地想到了学校。割麦如救火,救火不如救命,辅导学生复习准备中考不像救命?每当上学校经过村口,住在那里的驼背八爷总是眼巴巴地望着他,问:“小三八呀,哦不,赵老师,咱这穷乡僻壤里啥时能飞出只金凤凰啊?”是啊,他肩负着多少乡亲的厚望啊,村里爷儿们识字断文的少,都希望小字辈有个出息;再说,前几天乡文教助理曾经拍着他的肩膀说:“赵老师,咱乡就看你们‘联中'了,你们‘联中'就看你教的那个班级。”……
不知不觉中,月儿不见了,东方染上一片橘红,麦子割完了。望着满地的麦茌,他笑得好舒心。
匆匆地赶回家,妻子也早起床做饭,见他拿着镰刀急急忙忙的样子,将一只手从面盆里抬起来在额头上搭个凉棚,望着东方刚露头的太阳:
“哟,我说哩,今儿个日头从西边出来了!”
“别用老眼光看人嘛!”赵老师笑笑,“今儿上午你把麦子拉到场里,晌午我去找打麦机。”
“嗯,是我看错了,日头还是从东边出来了!”
上午十点多钟,赵老师正给学生上课,妻子气呼呼地赶来了,当着几十个学生的面,劈头就问:“你割的是谁家的麦子?”“咱家的呀!”“胡说!你把三狗子家的割了!”“哄——”学生们都笑了。他难堪地站着。妻子气呼呼地走了。
傍晚,赵老师家的麦田里,十几个活泼的身影挥舞着镰刀。他们是赵老师的学生。赵老师此刻正在学校油印室满头大汗地印第二天要用的模拟试卷……
27、根据上下文推断,“使命”具体是指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今儿个日头从西边出来了!”和“日头还是从东边出来了”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文中有一整段关于赵老师去割麦路上的心理描写,请想想这段心理描写对表现赵老师这一人物形象起到怎样的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文章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多变,试举出一例说明它情节设计的奇妙。(3分)
答: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简评赵老师这个人物形象(指他的思想、性格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化市顾庄学校初一第一次月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
1——6 C、D、C、A、C、D
7、抉 水 成 融
8、略
9、(1)略
(2)不矛盾,这里运用了以静写动的手法,更能突出禅院的寂静。
10.《旧事重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1、略
12、【过新春】团圆 怀念祖宗(敬重祖宗) 【写春联】喧 【话春节】保留传统过年习俗,是为了表达人们的良好祝愿和美好情感,同时也是为了继承民间悠久的文化传统。
13、略
14、A 15、略 16、略 17、凿壁借光,蠹萤夜读,悬梁刺股等
18、(1)慢;(2)看。
19.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0、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21、xū;tài
22、褒义示例:感恩戴德、恩怨分明、返哺之恩;贬义示例:忘恩负义、恩断义绝、恩将仇报
23、①一整天,他都闷头干活,也不说话,一直干到很晚;②他很拘谨,连菜也不敢夹;③他低头接过袋子,连句道谢的话没有,就走了
24、没有想到这个农村青年在半年之后还会专门前来感恩。感慨的是这个农村青年的质朴、真诚、厚道、可爱。
25、示例:对待别人的帮助,我们应该学会心存感激,表达谢意。或:人,要学会感恩,对家人、对朋友、对陌生人都应如此。
26、提示:注意从人和事两个方面分析原因,鼓励合理的、有创造性的理解。示例:①对一个只有一面之交的人来说,半年不见,的确是太久了;②当时的热情慷慨只是出于对农村青年的关心和同情,并不希望回报,所以对这件事并没有记在心里;③这位农村青年太普通了,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27.指帮助妻子干农活。
28.“今儿个日头从西边出来了!”言外之意是丈夫平时不可能去帮助妻子去干农活——他忙的是他的教学。否则,就像太阳从西边出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日头还是从东边出来了”,是指丈夫这一回真的帮她干农活割麦。
29.这一段心理描写写了乡亲们和干部寄予他的厚望,这是他忠诚教育事业,一心扑在教育、教学工作而不顾及家中活计的思想基础。有了这段描写,人物的行动才有了“根”。
30.例①赵老师起早去割自家的麦子,结果却割了“三狗子”家的麦子。
例②学生偷偷地去帮赵老师家割麦,他在学校赶印模拟试卷,对自家地里发生的事还不知道。
31.赵老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对教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他公而忘私。从性格上看他既有知识分子的愣劲儿,又有农民的朴实厚道,勤恳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