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总复习
第一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小
介质
不能
第一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________。一般来说,声音在________中传播得最快,在________中传播得最慢。
振动
振动
固体
液体
气体
不同
固体
气体
·新课标
快
高
频率
频率
越高
·新课标
(2)补充说明:物体振动的快慢用________来表示,单位是________。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人耳的听觉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于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波,大于________的声音叫超声波,人耳都不能听见。
频率
赫兹
20 Hz~20000 Hz
20 Hz
20000 Hz
·新课标
大
幅度
振幅
大
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转换法
距发声体的距离
第一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A
A
·新课标
C
第一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考点2 音调、响度与音色的比较
高低
强弱
品质
第一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1.古筝是一种弦乐器,演奏者一只手不断地变换按弦的位置,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弦发声时的 ( )
A.振幅 B.响度
C.音色 D.音调
D
2.演唱会上,坐在后排的小陈可以清晰地听到他喜欢的明星的歌声。因为歌手发出的声音经过扩音设备________大大增强;虽然看不清台上的歌手,但根据声音的________,也能辨别出演唱的歌手。
响度
音色
第一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无规则
·新课标
2.噪声的来源
(1)交通运输噪声:如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机械运转声等;
(2)工业噪声:如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如盖楼、打桩的声音等;
(4)社会生活噪声:如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新课标
3.声音等级的划分
人们以_____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等级,其符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长期生活在________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4.噪声减弱的途径
在______处防止噪声产生,如排气管上加的消声器;在______过程中阻断噪声传播,如加隔音设备以及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戴耳塞。
分贝
dB
30~40 dB
90 dB
声源
传播
人耳
第一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D
·新课标
2.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面哪个方法有效合理 ( )
A.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控装置
B.在教室周围植树
C.每个学生都戴防噪声耳罩
D.将教室的窗户打开
B
·新课标
3.以下四个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对控制噪声污染有作用的是 ( )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D
·新课标
传播过程
反射
信息
能量
·新课标
3.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利用
(1)超声波:通常把高于________的声音称为超声波,B超和声呐利用超声波传递________,超声波还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去污垢、打碎结石等。
(2)次声波:低于________的声音称为次声波,利用次声波传递信息,如预报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等;另外地震、海啸、爆炸时产生的次声波携带的能量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20000 Hz
信息
20 Hz
·新课标
B
·新课标
2. 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 ( )
A.大象的“声音”交流
B.蝙蝠的“回声”定位
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 “超声”排石
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B
第一讲│ 实验小变式
·新课标
实验小变式
1.当我们将真空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会感觉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说明真空是不能传声的,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2.在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乒乓球的作用是放大音叉的震动,我们采用的探究方法是转化法(放大法),用到此方法的还有探究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此实验装置还可以探究发声体在震动。
第二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考点5 光现象的实验探究
1.探究一:光的直线传播
生活现象:在有雾的天气中,可以看到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穿过森林的光束是直的。所以在探究光的传播路径时,我们可以让光在烟雾中传播从而显示它的路径。
得出结论:光在____________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实际应用:激光准直、射击瞄准、站队看齐等。
同种均匀
第二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解释现象:(1)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________的物体,在物体的________形成的________,就是影子,平时所说的“立竿见影”、“皮影戏”都是指影子。
(2)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日食和月食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日食是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月食是地球位于月球和太阳之间。
(3)小孔成像的形成:如图K2-1所示,沿直线传播的光经小孔后,在光屏上由实际光线会聚成像。像的特点:________、大小可变的________;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________。如:树下圆斑、针孔照相机。
不透明
后面
黑暗区域
光的直线传播
倒立
实像
无关
·新课标
第二讲│ 考点梳理
补充说明: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的,光在________中的速度最大,其大小是______________。
不同
真空
3×108m/s
·新课标
第二讲│ 考点梳理
不能
同一平面内
·新课标
第二讲│ 考点梳理
(2)当将光线沿反射光线入射到镜面时,可以看到反射光线沿原________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的。
得出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______________;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______两侧;反射角____________入射角。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的。(可记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入射光线
可逆
同一平面内
法线
等于
可逆
·新课标
第二讲│ 考点梳理
评估交流:实验中光屏的作用是显示光的_________;验证入射、反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____________。
补充说明:反射类型有________反射和________反射两种。我们平时看到周围的物体就是利用光在物体表面发生的________。
传播路径
同一平面内
镜面
漫
漫反射
·新课标
第二讲│ 考点梳理
位置
大小
平面镜的距离
不能
虚像
不变
·新课标
第二讲│ 考点梳理
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像与物之间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可记忆为: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评估交流:(1)实验中看到两个不重合像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有一定____,前后两个表面均____________造成的。(2)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能与像重合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板与水平桌面________。
实际应用:一是成像,如梳妆镜、墙壁安装平面镜增大空间效果等;二是改变光路,如潜望镜等。
虚
相等
相等
垂直
厚度
反射成像
不垂直
·新课标
第二讲│ 考点梳理
4.探究四:光的折射定律
实验设计:让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径迹。
得出结论: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____________;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____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反之,折射角________入射角;且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________;当光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________。发生折射时光路也是________。(可记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气大他小)
同一平面内
法线
小于
大于
增大
保持不变
可逆的
·新课标
第二讲│ 考点梳理
补充说明:发生光的折射时,同时也发生光的反射。
折射现象:海市蜃楼、折射断筷、“错位”现象。
光的色散: 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________。彩虹的形成就是光的________。光的色散实质是太阳光发生多次________形成的。
复色光
色散
折射
第二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1.下列关联正确的是 ( )
A.光的直线传播——把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中,看上去好像折断了
B.光的折射——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
C.光的反射——影子的形成
D.光的反射——人能在镜中看见自己的像
D
第二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2.下列现象可以用光的折射解释的是( )
A.在游泳池边看到的池底比实际浅
B.夜晚看到人在路灯下形成的影子
C.通过汽车后视镜看到车后更广阔的范围
D.晴朗夏日的中午,在树下看见圆形的光斑
A
第二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3. (1)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如图K2-4甲所示的实验,让一束光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将纸板沿ON向后折,此时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此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第二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第二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用刻度尺量出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看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第二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考点6 影子、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像的定义
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学仪器后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像。
·新课标
第二讲│ 考点梳理
2.影子、实像与虚像区别
第二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C
第二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C
第二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3.某同学漫步在湖边,看到桥和它在水中的倒影组成了景色优美的画面,用照相机将其拍下。对于桥在水中的倒影和它在底片上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缩小的实像
B.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虚像
C.底片上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缩小的虚像
D.底片上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等大的实像
B
第二讲│ 实验小变式
·新课标
实验小变式
(1)实验使用的平面镜是薄玻璃板,主要是为了透光,便于观察镜后的物体。
(2)实验使用的两根蜡烛应当完全一样,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
(3)玻璃板尽量薄一些,防止玻璃板的前后两表面各成一个蜡烛的像距离太大,不便于观察、比较,在测量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时要以玻璃板前表面的位置为准。
(4)实验时,玻璃板放置时要与水平面垂直。
·新课标
第三讲 光现象作图
第三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考点7 光的反射作图
1.反射光路作图
用虚线将法线画出,确定入射角(或反射角),根据两角相等的关系做出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2.确定平面镜位置作图
先画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的平分线即是法线,然后过角的顶点画法线的垂线,即为平面镜的位置。
第三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第三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考点8 平面镜成像作图
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作图
步骤:(1)如图K3-2所示,从光点S引出两条入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
(2)作出两条入射光线的法线。
(3)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线。
(4)作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用虚线画出),交点为像点。
·新课标
第三讲│ 考点梳理
2.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
步骤:(1)如图K3-3所示,过S点向平面镜作垂线(用虚线画出)。
(2)截取S′点,使S′点到镜面的距离等于S到镜面的距离。画出像点S′点(虚像用虚线画)。
第三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第三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考点9 光的折射作图
步骤:(1)如图K3-5所示,从光点S引出两条光线,射到界面上。
(2)作出两条入射光线的法线。
(3)根据折射定律,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作出折射光线。
(4)作出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用虚线画出),交点为像点。
·新课标
第三讲│ 考点梳理
3.垂直入射作图
光线由空气垂直射入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均为0。
第三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第三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第三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考点10 透镜特殊光线作图
第三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第四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考点11 凸透镜与凹透镜
1.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
会聚
发散
2.理解“会聚”与“发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相对于入射光线而言的,在解题时,一般采用延长入射光线的方法来判断,如图K4-1所示,通过观察折射光线是在入射光线的外部(发散作用)还是内部(会聚作用)来确定透镜类型。
第四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凸透镜
会聚
第四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考点12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安装调节:安装凸透镜与光屏,使蜡烛和光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点燃蜡烛,调节高度,使凸透镜、光屏、烛焰三者中心大致在_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________________。
同一高度
光屏的中心
·新课标
第四讲│ 考点梳理
引申操作:①用教材遮住一半透镜,在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像,但像会变________。②物体从5倍焦距以外逐渐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到像会________,像距也随之________。③成实像时,将蜡烛与光屏位置互换,根据光路________可知,仍成实像,但实像的________发生改变。
能
暗
变大
变大
可逆性
大小
·新课标
第四讲│ 考点梳理
实验结论
·新课标
第四讲│ 考点梳理
评估交流: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均得不到像的原因可能是凸透镜、光屏、烛焰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或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内或焦点上。
2.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两侧且倒立,虚像一边是正的(di);
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用于实像)。
第四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B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
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烛焰像向上移动
C.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D.要使光屏上的烛焰像变小,只需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第四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1)将蜡烛放在A点,光屏在B位置上,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2)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直到找到清晰的像。记录的数据如表:
左
第四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①在前4次实验中,所成的像为倒立、______的实像。
②第6次的像比第5次的_____(选填“大”或“小”)。
(3)将蜡烛放在C点,观察到烛焰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后,若希望看到更大的虚像,应将蜡烛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缩小
大
左
第四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考点13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1.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它的镜头是一个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线经镜头后在底片上成一个______、______的实像,物距应当________________。照相机离物体越远,所成的像越________。
凸透镜
倒立
缩小
大于二倍焦距
小
·新课标
第四讲│ 考点梳理
(2)投影仪:它的镜头是一个_____________,当物体、透镜、光屏的位置适当时,在光屏上会得到物体的___________的实像,所以投影片要_________,且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________、小于________。平面镜可以改变________________使实像投在屏幕上。
(3)放大镜:利用的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虚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要求物体到放大镜的距离小于__________________,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并且与物体在透镜的__________,而且放大镜离物体越远,所成的像越________。
凸透镜
倒立、放大
倒插
一倍焦距
二倍焦距
光线的传播方向
一倍焦距
正立
放大
虚
同侧
大
第四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2.望远镜和显微镜
(1)望远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____________立、______的______像,像落在目镜的___________以内;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______立、________的________像。
(2)显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________立、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像落在目镜的________焦距以内,目镜再一次成正立、________的________像。
倒
缩小
实
一倍焦距
正
放大
虚
倒
放大
实
一倍
放大
虚
第四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1.以下物品中没有应用凸透镜成像原理的是( )
A.穿衣镜 B.投影仪
C.照相机 D.放大镜
A
第四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B
第四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考点14 眼睛和眼镜
1.眼睛的成像原理(如图K4-6所示)
晶状体
底片
大脑
凸透镜
·新课标
第四讲│ 考点梳理
2.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矫正
厚
强
前面
薄
弱
后面
·新课标
第四讲│ 考点梳理
凹透镜
凸透镜
发散
后移
会聚
前移
第四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1.来自于物体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
B.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C.所成像是实像
D.所成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的
D
第四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乙
甲
第四讲│ 实验小变式
·新课标
实验小变式
在探究“近视眼的原因”时,当将近视眼镜从蜡烛和凸透镜中间拿走时(相当于给近视眼摘掉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得不清晰了,需要将光屏向凸透镜移动一定距离,才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这说明近视眼是将图像成在了视网膜之间的位置,是角膜和晶状体对光线的折射(会聚)能力太强所致。
第五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考点15 温度与温度计
1.温度
(1)含义: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的物理量。
(2)摄氏温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__________为0摄氏度,______________为100摄氏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摄氏度,符号为________。
(3)常见温度值:人的正常体温:________,人感觉舒适的温度:________,洗澡水的温度:________。
冷热程度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沸水的温度
℃
37℃
23℃
40℃
第五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2.温度计及使用
(1)原理: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制成的。
(2)使用
一估:估计被测物体的________。二选:根据估测温度选择合适的________。三看:看清温度计的_______。四放:玻璃泡全部________被测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的____________。五读: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________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________相平。
液体的热胀冷缩
温度
量程
分度值
浸入
底部和侧壁
留在
上表面
第五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3.常用温度计比较
热胀冷缩
35~42℃
0.1℃
离开
甩
第五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1.下列温度最接近23℃的是( )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B.我国江南地区冬季的最低气温
C.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D.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
D
第五讲│ 针对训练
·新课标
38.5
0.1
·新课标
第五讲│ 考点梳理
2.探究二:水的沸腾
(1)测量工具:________、秒表。
(2)实验设计:为了既节约能源又节省时间,使水快一些沸腾,请你提出一条有效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现象:水沸腾前,气泡由_____变_____,最后消失,且水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__;水沸腾时,气泡由___变_____,最后冲出液面,变成________,且水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
(4)实验结论:水的沸腾是一种________的汽化现象。水沸腾过程中,虽然水继续________热量,但只能不断地变成________,温度保持________。
温度计
水少一些
大
小
升高
小
大
水蒸气
不变
剧烈
吸收
水蒸气
不变
第五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考点16 热现象实验探究
温度计
秒表
均匀
缓慢
第五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3)记录数据
·新课标
第五讲│ 考点梳理
·新课标
第五讲│ 考点梳理
(5)实验结论:海波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石蜡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晶体与非晶体熔化都要______,凝固都要________,但晶体有固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而非晶体则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6)分析归纳:晶体熔化条件是达到________,持续________;非晶体熔化条件是持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