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7.21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ppt课件(八年级下册)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Page 1
知识回顾:
1、文学: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新中国建立后的代表作品:
《红岩》、《茶馆》等
“文革”以后的代表作品:
《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等
2、艺术
3、体育:
建立完整的体育制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20世纪90年代
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赢得世界的瞩目:
乒乓球队
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衣
食
住
行
变 迁
课堂小访问
衣
1.你有什么颜色的衣服?
2.你有什么款式的衣服?
五颜六色、
色彩鲜艳
牛仔装、运动装、西装、衬衫、T恤、裙子(短裙、连衣裙、旗袍裙、西服裙 )、背心、背带裤 、马裤、风衣、棉袄 、羽绒服 、棉袄 、夹克等
衣
改革开放前
灰色、蓝色为主——“蓝(灰) 色的海洋”
中山装
50年代
列宁装
“革命”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50-70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中山装、解放装为主
“蓝灰色的海洋”
60、70年代
“劳动最光荣,
朴素是时尚!”
色彩和样式都很单调的衣服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影响下,全国着装
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
红装爱武装。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衣多季
“家中人口多的,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依次往下传”
一般过年过节才有新衣服穿
衣
布票
改革开放前
衣
改革开放后
名牌服装争奇斗艳
时装表演风景亮丽
衣
着装打扮丰富多彩--更具个性
追求美--已成时尚
1984年,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出访欧洲
80年代
“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
改革开放后
90年代以来
绚丽多彩时尚个性
衣
现代的西装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生活
方式
衣
住
食
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建国后
改革后
丰富多彩、款式多样
社会
保障
行
就业
制度
改革前
——
北京的粗粮票(只能买玉米面)
面票(可以买白面粉)
米票(可以买大米)
油票(可以买食用油)
“排着长队购物,勒紧肠子度日”
票证年代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食
改革开放后
食物琳琅满目,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健康饮食。
食
中国八大菜系
川菜
香辣炒蟹
徽菜
符离集烧鸡
鲁菜
迎宾花篮
苏菜
清炖蟹粉
狮子球
闽菜
干烧鱼
湘菜
红煨鱼翅
粤菜
金牌烧乳鸽
浙菜
西湖醋鱼
各式西餐
与西餐零距离接触
西餐
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
论一论:
1、早上醒来.应该喝一杯水?
2、饭后宜吃水果?
3、空腹时不宜喝牛奶 ?
4、炸薯条、炸鸡腿、巧克力好吃可多吃?
5、汽水、可乐类比白开水更营养?
6、食物过于精细,缺乏纤维?
7、每天应摄取新鲜的蔬菜与水果?
8、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
饮食常识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每月只有3两的油和肉,当时一些机关工作者常成群结队到山区郊外挖野生植物的茎,把它们磨成粉末,来弥补粮食定量不足!
材料二:
近几年,吃野菜成为时髦。很多天然的野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常有药用功效……
材料一、二中的“吃野菜”有什么不同?
材料一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吃野菜,作为粮食不足的补充;
材料二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开始重视营养全面和均衡。
食
生活
方式
衣
住
食
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改革前
改革后
丰富多彩、款式多样
从“吃饱”到“吃好”
社会
保障
匮乏、单调、营养不足
行
就业
制度
建国后
——
“新旧四大件”指的是什么?
改革开放前:旧四大件(“三转一听”)
改革开放初:新四大件
改革开放后:新新四大件
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手机、电脑、住房、汽车
改革开放前
住
改革开放初
住
城镇居民住房
宽敞明亮,
装饰讲究。
住
住宅小区
别墅区
生活
方式
衣
住
食
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改革前
改革后
丰富多彩、款式多样
从“吃饱”到“吃好”
居住面积扩大、
环境改善
社会
保障
匮乏、单调、营养不足
居住条件差
行
就业
制度
建国后
——
改革开放前
行
改革开放初
行
改革开放后
行
改革开放后
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问题?该如何解决,请你出个主意?
减缓交通堵塞,
我有锦囊妙计!
公交优先政策
开辟新的公交线路
大力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广州BRT)
发展轨道交通(地铁、轻轨)
实行限行政策
提升市民素质
……
生活
方式
衣
住
食
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改革前
改革后
丰富多彩、款式多样
从“吃饱”到“吃好”
居住面积扩大、
环境改善
交通条件有了
明显的改善
社会
保障
匮乏、单调、营养不足
居住条件差
交通条件较差
行
就业
制度
建国后
——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主要针对城镇居民和企事业单位人员)
生活
方式
衣
住
食
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改革前
改革后
丰富多彩、款式多样
从“吃饱”到“吃好”
居住面积扩大、
环境改善
交通条件有了
明显的改善
社会
保障
匮乏、单调、营养不足
居住条件差
交通条件较差
统包统配,“铁饭碗”
行
就业
制度
建国后
思考: 什么是铁饭碗?“铁饭碗”有什么弊端?
要不要打破“铁饭碗”?
——
时期
制度
评
价
改革前
改革后
统包统配、铁饭碗
没有竞争、少了压力
产生“等、靠、要”的
惰性思想,安于现状。
企业不能择才而用
个人择业不能扬长 避短,不易人尽其才
建国后
——
生活
方式
衣
住
食
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改革前
改革后
丰富多彩、款式多样
从“吃饱”到“吃好”
居住面积扩大、
环境改善
交通条件有了
明显的改善
自主就业、持证上岗
就业培训、公开招聘
社会
保障
匮乏、单调、营养不足
居住条件差
交通条件较差
统包统配,“铁饭碗”
行
就业
制度
建国后
思考: 改革后的就业制度有什么优点?
——
时期
制度
评
价
改革前
改革后
统包统配、铁饭碗
自主就业、持证上岗、
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
没有竞争、少了压力
有竞争,增加就业压力
产生“等、靠、要”的
惰性思想,安于现状。
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
人们提高自己的素质
企业不能择才而用
企业能择才而用
个人择业不能扬长 避短,不易人尽其才
利于自主择业,发挥自己
的才干,先富起来
促进人才的流动,促进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社会发展、优胜劣汰的需要
建国后
——
思考:
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打破“铁饭碗”时应该怎样帮助那些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
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
改革开放以来
2002年已达到
生活
方式
衣
住
食
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改革前
改革后
丰富多彩、款式多样
从“吃饱”到“吃好”
居住面积扩大、
环境改善
交通条件有了
明显的改善
自主就业、持证上岗
就业培训、公开招聘
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
社会
保障
匮乏、单调、营养不足
居住条件差
交通条件较差
统包统配,“铁饭碗”
退休金制度、公费医疗
行
就业
制度
建国后
——
1、下列变化中不符合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是( )
A、野菜、粗粮成为健康食品
B、出门旅游人数每年大增
C、凭票证购买食品
D、私人汽车已经走进不少人的家庭
学习检测:
C
2.词语往往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反映,
下列词语哪个不属于21世纪( )
A.炒鱿鱼 B.跳槽
C.公开招聘 D.铁饭碗
D
3.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不可能看见
的是( )
A.人们在街上排队购买所有物品
B.人们的服装只有简单的灰、蓝色
C.人们大多住简陋狭窄的房子
D.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
D
4、就业制度的改革使( )
⑴人们就业观念发生变化
⑵“铁饭碗”逐渐打破
⑶促使人们不断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⑷贫富悬殊进一步加剧,引起社会混乱
A、⑴(2)⑶ B、⑵ ⑶ ⑷
C、⑴ ⑶ ⑷ D、⑵ ⑶⑷
A
谢谢观赏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