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13.海峡两岸的交往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 13.海峡两岸的交往

  • 格式:  PPT
  • 大小:  1.43M    37张
  • 时间:  2016-03

八年级历史下册《4.13海峡两岸的交往》PPT课件免费下载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八年级历史下册《4.13海峡两岸的交往》PPT课件免费下载八年级历史下册《4.13海峡两岸的交往》PPT课件免费下载八年级历史下册《4.13海峡两岸的交往》PPT课件免费下载
台湾
导入新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日益密切的交往
第13课
课程标准
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识与能力
能够列举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比较港澳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认识邓小平的一国两制设想是一个创造性设想,为其他各国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方法。
重点

海峡两岸的交往。
难点
维护祖国统一大业。
台湾问题的由来
1895年《马关条约》被日本割占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
1949年蒋介石败逃台湾、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形成过程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1981年叶剑英的谈话
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保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两制”指的是经济制度还是社会制度?
对一国两制的评价
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考虑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人民日报》关于叶剑英谈话的报道。
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
(1)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2 )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3)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4)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5)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
(6)台湾地方财政遇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
(7)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
(8)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
( 9)热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众团体提供建议、共商国事。
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会见台湾、香港知名人士傅朝枢(在这次接见中,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1.坚持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3.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
4.阻碍两岸关系的不利因素
5.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八项主张
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努力奋斗》的讲话
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绝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和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主张,都应坚决反对。
二、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我们不持异议。但是,反对台湾以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为目的的所谓“扩大国际生存空间”的活动。只有实现和平统一后,台湾同胞才能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真正充分地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与荣誉。
八项主张
三、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谈判过程中,可以吸收两岸各党派、团体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包括台湾当局关心的各种问题。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
四、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五、要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以利于两岸经济共同繁荣,造福整个中华民族。我们主张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不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将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要继续加强两岸同胞的相互往来和交流,增进了解和互信。应当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直接“三通”,促进两岸事务性商谈。
六、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七、台湾同胞不论是台湾省籍,还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国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要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同胞一切正当权益。党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包括驻外机构,要加强与台湾同胞的联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关心、照顾他们的利益,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们欢迎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士,同我们交换有关两岸关系与和平统一的意见,也欢迎他们前来参观、访问。
八、我们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我们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可以共商国是,也可以先就某些问题交换意见。中国人的事我们自己办,不需要借助任何国际场合。
“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江泽民
“2300万台湾同胞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没有人比我们更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我们坚决反对‘台独’。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胡锦涛
胡锦涛
首航包机飞返台北桃园机场
台湾同胞祭拜黄帝陵
(2002年4月)
台湾企业家参加辽宁经济建设
每年有几百万台胞到大陆旅游观光
陈水扁在一个公开场合抛出“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是有希望、有光明的国家”的荒谬言论。
2008年10月3日,美国国防部防卫安全合作署宣布,已经将六笔对台军售项目送达国会,六项军售案若经国会通过且完全实施,总金额将可达64亿6300万美金。美国国务院表示,“这是布什政府展现明确作为实现承诺,提供台湾所需要的防卫性武器以维持强大防卫能力,这也是美国政府依据《台湾关系法》所作的军售。”
2009年4月28日,台北宾馆重现了1952年“中日和约”签约的场景。台“国史馆”馆长林满红称,“中日和约”就是界定台湾“主权地位”的“国际条约”,如今马英九重现了当年的签约场景,就是为了宣示“台湾属于中华民国”的立场。
马英九
美国加紧控制台湾:图为台军飞机配备着从美国买来的“小牛”导弹。
台湾各界人士为反对台独而进行的游行示威
小结
“一国两制”
构想
实践
原则性
灵活性
推进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港澳已经回归
推动着两岸关系的发展
指导
练兵营
1.我国能够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最重要因素是(  )
A.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日益提高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C.祖国统一,众望所归
D.“一国两制”天才构想的提出
B
练兵营
2.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 )

A.“一国两制” B.以武力解决
C.求同存异 D.搁置争议
A
练兵营
3.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在此之前,葡萄牙占据澳门已有( )
A.150多年 B.近400年
C.400多年 D.500多年
C
练兵营
4.“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受害”,这是哪位领导人企盼祖国统一的心声 ( )
A.孙中山 B.毛泽东
C.邓小平 D.江泽民
A
练兵营
5.不属于1995年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关于台湾问题重要讲话内容的是 ( )
A.呼吁所有中国人民团结起来
B.两岸要坚持统一,反对分裂
C.全力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D.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的构想
D
练兵营
6.以下关于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交往的史实,叙述不恰当的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前提
B.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源于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
C.目前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已经形成
D.两岸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为和平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
材料一

材料二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材料三 1993年10月,台湾艺术家在北京演出舞剧《薪传〉。1995-2000年间海峡两岸间接贸易额达1300多亿美元,台湾同胞来大陆达1200多万次。
(1)分别说出材料一中两幅图的名称
(2)材料一反映出我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利益提出的科学构想是什么?简述这一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
(3)联系材料二和三说明海峡两岸交往发生了什么变化。谈谈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一国两制;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由两岸的隔绝状态发展到人员、经济、文化广泛交流。
党和政府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等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