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15.明朝君权的加强

免费下载《3.15明朝君权的加强》历史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免费下载《3.15明朝君权的加强》历史ppt课件免费下载《3.15明朝君权的加强》历史ppt课件免费下载《3.15明朝君权的加强》历史ppt课件
第15课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家境贫困,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到一座寺庙当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寺庙被战火烧毁,他就投奔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
红巾军起义
(中国元末明初农民起义)
红巾军起义是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颍州。因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又因其烧香聚众,亦称“香军”。1355年-1363年,刘福通在亳州(今安徽亳县)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原属红巾军的朱元璋独树旗帜,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
红巾军起义的原因
元朝末年.政府下令开黄河新河道,和大量发行纸纱.造成元末社会矛盾的尖锐。元顺帝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发汴梁(今河南开封)、大名等十三路十五万民工及庐州(今安徽 合肥)等十八翼两万军队,开凿两百八十里新河道,使黄河东去,合淮河入海,时紧工迫,官吏乘机舞弊,人民痛苦更深。十年底,顺帝又决定变更钞法(见钞),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腾。“开河”和“变钞”促使元末 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元未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就是“开河、变钞”,主要原因是元顺帝荒淫无道的统治,王室的纷争,权臣误国,而根本原因在于元朝统治者的种族歧视政策,人为地把臣民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敌视和欺压汉人和南人,激起民变。甚至最后有元朝大臣疯狂地提出要把汉人中的“张、王、赵、李、刘”等大姓人杀光的想法。正是在上述的这些原因下,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公元1351年在黄河工地上服役的农民头裹红巾,爆发了红军巾大起义。起义军在韩山童、刘福通的带领下,所向披靡,很快就占领了黄河、长江流域等地区,其它各地方也纷纷响应,形成了一场全国性的反抗。
一、明朝的建立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应天(南京)
朱元璋 明太祖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灭元朝时间:
1368年
灭元朝标志:
攻占大都
1368年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P:89

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哪些加强君权的措施?
请从地方,中央,司法,思想四个方面总结。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
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
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统一管辖一个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
丞相制度始创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
丞相制度始创于秦朝,此后曾多次发生丞相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的现象。为防止此类事情的重现,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由于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务十分繁忙,遇事无人商量。所以,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无实权。
后来,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既然废除了丞相,为何又设殿阁大学士?
1、改革机构
朱元璋加强皇权的措施?
改革行政机构:
1、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增设内阁制
2、地方上: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互相牵制
3、设立厂卫特务统治
“主荒臣专,威服下移,遂至天下大乱。”
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
朱元璋为什么要罢丞相?
①是秦速亡的原因
②各朝丞相多是专权乱政的根源
③相权过大,威胁皇权,为了强化皇权(根本)
解决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宰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常与朱元璋发生“口角”,
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皇帝




御史
大夫


郡守
县令
最高统治者
建立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秦)
相权太大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法定
非法定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
皇 帝












殿阁大学士
中央
地方
君 权 加 强
明殿阁大学士
“殿阁大学士久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锦衣卫印
2.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阅读“锦衣卫和东厂”一目,找出目的、职能和特点 。
目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
职能:「锦衣卫」是由皇帝的侍卫亲军组成,归皇帝直接指挥。它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
特点:都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
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
明朝特产
3、八股取士
明朝乡试试卷
秀才

举人 (省级乡试)

进士 (中央会试
和殿试)
科举考试的两级
科举制始创于何时?到明朝时有何变化?如何认识这些变化?
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顾炎武
八股取士说明了科举制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君权的重要表现。
3.明太祖对科举制进行了怎样的改革?
命题范围:
答题观点:
文体:
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
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
必须分为八个部分

如何评价明朝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八股文起源于明朝,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
八股文格式
“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外郊坑儒还要厉害。”
动脑筋:

他们的观点各有道理。
积极影响: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使考试更加规范化,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消极影响:对人们的思想有束缚作用,扼杀了
许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助长了为了当官而读
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的坏学风。对中国的思想
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政治上:
(1)改革机构
①中央:
②地方:
(2)设立特务机构:
2、思想上:
废丞相,撤销中书省
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厂卫制度
八股取士
1399-1402年
朱棣
明成祖
年号“永乐”
三、“靖难之役”
为什么会发生“靖难之役”?结果如何?
明太祖为巩固统治,把他的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做藩王。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并威胁中央。明太祖死后,其长孙建文帝即位。为加强君权,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引起皇室内部矛盾激化,终于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呢?
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死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2、明成祖是如何继续加强君权的?
思考:
1、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你知道明政府为何要迁都北京吗
明政府的都城原在应天(今南京),但在明朝建立以后,退居漠北的蒙古贵族建立起北元政权,对明朝构成巨大威胁。历史上建都南京都带有偏安的性质。以南京为都城来应付北元卷土重来的严重威胁,必然有鞭长莫及的危险。再说北京是燕王朱棣的兴王之地:1399年,他在北京发动“靖难之变”,并于1403年夺得帝位。
政治
方面
1、迁都北京
2、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察
文化教育方面
继续实行八股取士
军事方面
继续实行削藩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故 宫
明 朝 疆 域 图
皇 帝
群臣
人民
知识分子
地方
中央
皇族
小结: 明朝君权的加强
知识结构
第15课 明朝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明朝的建
立1368年
强化君权
1.行政机构
(明太祖)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丞相,六部分理朝政
设殿阁大学士,内阁制度基本形成
2.厂卫特务
机构
太祖 锦衣卫
成祖时 东厂
宪宗时 西厂
3.八股取士
4. “靖难之役”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 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特务机构的设立侵犯了人们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侵犯了公民是人身自由权,平等权,政治权,名誉权等。
设立特务机构,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惟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小结: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过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并设锦衣卫,大大提高皇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1、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迁都北京,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执行削藩政策。
文化方面:八股取士。
2、女孩的看法似有一定道理,但只看到了表面现象。男孩的观点抓住了本质问题,因而也更加深刻。
明初都城在南京,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死在南京,因此他的陵墓也在南京,称为明孝陵。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他成为第一位埋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而那时的明朝经济发展,国势强盛,所以他的陵墓就建得非常宏伟,成为十三陵中最宏大的陵墓。
选择题: 1. 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3.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北京古城是在下列哪位皇帝时修建的( ) A.朱元璋   B.朱棣   C.建文帝   D.崇祯帝
练习
A
D
C
B
5.阅读下列材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1)这是    朝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          。 (2)材料中的“六部”指哪六部?六部的最高长官对谁负责?

(3)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4)上述史料所说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5①明朝;文中的“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的最高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帝自操威柄”指的是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
(4)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6.后世人朝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 有人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
6.(1)说明了明朝以后很多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
(2)明政府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3)提示:科举制的实行,为读书人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繁荣了文化,而明代科举制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内,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地方 废行省 设三司
1.行政机构 中央 废丞相 设六部

明朝强化君权 2.厂卫特务 明太祖 锦衣卫
机构 明成祖 东厂

3.八股取士
4.削藩 迁都北京
重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