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ppt原创课件(七上)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此歌产生于北魏时期。敕勒族民歌,本为鲜卑语,后译为汉语。
北朝民歌欣赏
复习检测
1. 三国灭亡的顺序依次是 __ __ __
2.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__
3.在4世纪后期建立政权,并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是___
4.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和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_____________
5.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已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蜀 魏 吴
西晋
氐族
淝水之战
1.自然环境 2.人和技术的支持 3.社会环境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魏统一北方
民族:
时间:
定都:
鲜卑族
439年
平城
流域各族 已经成为趋势。
黄河
民族融合
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前秦瓦解后北方的分裂局面,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裤褶服
民 族 的 融 合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胡人汉服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汉人胡服
民族融合
趋势势不可挡
洛阳
平城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呢?
1.迁都
孝文帝迁都洛阳
1 、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足。
2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1 、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影响:
原因:
2 、促进了民族融合。
2.迁都之后的改革措施:
假如你是孝文帝,在迁都后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学习汉族文化呢?
想一想
孝文帝改革的改革措施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结汉亲
用汉制
学汉礼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
①说汉语
②穿汉服
③改汉姓
④通汉婚
⑤用汉制
⑥学汉礼
历史作用: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重要背景是:
根本目的是:
突出特征是:
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提倡汉化
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北朝的更替
北魏
“动脑筋”:北魏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这是为什么?
北魏孝文帝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
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
想一想
孝文帝当时是一个战胜者、征服者,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实施这样的汉化政策,他大可以用武力将鲜卑文化推行于中国北方?
这也证明了一个历史上的通则,就是一个文化水平低的民族,即使最初能以武力征服一个文化水平高的民族,但始终还是会被这个文化水平高的民族所溶化进而消失无踪。
马克思说过:“野蛮的征
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
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
服。”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南朝、北朝准确地对号入座吗?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
想一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对号入座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
小结
促进民族融合
“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事例 。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关于他改革的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
A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 B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C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D为了广泛推行鲜卑文化
2)北魏孝文帝为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
A迁都洛阳 B派人到黄河流域地区作管
C定都平城 D迁大量鲜卑族人进入黄河流域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范围最广的朝代是( )
A北魏 B曹魏 C东晋 D西晋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
A
D
D
5)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3~6世纪,黄河流域先后三次出现统一局面,其共同点是( )
A都结束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 B都是由少数民族政权完成的
C都是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 D都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6)少数民族是中华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员,4至5世纪,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有( )
⑴羯 ⑵氐 ⑶鲜卑 ⑷羌
A ⑴⑶ B ⑵⑶ C ⑶⑷ D ⑵⑷
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对象是( )
A鲜卑族 B匈奴族 C汉族 D氐族
A
B
C
1、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洛阳迁到平城。
2、孝文帝在实行汉化的过程中,带头将自己的姓氏由“拓拔”改姓“陆”。
3、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
(√)
一试身手
错改正,对打勾。
谢谢指导!
东汉
魏
蜀
吴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复习
统
一
分
裂
南 朝
北 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
原名拓跋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
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开始动工开凿
龙门石窟
位于今河南洛阳市南的龙门山。
论从史出
(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月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记》
语言方面
(翻译:孝文帝在公元495年正式命令:“不能在朝廷中说鲜卑话,如有违反的,就罢免他的官职。” )
论从史出
服饰方面
从普通老百姓到大臣皇帝的服饰均已汉化
论从史出
姓氏方面
拓拔
元
步六孤
陆
独孤
刘
复姓
单姓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论从史出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论从史出
想一想: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礼法方面
尊老 养老
思考:Do you like it?你是否知道这些东西来自何方?
历史概念分析:
1、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形成一个从来都没有过的新民族。(阶级社会不可能)。
因此,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过程,一般是指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或是少数民族的农业定居过程。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我们在学习昨天历史的同时,今天我们也在书写着将来的历史。
其实,孝文帝的迁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的阻力也不小。孝文帝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而达到了迁都的目的呢 ?
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冯太后去世后,皇帝拓跋宏亲执朝政。他从冯太后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看到了改革的好处,决心按照冯太后的教导去做:接受汉人文化,笼络各族人民,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
有一天,南朝齐国的王肃投奔魏国,因他父亲雍州刺史王奂和兄长被齐武帝杀害。王肃满腹经论,韬略出众,与拓跋宏谈论治国之道,很有一番见地,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王肃特别强调,北魏要想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必须迁都洛阳。
因为当时大多数旧臣反对迁都洛阳,所以孝文帝决定以巧取胜。一天,拔跋宏诏谕文武群臣上朝议事,谈到南下统一大业,征求众臣意见。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又经过占卜,南征之事定了下来。一月之后,拓跋宏亲率30万大军和文武百官,行程2000里,渡过黄河,到达洛阳城。
第二天,士兵们还在睡梦之中,便被号角声催醒。大家拖着疲倦的身子集合起来。拓跋宏宣布:“昨晚得报,北方柔然族伏名敦可汗率十万大军南下,犯我边境;南齐朝廷也派十万大军准备与我决战。我们必须先打破齐军,直捣建康,然后回师平城抵御柔然的进攻。”魏军将士听完这一番话,顿时响起一片哀叹声。有几位大臣提出回师平城,被拓跋宏严辞训斥。这时,王肃跳下马,跪请把这次行动诏靠天下称作迁都洛阳,以后再寻机班师平城。拓跋宏假装思索一阵说:此虽算不上上策,但也有可取之处。同意迁都洛阳的请站到左侧。因为当时秋雨连绵,道路泥泞,文武百官实在不愿意再往南走,因此大部分人都走了过去。有几个顽固分子看到大势已去,也慢慢地站了过去。于是,北魏的都城由平城迁到了洛阳。不热心改革的皇太子,想逃回平城,孝文帝的发现后,废掉了他的太子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