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4 变脸(节选)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 14 变脸(节选)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变脸》教案3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变脸》 
  关于本文作者 
  魏明伦(1941年-)四川内江人。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中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代表作品有《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变脸》等。 
  关于《变脸》 
  《变脸》是作者1997年创作的。全剧共六场,本文节选的是第二场。剧情着重描写了一个叫狗娃的女孩的人生遭遇,同时也刻画了心地善良而命运不幸的老艺人水上漂的形象,反映了民间艺人的苦难命运,以及官场的腐败、军阀横行、匪盗为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旧社会的人民的生存状态。  
  本文中涉及的几个人物是:水上漂、狗娃以及人贩子。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情节。 
  一、学习本文,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斟酒(  ) 糍粑(  ) 抠痒(  ) 
  安逸(  ) 阴霾(  ) 打鼾(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而显得混浊。 
  盘缠:路费 
  打牙祭:吃久未曾吃的丰盛的饭菜 
  3、词语积累。 
  怡然自得  睡眼惺忪  蹑手蹑脚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收留的事情。 
  2、如何看待水上漂和狗娃的冲突? 
  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而狗娃的处境,则表现她作为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于命运的抗争。二人的冲突,固然有性格的因素,而更多的是两个人命运的冲突。 
  3、如何看待水上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 
  水上漂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有着深刻的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根源,我们不能够对它加以简单的否定。水上漂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具有一些否定和破除重男轻女思想的性质。 
  4、如何看待帮腔人在剧中的作用? 
  帮腔人有着叙事人的身分,它可以是作者、观众或者剧中人的代言者。它对剧情起着催化、点化的作用。 
  5、本文剧情的转折点是什么?  
  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是本文剧情的转折点。 
  三、问题研讨。 
  1、学习本文,要体现人物语言的特点,以及对于塑造人物有什么帮助?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下与戏剧有关的知识,并与同学们交流。 
《枣儿》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围绕着\'枣儿\'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本文的大概故事情节。 
  一、掌握下列词语。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竹匾(  ) 掸去(  ) 囫囵(  ) 咀嚼(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津津有味:形容特别有滋味 
  踌躇:犹豫不决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很轻。 
  3、词语积累。 
  喃喃自语   蹑手蹑脚   蓦然   踌躇  雕塑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枣儿》一文中的老人和男孩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老人:他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激情,富有爱心,关爱青年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又有所失落。  
  男孩: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本文的\'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 
  它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3、本文的老人总共几次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枣儿? 
  老人三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请同学自己在文章中把它们找出来。 
  4、老人对男孩是一种什么态度,这说明了什么? 
  老人是对男孩是非常关爱的,这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从侧面表现了自己对于儿子的亲情。 
  5、如何理解本文的思路内容? 
  本文的思路内容不能够作单一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它。剧本表现了感人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的沟通;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青壮年离家、老人孩子在家的现状;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同学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理解本文的主题,这也能够很好的锻炼阅读能力。 
  三、问题探索。 
  1、本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它在剧在起到什么作用? 
  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处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是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这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语言很朴实,但是读来却很感人,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思考一下,并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分析。 
  3、本文有不少台词富有象征意味。同学们可以自己试着找一些,自己体会一下。 
  如原文中有这样的话,\'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老人:不知道。男孩:迷路了吧?……\'这儿的\'迷路\'用的并不是本意,而是比喻意,可以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等。 
《音乐之声》 
  本文节选自《音乐之声》电影剧本的开头部分。《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的音乐故事片的杰作,音乐故事片是以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它一些地区和国家,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剧情的大概内容,解决生字、生词。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峥嵘(  )山颠(  )山麓(  )涟漪(  )  
  遐思(  )伫立(  )虔诚(  )弥撒(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峥嵘:高峻,突出。 
  山麓:山脚。 
  流连忘返:形容沉迷于游乐而忘了回去。后多指留恋某事,舍不得离开。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 
  3、词语积累。 
  峥嵘  嬷嬷  通宵达旦  顶礼膜拜  鳞次栉比  流连忘返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本文的内容梳理。 
  本文可以分为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2、文章第一个场景写景有什么特点,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作者写景是非常有层次性的,由远及近,逐渐推进,把富有奥地利特色的地方风光很好的表现出来。景物的描写,映衬了主人公的心情。 
  3、由文章的第一个场景,我们可以看到玛丽亚具有怎样的性格? 
  玛丽亚情感丰富,心灵美好,天性自由活泼,对音乐有非常强烈的热爱和天赋。 
  4、在第二个场景中,众修女评论了自己对于玛丽亚的看法,玛丽亚在她们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在修女的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的个性,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的,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于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5、本文有哪些内容是对玛丽亚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  
  第一个场景和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院长和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是侧面描写。 
  6、本文的描写非常丰富,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请同学们在文章中各找一例,并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环境描写:\'巍巍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高高的山颠上尚未化尽的残雪斑斑点点,山风阵阵呼啸。\'这一部分的环境描写映衬的主人公的心情。 
同学们自己试着把其它描写找出来。 
  三、问题思考。 
  1、本文音乐性很强,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它的这一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哪里? 
  2、本文属于影视剧本,画面性很强。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充分展开想象,把文章描绘的情景想象成一幅幅画面。 
中考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FE复合酶:划时代的高科技成果 
  ①酶能够溶解细菌,是本世纪的一个重大发现。而将酶应用于抗菌消毒领域,并证明它比抗生素能更好地担负起对付细菌感染的重任,则是一个划时代的成果。 
  ②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抗生素未被发现之前,细菌感染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当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等相继问世后,人类平均寿命提高了几十年。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的严峻的问题:耐药菌出现了。这使得抗生素的剂量越用越大,效果却越来越差。据美国媒体报道,因耐药菌感染,仅延长住院时间和必须使用昂贵的新型抗生素两项,每年就要增加300亿美元的开支。不仅如此,抗生素引起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也令人吃惊和遗憾。据《健康报》报道,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的有19.2万人,住院的有250万人。有人担忧,这样下去我们的后代会不会遭遇一个瘟疫横行却无药可治的悲惨世界。 
  ③奇迹就在此时出现,有人在葡萄球菌之中发现了溶菌酶。试验证明,它能有效杀灭革兰氏阳性菌,尤其对世界医学界极为棘手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显著。随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展开了对它的研究。1987年,我国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家通过基因克隆方法从安全菌中获得了溶葡萄球菌酶(也称FE,意即复旦酶。)之后,复旦酶及FE复合酶制剂被认定为划时代的高科技成果。在原国家教委支持下,由全国174所名牌大学组成的、以开发高科技产品为宗旨的中国高科集团实施了其生产权和销售权的独家转让,并组建了全资子公司--上海高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专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④几年的开发应用实践证明,FE及其复合酶制剂确是非常优良的抗菌剂。它的杀菌机理非常独特,不是简单地在细菌细胞壁上形成一层屏障,而是通过直接裂解菌体细胞壁,彻底杀死细菌,因而不易产生耐药性。作为本质为蛋白质、能随人体新陈代谢而排泄的纯生物制剂,它还具有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特点。它使得抗生素带来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两大难题迎刃而解。以其为原料,上海高科生物工程公司相继开发出用于防止烧伤、外科等手术后期耐药菌感染的FE复合酶消毒剂,可广泛用于手术、器械、餐具、水果等消毒的FE复合酶消毒剂(Ⅱ),用于治疗咽喉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口腔喷雾剂,其中FE复合酶消毒剂成为目前惟一获得卫生部批准的生物型消毒剂。 
1.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 
2.第②段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加红\'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 
4.第④段最后一句中加红词\'惟一\'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  
5.根据文中内容,说明用FE复合酶杀菌为什么不易产生耐药性? 
答:  
6.FE复合酶的研制成功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  
【考点】:阅读说明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的分析。选文的说明对象是FE复合酶,这从全文各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另外本文的标题\'FE复合酶:划时代的高科技成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全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及说明方法的分析。选文第②段的说明内容是FE复合酶研制的背景(或:为什么要研制FE复合酶;FE复合酶研制的原因),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本题考查对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专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中\'其\'的指代内容,根据上文判定是:复旦酶及FE复合酶制剂。 
4.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FE复合酶消毒剂成为目前惟一获得卫生部批准的生物型消毒剂\'中的\'惟一\'不能删去,因为\'惟一\'说明获得卫生部批准的生物型消毒剂只有FE复合酶消毒剂,没有其他,这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用FE复合酶杀菌之所以不易产生耐药性,是因为它不是简单地在细菌细胞壁上形成一层屏障,而是通过直接裂解菌体细胞壁,彻底杀死细菌。  
6.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理解。FE复合酶的研制成功使得抗生素带来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两大难题迎刃而解。 
课外拓展 
  一、魏明伦简介 
  魏明伦(1941年-)四川内江人。 
  童年失学,九岁唱戏。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四十余年未换单位。     
  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16岁即被\'反右\'株连,尽经坎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写作《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合作)﹑《岁岁重阳》(合作)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戏曲文学戏本。   《易胆大》与《潘金莲》破例双双荣获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巴山秀才》再获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连中三元\',剧坛罕见。《巴》剧英译本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学报发表,后收入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     
  1985年底《潘金莲》问世,引起社会各界大讨论。争议扩大到港台欧美,余波回荡十年不止。全国几十个剧种,二百余个剧团纷纷争演《潘》剧;并由香港影视剧艺社﹑台湾国立复兴剧校移植上演。近年《潘》剧连续参加台湾第十四届国际艺术节,新加坡第四届国际华族文化节等等境外演出盛会。剧本由海内外几十家报刊转载;单行本出版多种,英译本在美国发行,又被选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大系》﹑《八十年代文学新思想丛书》﹑《中国现代派作品大系》。     
  1992年,《夕照祁山》获第六届振兴川剧调演优秀剧本奖,名列第一。剧本由《中国作家》与香港《大成》杂志破例发表。     
  1993年,《中国公主杜兰朵》由北京京剧院带到意大利演出;1995年又由自贡市川剧团带到第四届中国戏剧节参赛,一举夺魁,囊括优秀剧本﹑优秀演出等十一项大奖。     
  九十年代兼涉影视,曾应邀出任199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总撰稿;领衔创作《众人划桨开大船》等节目获得多项春兰杯奖。最近担任电影《变脸》的编剧,该影片获1995年度中国电影节华表奖(政府奖)最佳合拍片奖﹑金鸡奖最佳合拍片奖﹑珠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首都大学生电影节特别奖﹑东京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柏林电影节最佳儿童奖;96香港十大华语影片。     
  八十年代末期写杂文,以其内涵与形式双重特殊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乃致出现\'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之说。代表作收入《中国杂文大观》﹑《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品集》﹑《新华文摘》﹑《笔会文粹--走过半个世纪》﹑《中国当代杂文精品文库》。结集《巴山鬼话》,在首届中国优秀文稿竞价会上拍卖成功,创杂文价格新纪录。又有专著《苦吟成戏》﹑《魏明伦文集A集》﹑《魏明伦剧作精品集》在大陆和台湾问世。    
  魏明伦由于多方面成就,1987年被新华社《半月谈》公布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1988年被天津《艺术家》评选为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上,被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联合推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界四大怪杰之一。     
  魏明伦是第七届﹑第八届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编剧。国家特贡专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四川省优秀专家。1983年与1995年四川省劳动模范。199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