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开头的导语部分及作者介绍部分又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因此整堂课前半部分较沉闷,后半部分由于设计环节比较贴切,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跃起来,效果较好。所以觉得每节课的内容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面面俱到,什么都讲,什么都传输给学生,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提高阅读的效果。 同时,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尤其是老师选择讨论的案例或话题要具有代表性、有价值,否则课堂的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第二篇:
如何贯彻教学的指导思想?
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
首先贵在导入.笔者运用自己的对联导入新课.
点点桃花点醉家园景,声声轻钟声闹华夏春。
你读这副对联认为那些字词用的好?
生答:点醉和声闹用的妙.
师问:可否用点缀和声震代替?
生答:不可.点缀不如点醉体现作者迎春的喜悦情感.声震远不如声闹体现除夕晚会的喜庆氛围.
师:对,这里就是咬文嚼字.字词的改动影响了对联的情感.文句的改动也是这样.今天让我们与朱光潜先生共同讨论如何咬文嚼字.
这样导入课文一是轻松,二是目标明确.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要点,笔者让学生找出文中咬文嚼字的事例.
正面事例 反面事例
郭沫若改剧本 郭沫若改句
水浒传的句子 王若虚改史记
红楼梦的句子 贾岛推敲
苏轼的诗 套版反应
接着让学生讨论事例好坏的原因---表面是斟酌字词的分量,实际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是全文的中心.是纲.那么,作者告诉我们如何推敲文字去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文中找出作者说的要点.
生答:1内容和形式要相随而变.2咬文嚼字难在字义的确定和控制上.生答:咬文嚼字要力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达到艺术的完美.生答:避免套版反应.生答:要有谨严精神,要细心玩索.尤其要推陈翻新.
师:同学们没有说错.这些都是作者借咬文嚼字告诉我们的知识.我们整理一下:
1、原则:调整思想和情感
2、途径:斟酌文字的分量
3、操作:把握字义。一是直指义一是联想义。
4、态度:要谨严,细心玩索。
5、注意事项:避免套版反应。
6、目的:力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达到推陈翻新和艺术的完美。
现在讨论文章思路。生答:作者由表入里。先举咬文嚼字的事例,探求他背后的本质。生答:作者运用了比较思维。先同中求异,接着异中求同。“你是个没骨气的文人”与“你这没骨气的文人”意义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同。还有“你是。。。。。。”与“你这。。。。。。”句式的不同。“你是。。。。。。”与你是。。。。。。,就。。。。。。”句子的不同。
师:分析的太妙了。整理思路:1由表入里2求同求异。那这篇随笔有何特点?
生答:引用的材料眼花缭乱。生答:书上提示说叫旁征博引。
师:说说他的妙用。生:我认为体现了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生:这教会了我许多知识。如句式的表情效果。体现了知识性。生:东拉西扯,很有趣味。
师:对。旁征博引是一种写作技法。他有三个特性:严谨性、知识性、趣味性。课后讨论如何锤炼词语和句式。
总结:笔者始终贯彻提纲挈领法。注重引导讨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