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月考试卷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 月考试卷

  • 格式:  DOC
  • 大小:  125K    23张
  • 时间:  2016-02

河北省冀明中学2010—2011学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河北省冀明中学
2010—2011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Ⅰ(选择题)和Ⅱ(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Ⅰ(选择题)在答题卡上按题号正确填涂,请先涂上科目:语文。

第Ⅰ卷(选择题 共34分)(1-17题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傩戏(nuó) 迤逦 (yǐ) 糍粑 (cí) 锱铢必较(zī)
B.田畴 (chóu) 尺牍 (dú) 下乘 (shèng) 直言不讳(huì)
C.熨帖 (yùn) 憎恶 (zēng) 歼灭 (jiān) 得鱼忘筌(quān)
D.濒危 (bīn) 木讷 (nà) 胚芽 (pēi) 蜚声文坛(fēi)
2.下列各组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人才汇萃 力能扛顶 碎琼乱玉 休赁地说
B.怡然自得 兵慌马乱 叨陪鲤对 哀声叹气
C.日薄夕山 宠命优握 迤逦而行 交头结耳
D.晨光曦微 无心出岫 鹤汀凫渚 舸舰弥津
3.加点的词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臣具以表闻 B.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C.屈贾谊于长沙 D.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4.下列句子按照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1)复驾言兮焉求 (2)农人告余以春及
(3)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4)既自以心为形役
(5)访风景于崇阿 (6)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7)彼且奚适也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急于星火
A.(1)(2)(3)/(4)(5)(9)/(6)(7)/(8)
B.(1)(3)(6)(7)/(2)(4)(5)/(8)/(9)
C.(1)(3)(6)(7)/(2)(5)(9)/(4)/(8)
D.(1)(3)(6)(7)/(2)(5)(8)/(4)/(9)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来大家商量好,届时一起提出反对意见,可到了经理室,他们几个竟然噤若寒蝉,只得由我独自“战斗”了。
B.晋北的天险雁门关被敌突破之后,太原大有奄奄一息之势,国人对华北紧张的形势都非常关心。
C.外援和主教练在转会费、出场费等问题上意见不合,虽经多方斡旋,但终至琴瑟失调,不得不分手。
D.我们青年学生对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及时行乐的思想,理应予以摒弃。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当各家航空公司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机票价格一折再折,与航空公司密切关联的一些单位和行业,仍处于垄断或半垄断状态。
B.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在中央党校近日召开“深化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高层理论研讨会。
C.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D.高等教育产业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使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圆大学梦,又可以筹措更多资金,帮助高校缓解教育经费不足的困难。
7.从词类活用的角度,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义士还家尽锦衣 B.云青青兮欲雨
C.云鬓花颜今步摇  D.虎鼓瑟兮鸾回车
8.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异义不相同的一项 ( )
A.可怜光彩生门户 B.吞声踯躅不敢言
C.遂教方士殷勤觅 D.珠箔银屏迤逦开
9.“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和“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哪两位诗人的自况? ( )
A.孟郊、李白       B.贺知章、杜甫
C.贾岛、杜甫      D.孟郊、陆游
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柯瓦连科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
B.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的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沈从文先生,他笔下的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善与美的《边城》是其重要的代表作。
C.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一部充满荒诞的喜剧感和能催人“含泪的笑”的悲剧感的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滑稽的冒险行为折射出法国当时社会生活的画面。
D.《三国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长篇章回小说之一,小说中塑造的不少英雄形象堪称艺术典型,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林冲、张飞等英雄可谓家喻户晓。
11.下列句子的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
①不久前更是一举获得国际互联网巨头雅虎公司的10亿美元投资。
②这使中国电子商务蕴涵的巨大商机再次引起世人瞩目。
③创办仅6年的电子商务网阿里巴巴拥有超过数百万家企业用户,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
④“芝麻开门,芝麻开门”,大门打开了,无数宝藏呈现眼前。
⑤但现实远比传说神奇。
⑥童话里的情节,似乎再描述着今天的现实。
A.⑤④⑥③②① B.④⑥⑤③①②
C.③①②④⑥⑤ D.③④⑥⑤②①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4题。(6分,每小题2分)
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塑造了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政教一体化,其中文化与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终也是一种文化秩序。万历年间,利玛窦到中国,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国的“知识阶级即‘哲人’对帝国的统治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标志着与西方一大差别而值得注意的重大事实”是,“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即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
科举制度并没有实现“理想国”,但促成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上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举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社会长治久安,个人功名利禄,尽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就社会政治而言,面向整个社会的科举,为皇权统治下的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同时,科举又是一个制度化的流动性晋升渠道,社会基层的优秀分子由此可以进入统治阶层,参与管理国家。科举真正沟通了官民阶层。数世白身者,一登龙虎榜,就可能出将入相。而官宦子弟,不解经书,无缘科场,则可能沦为平民。
科举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构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主体,它包含着思想与制度两个层面的意义。思想层面上,儒家经学化,使儒学从一种普通学说变成圣典。制度层面上,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科举制使儒家思想彻底制度化,制度化保证了权力化,它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从而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文明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科举,而不是西方历史范畴中的封建或东方专制主义。梁启超曾经从四个方面对科举的历史作用做过公正评价。首先,科举使帝制政权充满活力,不断从社会精英中吸取统治人才;其次,促进了官民阶层的流动,使社会充满活力;再次,使儒家思想和社会意识形态一体化;最后,使个人有出路,社会稳定。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中华文明是一种科举文明。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世界各国,中国社会结构最具开放性,官僚出身最具平民色彩,教育普及面最大。而所有这些,都是由科举制度造成的。

12.有关“科举是帝制中国社会结构的中枢”的理解,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科举使帝制国家、士绅社会与儒家文化,围绕科场中心流动,创造了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举文明。
B.科举面向全社会公开选拔,为官僚体系提供了人才,保证了官僚体系的正常运转,巩固了封建皇权。
C.科举的公正性使出身显赫但又不解经书的官宦子弟也可能沦为平民,保证了官僚体系的精英特点。
D.科举形成了流动性晋升机制,使社会优秀分子可能进入封建皇权体系,参与社会管理,维持了社会稳定。
1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科举保证了帝制政权的活力,从晋升机制的合理性等方面入手,巩固了封建帝制的统治。
B.科举制度是当时“朝廷立国,文人立命”的基础,使古代封建统治制度能够“人文化天下”,保证了社会长治久安。
C.科举文明促成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开放性,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的主要武器,出现了“文人”即“哲人”治天下的局面,实践了前现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
D.科举制度始终自觉坚持传播儒家思想,保证了儒家思想的延续,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最有力保证。
1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科举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政教一体化制度,具有建立柏拉图“理想国”的可能性,但这种制度下的中国古代社会还不是真正的“理想国”。
B.柏拉图的“理想国”看重哲学在政治中的影响,看重人文在天下秩序建立中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在前现代世界的西方并没有实现。
C.借助科举制度,儒家思想与当时的意识形态、文化与政治达到了高度的协调,使儒家思想的权力化得到了保证。
D.科举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始终扮演着主导角色,是中国文化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
三、(每个小题2分,共6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5—17题。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与河内王奂亲善。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至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络绎,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供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后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是时西羌叛,黄巾作难,制诸府掾属不得妄有去就。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
中平二年卒于家。遗令敕其子曰:“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济时,死何忍自同于世!气绝便敛,敛以时服,衣足蔽形,棺足周身,敛毕便穿,穿毕便埋。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坟封高下,令足自隐。勿令乡人宗亲有所加也。”于是三府累行论谥,佥曰宜为贞节先生。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①惟与弟共辩论于路 ②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①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 ②今老矣,无能为已
D.①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众俗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1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范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的一组是( )
①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
②冉见奂车徒络绎,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
③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
④议者以为待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
⑤后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
⑥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④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范冉极有个性,尽管与河内人王奂的关系密切,但并不因为王奂做官而攀附他,等到王奂远行到异地为官,也只是在路边见上一面就离开了。
B.桓帝时,曾任命范冉担任莱芜长,但因母亲去世,范冉并没有去就任。后来有人提议让他担任侍御史的官职,他又一走了之。
C.范冉甘于清贫生活,家里住的很简陋,生活窘困,他却若无其事,言谈和表情依旧,因此乡人也以歌讥讽他。
D.范冉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着奢侈风气的混乱社会,活着不能匡世济时,死后也不肯和世人一样,因此临终之时,他吩咐儿子自己的丧事一切从简。
第Ⅱ卷(表述题 共116分)
注意事项:第Ⅱ卷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答在答卷上。
四、(共23分)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4分)
(2)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3分)

(3)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3分)

19.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8分)
灞上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4分)
(2)“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值得玩味,请你作简要赏析。(4分)
20.默写(5分,每题1分,错一空该题不得分。)
(1)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_。
(2)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访风景于崇阿。
(3)_________________,奚惆怅而独悲? _________________,知来者之可追。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5)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21.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的美超过一切”?(4分)
答:
22.文中第3段在表达上有哪些特色?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答:
23.“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6分)
答:
24.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请结合全文探究并分条加以概述。(6分)
答:
六、语言运用题(11分)
2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边城》分别刻画了林冲和翠翠两个人物形象。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形象作简要概括。要求对形象的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25字。(4分)
(1)林冲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翠翠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请根据下列语句,给“博客”下定义。要求:必须为单句,语序合理,不得丢掉语句中的信息。(可增删词语)(4分)
①博客是一种简便的网站内容管理系统。
②博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在不断更新。
③博客能通过评论等形式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
④博客能提供符合通用标准的内容提要。
定义:

27.根据下面提示,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世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常将之喻为动物,比如兢兢业业的人,我们称其为孺子牛;不明事理的人,我们称其为糊涂虫。下面各种人如何称呼呢?(3分)
①见风使舵的人 ②随声附和的人 ③痴心妄想的人
④代人受过的人 ⑤恩将仇报的人 ⑥外强中干的人

七、作文(6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转身”有下列意思:转动身体,改变方向;借指时间极短。转身,本是一具体动作行为,但蕴含其中的或许是处事方式的转变,或许是人生态度的转变,或许是事物发展情态的转变…… 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说:“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歌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就变成毛衣……”
关于“转身”,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请以“转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抄袭。



参考答案

1.A
2.B
3. B A.C.D为使动 B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4.C.
5.A 6.C 7C 8A 9C 10.B
11.B 潦水(láo) 门衰祚薄(zuò)(汇--荟 顶--鼎 赁--恁)(慌--荒 哀--唉)(夕-西 握--渥 结--接)(曦--熹)A.C.D为使动 B为形容词用作动词
(1)(3)(6)(7)宾前/(2)(5)(9)状后/(4)被动/(8)定后A 主人公是别里科夫C描写的是西班牙的社会生活D林冲是水浒里的人物
二 科技文
12.A(从第3段看,A明显属张冠李戴的情况)
13.D(属以偏概全,无限放大,文中只是说“儒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最直接有力地保证了儒家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
14.D(同样属以偏概全,“始终”的表述不准确,并且“无可争议的进步性标志”的表述也不准确。
15.A(A项①是“才”的意思;②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B项都为“在”;C项都为“做,干”;D项都是“因为”。)
16.D(③是说范冉上朝佩戴韦皮是为了提醒自己。⑤说范冉应召到司空府就职。⑥是说民间歌谣对范冉家里穷的描述。)
17.C(乡人的歌谣并不是讥讽他)
18.(10分)
(1)等到王奂升为汉阳太守,将要启程,范冉才与弟弟步行,携带了麦子做的酒,在路边设坛来等候王奂。(4分。句意2分,“及”1分,“赍”1分。)
(2)现在您要到千里以外的远方,相见无期,所以就轻装赶来等候您,来跟您道别。(3分,一句1分。)
(3)范冉自己首先主动交待罪行要求辞去官职,天子下诏书特地赦免他不予治罪。(3分。句意1分,“首”“原”各1分。)
(附:参考译文)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范冉喜欢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做违背常理的事情。与河内人王奂关系密切。王奂后来担任考城令,考城和外黄接壤,王奂多次写信邀请范冉,范冉没去。等到王奂升为汉阳太守,将要启程,范冉才与弟弟步行,携带了麦子做的酒,在路边设坛等候王奂。范冉看见王奂的车子和仆从络绎不绝,于是不去招呼王奂,只同弟弟在路边相互辩论。王奂听出范冉的声音,立刻下车与他对面作揖。王奂说:“赶路匆忙,不是畅叙别情的地方,可一起到前面的亭子住下,叙叙别离之情。” 范冉说:“您以前在考城时,我很想跟着您,但由于我身份低贱,就自己同富贵的朋友中断了往来。现在您要到千里以外的远方,相见无期,所以就轻装赶来等候您,来跟您道别。如果我跟着您走,就会被人讥笑为羡慕权贵了。”随即站起身告辞,挥衣而去。
桓帝时,任命范冉担任莱芜长,因母亲去世,没去上任。后来他被太尉府召用,因为性情急躁不能从俗,所以他在上朝时经常佩戴韦皮提醒自己。有人提议想让他担任侍御史,他因此跑到梁国、沛国一带隐居起来以逃避。范冉用小车推着妻子孩子,靠捡拾维持生活,有时他住在客店,有时靠在树荫下面过夜。这样过了十多年,才搭了一个草屋子住下。他住的地方很简陋,有时粮食吃光了,生活窘困,但他若无其事,言谈和表情依旧。乡人歌唱他说:“锅里生尘的是范史云,锅里长鱼的又是范莱芜。”后为三公府同时召用,于是他接受了司空府的任命。这时西羌反叛,黄巾作乱,天子下令各府的佐吏不得随便离开。范冉自己首先主动交待罪行要求辞去官职,天子下诏书特地赦免他不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