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12 苏武传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 12 苏武传

  • 格式:  DOC
  • 大小:  52K    4张
  • 时间:  2016-02

《苏武传》导学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苏武传》
【复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孟子及《汉书》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 能力目标
了解苏武的故事,感受其高尚的爱国情操。
课前案
 


【知识积累】
一、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女为人臣子                      畔主背亲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法令亡常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二、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武使匈奴明年                    皆为陛下所成就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数通使相窥观                    汉亦留之以相当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帝嘉其义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其一人夜亡,告之
见犯乃死,重负国                虞常果引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单于募降者赦罪
副有罪,当相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空以身膏草野
反欲斗两主                      杖汉节牧羊
五、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解释。
见犯乃死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课堂案
 


 

一、翻译下列句子 ⑴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⑵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二、课外文段拓展:
《汉书》班固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①。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 ,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②, 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宫弟子,为除更徭③。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数年,争欲为学宫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宫 ,自文翁为之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 ,文翁之化也。                                 【注释】:①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选拔。②饬(chì) 厉:整治、激励。③更怪:指汉代的兵役和劳役。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 少好学, 通《春秋》            通: 通晓 B. 亲自饬厉, 遣诣京师            诣: 派往 C. 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荣: 以……为荣 D. 文翁之化也                    化: 教化 2.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 文翁欲诱进之。                        (2) 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宫,自文翁为之始云。                                     3.为教化蜀人,发展教育,文翁采取了哪些措施 ?                                 4.文翁立学宫,兴教育,蜀地前后有了怎样的变化?(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这种兴学的做法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请根据你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体会简要谈谈。
 
课后案
 


 

一、素材积累(应为根据本文的写作素材积累)
苏轼三抄汉书
著名文学家苏轼天赋好,能“过目成诵”。其实并不如此,而是另有其奥秘的。一天,有位朋友去看他,等了好久,苏轼才出来会见。客人很不高兴。苏轼解释道:“我正在抄《汉书》。”客人听了反而很不理解。凭苏轼的天赋和“过目成诵”的才能,还用得着抄书吗?苏轼说:“我读《汉书》到现在已经抄上3遍了。第一遍每段抄3个字,第二遍每段抄两个字,现在只要抄一个字了,客人疑信参半地挑了几个字一试,苏轼果然应声能背出有关段落,一字不差。苏轼的“过目成诵”原来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啊。
家族名人
班婕妤
班婕妤(前48?——前6年),楼烦(今山西省宁武)人,乃是楚令尹子文的后人。其父班况生了三个儿子和她这个女儿。幼子班稚生班彪,班彪又生班固、班超和班昭。汉成帝的妃子,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
  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后妃,在赵飞燕入宫前,汉成帝对她最为宠幸。她的父亲是班况,班况在汉武帝出击匈奴的后期,驰骋疆场,建立过不少汗马功劳。
  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是有口皆碑的。当初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天天同她腻在一起,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开导汉成帝内心的积郁。班婕妤又擅长音律,常使汉成帝在丝竹声中,进入忘我的境界,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止是她的侍妾,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亦可亦友的地位。元后王政君把班婕妤比作樊姬,使班婕妤的地位在后宫更加突出。班婕妤当时加强在妇德、妇容、妇才、妇工等各方面的修养,希望对汉成帝产生更大的影响,使他成为一个有道的明君。可惜汉成帝不是楚庄王,自赵飞燕姐妹入宫后,声色犬马,班婕妤受到冷落。
其父班彪
   班彪专心于史学,尤好汉代史。汉武帝时,司马迁撰写了一部史书(后来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到当代汉武帝,后事缺而无录。后来褚少孙、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位学者都曾缀集时事,或补或续之。班彪认为续作“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司马迁之书。于是继续采集西汉遗事,又旁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此书是续《史记》之作,但“不为世家,唯纪、传而已”。《后传》原书已佚,其内容想已多为《汉书》汲取,只是无法辨认清楚了。今《汉书》的元帝、成帝二纪及韦贤、翟方进、元后三传的《赞》,还保留有班彪的史论文字
其弟班超
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居家常亲事勤苦之役,不耻劳辱。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能够权衡轻重,审察事理。我们现在常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语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过人,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拜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中亚三十年之久。
其妹班昭
班昭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杰出的女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妻,早寡。固为《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汉和帝诏就东观续成之。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号曰曹大家(gū)。有《女诫》七篇,集三卷。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汉书》,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还在班昭的父亲班彪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她的父亲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课外文段答案
1.(2分)B(“诣”意为“到……去”) 2.(4分)(1)(2分) 看见蜀地边远偏僻,有蛮夷的风习,文翁就想去引导进化(或引导改进)它。(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陋”“诱”意思的各计0.5分。)(2)(2分)就下令天下各地都设立学宫,是从文翁开始设置的。(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立”“为”意思的各计0.5分。) 3.(2分)文翁采取了以下措施:①选送“有材者”到京学习;②按等次重用学成归来的人;③兴建学宫,倡导学习;④免去学习者的兵役和劳役,让其安心学习。(每点0.5分) 4.(4分)变化:前:“蜀地僻陋有蛮夷风”(1分);后:“至今巴蜀好文雅”或“由是大化”(1分)。第二问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所答内容只要扣住兴学并谈出自己的体会,且言之有理即可计2分。不够合理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