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8 拿来主义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 8 拿来主义

  • 格式:  DOC
  • 大小:  60K    8张
  • 时间:  2016-02

《拿来主义》学案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拿来主义》学案  
                                             备课人:徐英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
  4.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三、题解:
提问: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两个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四、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从文中来找答案:
(一)、让同学们阅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找出哪些段落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这一问题。
请同学起来回答,最后明确:
                                                             
(二)背景介绍了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明确:
                                                                 
                                                                        
                                                                  
                                                                     
(三)、提问:
1.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                    )
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
(                                                              )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
(                                                     )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                                                     )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                )
读出课文中表现作者这种主张的句子。
(                                          )
(四)、理解第9段内容之后再来理解第8段内容。“得了一所大宅子”自然是指面对文化遗产,那么,其余的内容应当怎样理解?仔细阅读课文,思考“孱头”、 “昏蛋”、“废物”各指的是什么 ?(可以讨论)   指名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
                                                                    
                                                                     
                                                                        
                                                                  
(五)、回过头来看一下,本文是从什么角度来说明我们必须要实行“拿来主义”的?
明确:(                                                           )  
1、重读第一段,说说这段是从什么角度批判“送去主义”的。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最后明确:
                                                                   
                                                                     
                                                                       
2、提问:联系本文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别的且不说”,而“单说学艺上的东西”?  
                                                                       
                                                                       
3、提问:本段最后一句“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其中“进步”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六)重读第3、4两段,想想一味送出去究竟有什么坏处?
1、提问:第3段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批判送去主义?
                                                                 
2、提问:第3段开头意思紧承第1段,联系第1段的内容应怎样理解“丰富”、“大度”、“不算坏事情”?
                                                                           
                                                                      
                                                                         
3、提问:说说“抛来”、“抛给”、“送来”各指什么意思。
                                                                        
                                                                                
                                                                          
                                                                        
4、提问:请同学们说说3、4两段和第六段的意思。
                                                                           
                                                                    
(七)学习本文最后一段。
1、 提问:最后一句的“新文艺”、“新人”指什么?
                                                                    
2、提问:请同学们用简明的话归纳本段的本意。
                                                                            
                                                                   
 五、理清全文思路:
一起回顾一下文章: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的比喻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展示文章的提纲: 第一部分:(1------7段)批判“                ”,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            ”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         ”的主张。
2.(3------5段)指出“         ”的危害,进一步提出“         ”的主张。   3.(6------7段)指出“            ”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          ”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           ,并提出实行“           ”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              ”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难度比较大,课后要认真复习,熟读课文,并且完成课文后面〔问题探讨〕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作业。   2.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3.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略) 二、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通过上一节课,大家都明确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
1.提问: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归纳本文中心。
提示: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                           ,②                                 ③                                
④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           的方法。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
提示: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           的方法。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           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
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明确:                                                                      
                                                                     
本文的论证艺术:
1、         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           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           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画线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1.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明确:                                          (二)教师小结
本文的语言特点:
1.                         
2.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导学》相关习题。
2.思考: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