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8 拿来主义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 8 拿来主义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拿来主义》教案6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作者EMAIL:honghunvren@263.net
 
拿来主义》教案 
溧阳市竹箦中学  洪超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的讽刺、犀利语言特点。   
3.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地继承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本杂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送来主义  ④自己来拿。  
1.分析“闭关主义” 
   问: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对待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闭关主义。  
2.分析“送去主义” 
    问:“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作者是何态度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送古董 
      送去主义      送画                    媚外求荣 
                        衣钵相传         
  送活人 
                                              落后反动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 亡国灭种
    答案是: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问: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
“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否定送去主义
3.分析“送来主义” 
    问:“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送来的“
先有英国的鸦片,
德国的废枪炮,后有
法国的香粉,
美国的电影,
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否定送去主义
4.总结: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立)                                     
                       正确的做法(立) 
先破后立
承递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8节论证的是——怎么拿来。 
四、分析比喻论证 
体会本部分写作特色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⑴“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⑵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      (左得出奇)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不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 虚无主义)      加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 (投降主义 )      挑 

2、真正的怎样?
——“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还(使用) 

         烟--      (略)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
姨太太     (略)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
                  腐朽淫糜的东西(色情文化等)       剔除(毁灭)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此外,作者还用“抛在……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里”状写所谓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取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有。鸦片虽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所有这些,都将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 
可认设置问题
3.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肯定拿来主义
五、最后一节总结全文 
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
(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板书
孱头                             使用    鱼翅 鸦片
昏蛋   破)             (立)        存放    烟枪 烟灯      (占有 挑选)
废物                             毁灭    鸦片 烟枪 焑灯 姨太太
 
                                    第二课时
一、简介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讽刺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二、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读课文每一节 ,体会语言特色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1、 例:着“几张古画”“一路的过去”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
“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4、学生质疑  ,讨论、 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五、归纳本文中心 
1、“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2、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六、总结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七、拓展延伸
    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