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2 雷雨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 2 雷雨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下雨天,真好》《雷雨前》《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教案及练习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下雨天,真好》《雷雨前》《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
二.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工chánɡ    魂牵梦yínɡ   微xī      思shèn    静mì   相
咆哮páo xiào     龌龊wò chuò    水门tīnɡ    过piē     集zuǎn     蹒跚pán shān    力mèi    惆怅chóu chànɡ    羁绊jī bàn     蕴jiè    喧xiāo    逼zè     制páo     涟漪lián yī     荷bò    滂tuó      青ǎi      夜宿     yūn     鼓jié      一峰半hè     寒lài       寂cén
2. 词语
启蒙:启发、开导儿童的智慧。蒙,蒙昧无知。
魂牵梦萦:形容万分思念。〖出处〗宋·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翠销香暖云屏,更哪堪酒醒。”
熹微:天光微弱的样子。
慎思:谨慎思考。
流连忘返:流连:留恋不止。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
静谧:安静。
相和:相互应和。
咆哮:人暴怒叫喊或江河水奔腾轰鸣。
龌龊:1. 器量局促;狭小。  2. 肮脏。  3. 卑鄙,丑恶。
水门汀:1. 英语的译音。水泥,亦指混凝土。  2. 借指水门汀的路或地。
厉害:很,凶猛,猛烈。
瞥过:眼光掠过,匆匆一看。
诗韵:诗词用韵所依据的韵书。宋以后通用《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共106韵。这里指有美好的意境。
纂集:编撰汇集。
炮制:①用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方法将中草药原料加工成药物。②制造;编造
斑斓:灿烂多彩。
逼仄:(地方)狭窄。
喧嚣:①叫嚷;喧闹。②声音嘈杂。
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涟漪:细小的波纹。
羁绊: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惆怅:失意而伤感。
魅力:极能吸引人的力量。
蹒跚:行步摇晃跌撞貌。
料峭:形容微寒(多指春寒)。
氤氲:①古代指阴阳二气互相作用的状态。②浓重;弥漫。
岑寂:寂静;冷清。
蓊郁:草木茂盛貌。
寒濑:寒凉湍急的水。
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不可名状的奇境。后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淅沥:拟声词。形容雨、雪、风、落叶等的声音
滂沱:形容泪或血等流得多。
3. 作者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县。琦君的“妈妈”(大伯母)叶梦兰是其笔下永远的母亲典范。琦君的童年生活充满戏剧性,其改编为电视剧的著名的小说《橘子红了》的原型,即来自大伯母。从她的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算起,先后出版的《烟愁》、《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琦君自选集》等二十多本。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别名仲方、明甫。茅盾是他的笔名。1896年7月4日诞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茅盾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也是中国最早成为共产党员的文学家。1927年9月,茅盾发表了处女作《毁灭》并第一次使用茅盾这个笔名。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等。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于1981年辞世。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代表作:《笛声何处》、《一个王朝的背影》、《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同是关于雨的话题,却写得每篇趣味迥异,阅读时要加以体会。
2. 在“比较•探究”中揣摩每位作者从雨中悟出的道理。
 
(三)写作能力目标
理解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即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四)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表现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
 
三. 课文讲解
《下雨天,真好》
(一)文章主旨
琦君老家是在江南水乡,那里时常下雨,借着下雨将作者的回忆引回到童年时候,下雨时,母亲就会在被窝中多待一会儿,给她讲故事;因为老师有脚气病,一到下雨天,脚肿的像大黄瓜般,不会逼她读书;父亲在雨中赏花,告诉她各种花名。雨天,无疑是琦君最快乐的童年时分。一转眼,时间跳到琦君长大,离家求学,每每遇到雨天,琦君就会想起江南的父母,借着下雨天,将自己带回父母身边,一温思念之心。
 
(二)叙述角度
    本文是以孩童的口吻,所写出的一首怀旧作品。其中本文以“真好”为主线,贯串和雨相关的人与事。作者追忆儿时有关雨天的人与事藉一幅幅彩绘生动的图象,刻画美好难忘的童年,因为写的是小时候的故事,所以就用儿童的口吻。题作“下雨天,真好”。天真的稚子情怀、温馨的人情往来,以及文末因感伤童年不再,所流露的淡淡惆怅,都让人回味不尽。
 
(三)文章思路
全文叙写她童年家乡生活的情趣,以童年、少年、青年为时间线索。开头便以设问法破题,道出自己喜欢下雨天,借着下雨引回到作者小时候下雨天的情形,长工们不下田,母亲不用早起做饭,可以在被窝中多躺一会儿,琦君与母亲在被窝中,要母亲给她讲故事。因为老师有脚气病,一到下雨天,腿就肿得像大黄瓜般,走路不方便,老师就不会逼她上课。父亲可以在雨中赏花,家中又安排堂会。雨天,无疑是琦君尽情坦露儿童玩心的绝佳机会。一转眼,时间从孩提顽童跳到成了大学堂的女学生,岁月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使对雨天的感受不同以往,反而是对家乡父母的思念,借着下雨天,将自己带回到父母身边。
 
(四)写作特点
本文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由随意记叙旧时琐事,贯穿仁爱与温情的人文精神。以真善美的角度写童年时光,比如对父亲、母亲、阿荣伯的描写都写得亲切美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善和一种怅然的美。叙述平淡朴实、明朗率真,富有深情,流溢着淡淡的诗韵。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文字功底。如文中对港诗的引用,风趣的语言的插入等。琦君的散文是“落花一片天上来”,“流不尽的菩萨泉”。是在平实朴素中具见人性之真切。温柔敦厚为琦君散文最大的特色。这种属于早年东方特有的气质,如今看来,更为难能可贵,因为都市兴起以及科学昌明和物资的丰富,反而让人和人变得更为疏离。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内容大意:琦君老家是在江南水乡,那里时常下雨,借着下雨将作者的回忆引回到童年时候,下雨时,母亲就会在被窝中多待一会儿,给她讲故事;因为老师有脚气病,一到下雨天,脚肿得像大黄瓜般,不会逼她读书;父亲在雨中赏花,告诉她各种花名。雨天,无疑是琦君最快乐的童年时分。
第二题  1. 因为下雨天长工不下田,母亲不用老早起来做饭,可以在热被窝里多躺会儿。我舍不得再睡,也不让母亲睡,吵着要她讲故事。母亲闭着眼睛,给我讲雨天的故事。2. 一打上牌,父亲和她都不再管我了。3. 下雨天真好,有吃有玩,长工们个个疼我,家里人多,我就不寂寞了。
第三题  1. 不会。因为雨天,无疑是琦君尽情坦露儿童玩心的绝佳机会。借着下雨引回到作者小时候下雨天的情形,长工们不下田,母亲不用早起做饭,可以在被窝中多躺一会儿,琦君与母亲在被窝中,要母亲给她讲故事。2. 琦君老家是在江南水乡,那里时常下雨,借着下雨将作者的回忆引回到童年时候,下雨时,母亲就会在被窝中多待一会儿,给她讲故事;“下雨天真好,有吃有玩,长工们个个疼我,家里人多,我就不寂寞了。”
第四题  全文叙写她童年家乡生活的情趣,开头便以设问法破题,道出自己喜欢下雨天,借着下雨引回到作者小时候下雨天的情形,长工们不下田,母亲不用早起做饭,可以在被窝中多躺一会儿,琦君与母亲在被窝中,要母亲给她讲故事。其中本文以“真好”为主线,贯串和雨相关的人与事。作者追忆儿时有关雨天的人与事藉一幅幅彩绘生动的图象,刻画美好难忘的童年,因为写的是小时候的故事,所以就用儿童的口吻。题作“下雨天,真好”。天真的稚子情怀、温馨的人情往来,以及文末因感伤童年不再,所流露的淡淡惆怅,都让人回味不尽。
 
《雷雨前》
(一)文章主旨
30年代的中国,社会极其黑暗,1934年,国民党政府加紧在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对革命力量大举围剿的一年,而此时荡涤一切污浊的风暴却正在酝酿,即将来临,黑夜即将过去。本文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人们常把它和高尔基的《海燕》相媲美。作品描写郁闷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象,寄寓着对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以及对各种社会势力的嘴脸进行揭露之意,则是自然而明显的。
 
(二)文章思路
《雷雨前》按时间的顺序,从清晨写起,选取几个不同的角度,勾画闷热、干旱和人们的苦闷难熬、怨声冲天的景象。“清晨,摸一摸桥面竟象还带点热”,河水早已干涸,河心“泥土裂成乌龟壳似的”,田里硬得像“水门汀”,人热得要呕吐;天空,“张着个灰色的幔”。在这种背景下,雷电巨人已怒不可遏,在幔外发出“隆隆隆”的“愤怒的吼声”,但天空仍被封锁,空气反而“加倍闷”,幔“加倍厚”,天“加倍黑”。继而写巨人的大刀,终于挑破了灰色的幔,发出了震天的惊雷。巨人“揩着汗”,“歇口气”再发起新的进攻。作者也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戴红顶子、像大官模样的金头苍蝇”的蚊子,以及唱着“要死呀、要死呀”高调的蝉,用以反衬巨人的高大形象。最后写闪电雷鸣,巨人以势不可挡的威力发起了进攻,灰色的幔被劈碎,人民精神振奋,由衷地发出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急些,更响些吧!”
 
(三)写作特点
1. 象征手法的运用。作品都借助自然事物用以象征某种社会力量。《雷雨前》里,用闷热、干旱造成的灾害象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以灰色的幔象征束缚人们的枷锁;以雷电巨人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以巨人同闷热、灰幔的斗争过程象征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进程,形象地反映了革命的规律。作品之所以运用象征手法,都有其相近的原因:一是为加强作品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一是作为一种 策略手段,防止敌人对作品的抹杀。
2. 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作品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是明显的。《雷雨前》则把象征社会现实黑暗郁闷的自然现象极力渲染,把巨人的形象置于极端严峻的背景中,给予描绘刻画,衬托其伟大的力量;同时,又用在同样背景中的苍蝇、蚊子、蝉等的丑恶表演同巨人的英勇行为相对比,给予巨人更有力的讴歌。
 
(四)文中事物象征意义
灰色的幔:(国民党统治和一切反革命力量)苍蝇、蚊子、蝉儿:(反动官僚、帮闲文人。)
天外巨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风雷闪电:(一切革命力量)大雷雨:(革命高潮,推翻反革命统治的大决战)
 
(五)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题  1. 昨天整天里没有一丝儿风。2. 然而太阳的威力好像透过了那灰色的幔,直逼着你头顶。3. 那些苍白色的泥土,干硬得就跟水门汀差不多。好像它们过了一夜功夫还不曾把白天吸下去的热气吐完,这时它们那些扁长的嘴巴里似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4. 站在桥上的人就同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5. 就跟住在抽出了空气的大筒里似的,人张开两臂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可是吸进来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6. 汗呢,只管钻出来,钻出来,可是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象接了一层壳。7. 空气比以前加倍闷!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黑!8. 猛可地闪光和吼声都没有了,还是一张密不通风的灰色的幔!9. 午后三点钟光景,人像快要干死的鱼,张开了一张嘴,忽然天空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条缝!10. 然而划过了,幔又合拢,跟没有划过一样,透不进一丝儿风。一会儿,长空一闪,又是那灰色的幔裂了一次缝。然而中什么用?
第二题  文中不着一字,甚至连暗示性的词句也没有,一切都以自然界的事物的本来面目为基础,抓住其特征用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作形象概括,并在其自身运动中和相互冲突中显现其象征寓意。如写“清早”的氛围:闷热、无风,灰色的幔。这都是从视觉、触觉得来的实际感受。幔外也许有风而幔纹丝不动所造成的“热辣辣的一股闷”,汗腻胶着皮肤像结成了一层壳,真实地再现了随时间推移,热闷增强、压抑郁闷的气氛也随之增浓的真切情景。文章选取几个不同的角度,勾画闷热、干旱和人们的苦闷难熬、怨声冲天的景象。
第三题  灰色的幔:(国民党统治和一切反革命力量)苍蝇、蚊子、蝉儿:(反动官僚、帮闲文人。)天外巨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风雷闪电:(一切革命力量)大雷雨:(革命高潮,推翻反革命统治的大决战)
第四题  都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专制统治者的黑暗统治,呼唤革命的到来,期待新世界的诞生。两者描绘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内容基本相近,都写出了时代的特点,刻画了革命的形象;在写革命者的同时,都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革命者之外的形形色色的丑类;且在文章的最后都有革命者对革命风雷的呼唤。
 
《夜雨诗意》
(一)文章主旨
    雨夜是让行走天涯的人更加想家,雨夜是让有着雄才伟略的人更加学会思考。说站在窗前看着雨,其实看不远,又似乎看见很远。玻璃上起了雾气,用手指去划,慢慢地写来写去,就写出了思念。雨夜,更加让人觉得在家里有多么的温暖。“哪怕是夜,哪怕是雨,也默默地在历史中占据着地位……”多么富有哲理与诗意的句子!《夜雨诗意》,一个富有诗意的题目,作者是一位具有良好的中西方文化素养的当代名作家,正是因为他那与题目一样富有诗意的文章,面世不久即风靡整个华人世界,历十年而不衰。《夜雨诗意》就是其中一篇优秀的散文。
 
(二)重点语句
    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解析  余秋雨在《夜雨诗意》中用生命的诗意缠绵着夜雨的声响:“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专注的神情目睹着闪亮的雨点,而遥远的想象敲打着雨样的心灵,把一切黑夜里的寂寞和孤独碾碎,抛入深邃的夜空,任由时空吞并。雨,没有笑容,没有色彩,也没有张扬。所有的微笑,那只是生命的原色;所有的色彩,那只是生活的乐观;所有的张扬,那只是外物的肆掠。
 
(三)文章思路
    作者在诗册中翻出“夜雨”这一题目而引出文章,而由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而引出开篇话题。文章分为三小篇,每篇讲的话题不尽相同,但作者将它们连接得天衣无缝,使文章浑然一体。这篇文章讲的不是单纯的夜雨,也不是单纯的诗意,而是一种自然美。
 
(四)写作特点
   余秋雨从人生的角度给出了文化以丰富生动形象的涵限,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的话,那么立于民族、国家角度的关切,则是宏观上对文化的构架。这种关切体现于作者把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三者交融浑然为一体。他视文化为民族的魂灵,把对民族的情感又付之于山水之上。“任何壮举豪情都铺展不开,诗句就不能不走向朴实,走向自身,走向情感,李商隐著名的《夜雨寄北》堪称其中典范”。透过余秋雨散文把祖国河山、民族情感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的形式,我们会看到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充满了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他那凄切的乞求和呼唤,不仅仅要保存莫高窟的文化遗产,而且更深刻地蕴藏着爱国的内涵。就其内容的涵盖来讲,大多是穿梭于中国文化和古老、神秘的中国历史之间,而另一方面,当今受众对文坛上散文创作中暴露出的小家子气、小女人散文大行其道等现象越来越不满,故余的散文正好迎合了受众力图追求更高、更高雅的阅读品位的需求。
 
《听听那冷雨》
(一)文章主旨
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藉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托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向慕之情。
 
(二)文章思路
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三)写作特点
    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之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于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着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时日久远,但今日读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诗人为文,文字特别凝敛生动而富有韵律感。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工(      )     魂牵梦(      )    微(      )    
思(      )      静(      )       相(      )
 
二. 解释下列词语。
魂牵梦萦:
    熹微:
慎思:
流连忘返:
静谧:
 
三. 品味下列语句。
    1. 下雨天真好,有吃有玩,长工们个个疼我,家里人多,我就不寂寞了。
  
    2. 那些有趣的好时光啊,我要用雨珠的链子把它串起来,绕在手腕上。
 
3. 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4. 在夜雨中与家人围炉坐谈,几乎都不会拌嘴;在夜雨中专心攻读,身心会超常地慰贴;在夜雨中思念友人,思念到立即寻笔写信;在夜雨中挑灯作文,文学也会变得滋润蕴藉。
 
 
四.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夜雨诗意
余秋雨
渐渐,我对夜雨的诗意,有了一点新的思考。
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去一趟四川恨不得能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是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图”。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谈不上多少诗意,只有一次在国外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摔进了大瀑布的中心,替我驾车的女士完全认不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人类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一时还很难从这些事端中提取出美。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轻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人类的生活方式或许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着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乃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对应出一种生命考验。为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规整无比的园林一般。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接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 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一种原始创造力的自然发展。
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重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
前不久听到有人对那些以黄土文化为背景的艺术作品提出批评,认为它们写得过土过野。这些批评家不愿意看到人类旅行上的永久性泥泞,只希望获得一点儿成果性的安慰。无论在生命意识还是在审美意识上,他们都是弱者,狄德罗所说的诗意他们无法理解。
(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    
1. 作者为什么说“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
 
2. 作者说“无论在生命意识还是在审美意识上,他们都是弱者”,在生命意识上指的是什么?在审美意识上指的是什么?
 
3. 通观全文,作者对“诗意”是如何看待的?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作者认为当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时,就很难有诗意产生。
B. 文中第三段说“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规整无比的园林一般”,是因为这类生活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与舒适感,没有了诗意。
C.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不排斥现代文明,但更看重人对自然的体验。
D. 作者引用狄德罗的话“人类的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旨在劝告人们放弃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
E. 本文的主旨可概括为对朴素生活的崇尚。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1. 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性格特征;把夏雨比作                       ,写出了她                      的性格特征;把秋雨比作                       ,写出了她                        的性格特征。
2. 春雨手执神奇的画笔,描绘出许多美丽的图画。请从文中找出其中的三幅。
(1)               
(2)                  
(3)                     
3. 仔细研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为什么开篇强调“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答:                                                                          
                                                                              
(2)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并不落寞”?
答:                                                                        
                                                                             
4. 请从修辞、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文中划线句作点赏析。
答: 
 

【试题答案】
一. chánɡ  yínɡ   xī   shèn   mì   hè 
二. 魂牵梦萦:形容万分思念。
熹微:天光微弱的样子。
慎思:谨慎思考。
流连忘返:流连:留恋不止。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静谧:安静。
三. 1. 琦君老家是在江南水乡,那里时常下雨,借着下雨将作者的回忆引回到童年时候,下雨时,母亲就会在被窝中多待一会儿,给她讲故事;所以说“下雨天真好,有吃有玩,长工们个个疼我,家里人多,我就不寂寞了。”
2. 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雨天的感受。雨天,无疑是琦君尽情坦露儿童玩心的绝佳机会。借着下雨引回到作者小时候下雨天的情形,长工们不下田,母亲不用早起做饭,可以在被窝中多躺一会儿,琦君与母亲在被窝中,要母亲给她讲故事。
3. 专注的神情目睹着闪亮的雨点,而遥远的想象敲打着雨样的心灵,把一切黑夜里的寂寞和孤独碾碎,抛入深邃的夜空,任由时空吞并。
4. 这段文字,使读者倍感亲切温暖,诗意融融。读者感知雨之微妙,因为在雨声里,灵感常如友人一般不期而至,令人惊喜。
四.
1. 因为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战胜了自然,产生了轻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势均力敌,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美.而人类对自然束手无策时,是无从产生美感的。
2. 在生命意识上,指的是人与自然较量,考验了人类的生命力;在审美意识上,指的是人与自然较量,可产生愉悦的美或悲剧美。
3. ①某种感人的震憾和深厚的诗意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
②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诗意。③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
4. D    E
五.
1. 大嫂、母亲,急性子、利索干净、泼辣、能干、慷慨,老妇人,阅尽沧桑、宽容、豁达。
2. (1)梨花一枝春带雨  (2)杏花春雨江南  (3)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3. (1)作者用肯定的语气把雨比作女性,表现了雨的温柔和使万物生生不息的母性特征。同时,也为下文描写和赞美雨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说她“阅尽沧桑”是因为她曾经年轻过,经历过,辉煌过;说她“并不落寞”是指她正在描绘秋之图,并在不久之后,会有三月春雨随风而来。
4. 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凸现了夏日的雨如母亲哺育孩子般的慷慨、无私,孕育着万物,表达对夏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