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10* 过秦论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 10* 过秦论

  • 格式:  DOC
  • 大小:  60K    4张
  • 时间:  2016-02

《过秦论》导学训练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过秦论》导学训练
一·基础积累:
【知人论世】 《过秦论》的作者是_______,(前200—前168) 杰出的政治家、 和          。河南郡洛阳人,世称 。少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先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王太傅后梁怀王堕马死,谊忧伤哭泣年余,亦死,死时仅33岁。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           》、《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 》、《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       》十卷,原五十八篇,今本五十六篇。清王耕心《贾子次诂》和《贾谊集》搜集贾谊散文,赋作较完备。“过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学海拾贝 .给黑体字注音: (1)合从缔交( )   赢粮而景从(  )   因利乘便 ( )  万乘之势( )  (2)宁越( )     宁有种乎(   )    乐毅 (  )  安乐(   )  (3)翟景( )     墨翟( )      召滑(   )   累召不应( ) 恬静( ) 铦(  ) (4)鉏耰棘矜(  )( )( )   矜持(   ) 度长絜大( )( )  度德量力(  ) 法度(  )  (5)逡巡 (  )  崤函(     黔首(  )  锋镝(  ) 隳(  )  流血漂橹 (  )  瓮牖绳枢(  )( )  氓隶( )  一夫作难(   ) 
二·读文感知: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    (1)第三段写了( )。    ①政治上“      ,       ”两句。②军事上是“南取       抱怨 。 ③文化上是“     ,    ,      。”④地理防务上是“践华     ,       ,      ,     ,     。   ,        谁何。”    (2)第四段写陈涉起义。    ①其出身地位是“瓮牖      ,     ,   。”“蹑足    ,         之中。”    ②其个人素质是“才能      ,      ,     之富”。    ③起义队伍的组成是“率       ,将     ”。    ④其武器装备是“斩木      ,       为旗”。    ⑤起义的影响是“天下          ,     景从”。    ③起义的结果是“          ”。    (3)第五段作者从四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    ①社会地位“陈涉之位,          ”;    ②武器“           ,          ”;    ③部队的素质“          ,          ”;    ④用兵之道“          ,          ”。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判断正误    (l)“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句形象地写出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    (2)题目《过秦论》的“过”是动词。“过秦”的意思是“超过秦国”。( ) (3)“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意思是“并吞天下”。“席”“包”“囊”都是名词作状语。( )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概括了陈涉起义的结果。( )    (5)本文全篇分析了秦灭亡的种种原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 )    (6)文章最后一段得出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
三·词汇小结:
(一)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7)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2·名词作动词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履至尊而制六合 将数百之众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会盟而谋弱秦
3·形容词作名词  1)崤函之固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4·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以弱天下之民
5·动词活用:   外连横而斗诸侯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吞二周而亡诸侯   序八州而朝同列  约纵而离衡 却匈奴七百里 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 追亡驻北
(二)一词多义:
1、制:①终岁不制衣则寒(  )  ②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2、亡: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  ) 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 ④吞二周而亡诸侯(  )
3、利: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金就砺则利。( )     ②有蒋氏者,专其利三年矣(  )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4、固:①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    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④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5、因: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②蒙故业,因遗策(  )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6、延:①秦人开关延敌(  ) 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   7、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   8、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  )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9、及: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   ②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
 10、度:①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②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
一年一度秋风劲 ( )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  11·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 ( ) 策之不以其道 ( ) 蒙故业,因遗策 ( )
12.遗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过秦论》( ) 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
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 ④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 )
⑤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
(三 ) 指出下列句中的 通假字并释义: 1.威振四海( )2.倔起阡陌之中( ) 3.非抗于九国之师( )4.孝公既没( ) 5.合从缔交( )6.赢粮而景从( ) 7.百有余年矣( )8.陈利兵而谁何( ) 9.约从离衡( 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四)古今异义
1.国家无事 古义: ;今义:
2.宽厚而爱人 古义: ;今义:
3.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今义: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以 古义: ;今义:
5.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 ;今义:
6.流血漂橹 古义: ;今义:
7.因河为池 古义: ;今义:
8.赢粮而景从 古义: ;今义:
9.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今义:
10·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
11·分裂山河 古义: ;今义:
四·特殊句式:指明下列句子特点: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2·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5·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7··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8·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9 以为桂林、象郡 10· 聚之咸阳 11· 余威震于殊俗
12·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13·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14· 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15·委命下吏
五·阅读拓展阅读,完成各题     秦灭周祀,并四海,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土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贾谊《过秦论》中篇)    (l)写出句中黑体词的解释    ①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养:       。     ②强凌弱,众暴寡。暴:       。    ③周室卑微。卑微:       。   ④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元元       。    (2)以下词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天下之士斐然乡风 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  C.是以诸侯力政。 D.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3)写出以下各句中“是”指代的内容    ①若是何也?是:       。   ②是以诸侯力政。是:       。    ③是上有天子也。是:       。    (4)以下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①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A.专权和威望可以定下功业,国家安定的根本,在此一举。    B.专门的威势,既定的功业,是国家安定的关键,全在这时了。    C.保持威势,成就功业,安定危困局面的关键就在这里。    D.保持威风,成就大功,安定危困局面的重要意义就在这里。    ②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A.秦始皇心地贪婪、鄙陋,依仗自以为高明的才智,一意孤行。    B.秦二世心地贪婪、见解偏狭,推行自以为出人之上的智谋。    C.秦二世怀有贪婪、鄙陋的居心,自作聪明,一意孤行。    D.秦始皇心地贪婪、鄙陋,推行自己奋发的才智。    ③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    A.不行王道而施行自己欣赏的霸道,焚烧典籍,残酷施行刑罚制度。    B.废除王道的仁政,建立自己喜爱的制度,那就是焚书愚民和使刑法更加严酷。    C.不行王道而让自己的亲信掌权,大搞焚书和残酷刑罚。    D.废除仁政的王道,建立私人喜爱的霸道,烧掉自家书籍,奴役天下百姓。    ④先诈力而后仁义。    A.先有欺诈的力量,后实行仁义政策。    B.把欺诈和暴力放在前面,把仁义道德放在次要地位上。    C.注重欺诈和暴力,轻视施行仁义的政策。    D.使欺诈和暴力在国内先推行,然后再考虑仁义。    ⑤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    A.搞兼并战争的人都有高超的欺诈手段和暴力,求平安的人们都认为顺从权威的做法    可贵。    B.搞兼并战争的人崇尚欺诈和暴力,安定危困局面的人重视顺应民心和权宜之计。    C.兼并别国的作法有极高的欺诈能力,安于现状的君王以顺认为贵。    D.兼并别国的行为抬高了欺诈和暴力的地位,使安于现状的国家处在危机之中,只好顺    从强权。    ⑤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A.孤独的人如果有了危险,他的死亡甚至在站立时都会降临。    B.孤立无援的秦国已有了内乱,所以它的死亡命运指日可待。    C.孤立并且孤独的秦国占有天下,他的灭亡可以立刻等到。    D.孤立无援的秦国占有天下,它灭亡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5.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    B.天下百姓虚心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符合民心。    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下,终于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