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 祝福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 2 祝福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祝福》教案6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2、祝福      
重庆开县陈家中学  郎兴洪
教学目标:1.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尝试在作文中运用。
教学重点:1.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体会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方法:提问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小说常识:
1、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小说结构及顺序。
3、小说的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情节的作用: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
4、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段
语言、肖像、行为、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5、小说的环境
1、自然环境:交代人物活动时间、地点、景物,起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2、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二、小说阅读步骤
速读: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细读:层次结构、人物关系
精读:具体情节、细节描写(查阅资料、深入分析)
小结:必须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所谓知人论世。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读出“小说中的诗”。细节不容忽视。
小说备考要点及题型(见幻灯)
 
第 一 课 时
本节课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写作背景简介: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鲁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揭示与批判,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迷信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与摧残,揭示了它们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倾听课文示范录音,积累字词(注意正音)
1、字音积累
钝( dùn )响   寒暄( xuān )  朱拓( tà )  间( jiàn )或  悚sǒng 然  踌蹰( chóu )( chú )不更 gēng 事    谬 miù 种    淡 dàn 然    俨(yǎn)然    雪褥rù   瑟( sè )瑟有声  
尘芥( jiè )堆    形骸( hái )  脸颊( jiá )   沸反盈yíng 天    贺家墺( ào )  絮絮( xù )
呜咽( yè ) 驯( xùn )熟     桌帏( wéi ) 讪讪( shàn )咀嚼 jǔ jué  渣滓( zhā)(zǐ)   
瞥( piē ) 拗( niù )不过  蹙cù缩  门槛( kǎn ) 窈 yǎo陷   惴惴zhuì  歆享( xīn )( xiǎng )
牲醴( shēng )( lǐ )  蹒跚( pán )( shān )
四、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确本文的情节内容。(师生互动合作完成)
叙述顺 序
情节
内容
时间
 
倒 叙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    (3—33)
三个半月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两年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54—65)
约两年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
五年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五、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
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师生讨论,教师总结)
总结明确关键词:造成悬念;形成对比,增添悲剧气氛;突出主题
倒叙的作用:情节上,在小说开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寻根探源的兴趣;内容上,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死去,强烈的对比,更加渲染了小说的悲剧氛围。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初步理清祥林嫂的人生历程。
2尝试分析、归纳祥林嫂和鲁四老爷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本节课教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分析祥林嫂和鲁四老爷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环境描写
(一)、这部小说有哪几处环境描写?找出品味其中的语句,体味环境描写的作用。
1、开头的祝福景象: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2、祥林嫂死后当晚“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
3、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地下来了”:暗示着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了暗示情节的作用。
4、结尾的祝福景象: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拿祥林嫂的惨死和歆享了供品的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祝福作对比,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结构上也做到了首尾呼应。
5、此外, 序幕中祝福景象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二)、环境描写,亦在暗示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1、祥林嫂失去小丈夫:春天
  2、祥林嫂失去贺老六:春天、伤寒病
  3、祥林嫂失去儿子阿毛:春末、狼
 4、祥林嫂惨死:在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将至     时的祝福晚上
    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或者说不能有春天的女人,即她是一个没有希望,或者说不能有希望的女人……
总结:1、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  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文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和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1、先请一个学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然后再让其他学生评析、补充。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完成下面的“祥林嫂年谱”简表。
祥林嫂年普简表表
到鲁镇以前
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的一个春天没有了丈夫。
到鲁镇一年
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吃掉。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
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被主人允许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反应迟钝。
到鲁镇九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到鲁镇十三年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
2、肖像描写
先回顾:人物描写的方法有 外貌 动作   语言       神态      心理  等。再引导学生分析小说出现的人物。
(1)文中共几次写到了祥林嫂的肖像?
 
衣着打扮
脸色
眼睛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顺着眼
做工毫不懈怠,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手脚已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坏的多,死尸似的脸
死前相遇
头发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
3、分析作者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部分,通过眼睛这一“窗户”透视人物的心灵。
鲁迅说,刻画一个人,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找出文章描写祥林嫂外貌(特别是眼睛)的地方,画上横线,大声朗读一遍,并想一想有什么变化?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特点?然后师生对话、互动,一起完成下列表格:
找     眼     睛
论   特  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  门 槛后——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行    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小结: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作者对她眼睛的描写可见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生动具体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4、比较三次头发的变化:暗示悲惨的人生经历。
5、比较三次脸色(表情)的变化,描绘惨痛的人生命运。
6、比较三次衣着的变化,显示贫穷的经济状况。
比较它们的异同,思考其用意。
明确: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的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到鲁镇时,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境遇,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7、总结肖像描写的作用:
表现人物的质朴、善良、温顺与勤劳,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揭示了人物一步一步被逼向灭亡的过程。
总结:祥林嫂其形象特征如下:
①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②勤劳、善良、安分守己,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劳动生存下去;③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三、探索、简析鲁四老爷形象。
同学们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的呢?
1、间接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
敬奉“陈抟老祖”,是把他当作卫道的护法神;对联:崇信理学,是封建卫道士的化身;几部书: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这段书房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点明了鲁四老爷的政治身分和思想基础,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主凶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2、直接描写:重点分析他的动作和语言。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保守、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暴露得淋漓尽致。
①一处是: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②一处是:骂祥林嫂是“谬种”,为什么?
讨论归纳: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和破坏他所信奉的统治秩序的行为。女人再嫁,在封建理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这样“罪恶深重”的女人“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去,不是更显得与这个社会作对吗?所以骂她是“谬种”。(补充“贞节”,理学的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甚至提出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灭绝人性。)
小结:通过上面两个方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他通过不允许祥林嫂参加“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直接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四、小写作:请你运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一个性格突出的人物形象,字数150左右。
 
第 三 课 时
教学要点:探究祥林嫂的死因。分析四婶、柳妈和“老女人”“我”的形象。
探究祥林嫂的死因。
一、祥林嫂的婆婆是凶手吗
祥林嫂的婆婆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         
    “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她虽然生活在靠“打柴为生”的“小户人家”,但却死抱着“族权、夫权”,成为高踞儿媳之上的封建家长。祥林嫂的命运悲剧是这个圆滑的女人直接导演的。无论是祥林嫂的娶来、绑回、再嫁,都是她亲手安排的。她不仅取走了祥林嫂第一次做工的工钱,还把守寡的儿媳当作“商品”换钱去给小儿子娶老婆,并从中赚钱。其毒辣和贪婪令人发指 !这说明封建家长制对劳动妇女的压榨是多么深重 !
二、柳妈是凶手吗?
柳妈虽然地位同祥林嫂差不多,属于下层劳动群众,但她是个受神权思想和宗教迷信毒害很深的“善女人”。她对祥林嫂在抗婚撞案的反抗之举中留下的“疤”进行嘲讽,有意挑逗人家的疼处,并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使祥林嫂恐惧不安、彻底绝望。这无论是否有意的说教,还是做了封建宗教迷信和神权观念的传声简,都是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深渊的无形的一掌。这说明封建社会的“善女人”有不善的一面,深受封建思想和宗教迷信毒害的下层劳动人民有时会成为迫害自己同类的帮凶。
三、鲁镇上的人们是凶手吗
鲁镇上的人们起初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有所同情,“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 ;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需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而当他们听厌了祥林嫂的不幸故事,从她身上得不到新的“满足”时,便用“又尖又冷”的声调和语言奚落她。封建思想的腐蚀,使他们失去了同情心,变得麻木、冷漠。短工的一句“还不是穷死”的道出了人们对祥林嫂的轻蔑和冷漠。
四、提问:作者对众人们的思想感情怎样?(p14页“大家咀嚼鉴赏”)
明确:“大家咀嚼鉴赏”阿毛的故事,更加反衬出祥林嫂的悲哀,表现了作者对民众冷漠麻木的心灵的批判和愤激之情。
五、小说中的“我”是凶手吗
分析“我”这一形象:
“我”自诩是“新党”,鲁四老爷骂“新党”时很不自在。但是这样的“新党”被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拦住时,首先想拿几个铜板来打发她。当祥林嫂向“我”问三个问题时,“我”支支吾吾,不敢负责任。只是在祥林嫂死后心里觉得“不安”,还显出和鲁四老爷那样的“旧党”不同吧。不过这样的内疚也是暂时的。(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六、祥林嫂死了,那么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鲁四老爷、祥林嫂之婆,柳妈、“我”都是凶手,又都不是直接的凶手,那么直接的凶手是谁呢?
1、四老爷?             因为他剥削了祥林嫂……
2、祥林嫂之婆?        因为她拐卖了祥林嫂…..
3、柳妈?             因为她的“地狱之说”加重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
4、“我”?       因为“我”的无能,导致了祥林嫂的死亡……
2、祥林嫂的死因
1、客观原因:饥寒交迫
        (漫天风雪)寒  (碗,空的、破的)饥
2、主要原因:祥林嫂已无容身之所,立锥之地
     1、地主:鲁四老爷鄙视她,斥之为“谬种”;鲁四婶嫌弃她,不准其祭祀;
     2、资产阶级:“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助她;
   3、无产阶级:短工鄙弃她; 柳妈嘲笑她,吓唬她; 鲁镇人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
      祥林嫂生不能感受到丝毫温暖和同情,反而如置身于冰窖之中,所以只有走向死亡了……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和归纳,师生总结归纳明确:
①、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婶、柳妈是典型代表。他们嘲笑和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尤其是鲁四老爷,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他通过不许祥林嫂参加“祝福”而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他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重要人物。
②、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因此,婆婆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这反映的是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婆婆代表了族权,虽然封建礼教并不允许这样做,但祥林嫂的婆婆却还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本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却没有受到,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③、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再次回到鲁镇。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赶了出来,无路可走,生计无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来应有居住权,但是却被大伯给赶了出来。这里面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夺。
④、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认同。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当时的环境缺少让祥林嫂可以对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可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际关怀和精神安慰,可以减轻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这两种精神资源祥林嫂都没有得到,所以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闷异常。最后在捐门槛无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彻底崩溃。 
总之,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七、关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1、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维护自我尊严。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问:死前问我鬼神—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2、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向封建迷信低头。
抗争是自发的,缺乏明确的认识,而且方式方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许寿裳: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生命之花神圣而美丽,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它的绽放。时光荏苒,礼教的桎梏,严酷的宗法……那一段浸满了妇女血泪的黑暗历史,将永远定格在历史的某一段廊尾,若我们真正懂得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祥林嫂的悲剧将不再重演!
二、作者以“祝福”为题目的意义
明确:作者以“祝福”为题,而写的主要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1、实际上是拿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相对照,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祝福”又贯穿全篇,起到线索作用。
3、它在突出主题的同时又使文章结够谨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