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09-10学年人教版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天津市南开区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第4页至第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请将1~11小题所选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忏悔(chàn) 宿怨(sù) 参差(cēn) 咄咄逼人(duó)
B.脑髓(suǐ) 弥补(mí) 症候(zhènɡ) 繁文缛节(rù)
C.阿谀(ā) 专横(hènɡ) 规矩(jǔ) 鳏寡孤独(ɡuān)
D.卑鄙(bì) 破绽(zhàn) 教诲(huì) 归根结蒂(dì)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阑珊 斟酌 战粟 残羹冷炙
B.啼听 忤逆 囊括 披枷带锁
C.盘缠 布帛 乾坤 附屈衔冤
D.伺候 冠冕 包涵 莫名其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舞蹈《蝶恋花》靓丽的造型、惊艳的舞姿、梦幻的特效以及破茧而出的蝴蝶,给观众似梦似真的感觉,让人目不暇接。
B.巴金晚年写作了在中国当代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文章虽平铺直叙,但能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敢于履行历史责任的胸怀。
C.要解决这样重大的民生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从根本上寻找一个权宜之计,才能真正为百姓办实事。
D.这件事不能光让班长一个人忙,大家必须一起推波助澜,才能把事情做好。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课程标准强调,高中教学内容既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又要有利于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B.三国时期,由于北方的快速发展,为晋朝最后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C.印刷术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人类思想的交流,而且使书籍的量化生产成为现实。
D. 春节期间,我市多家公园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游园节目深受市民欢迎。
二、(12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雷雨》选文,完成5~6题。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到她的坟在哪儿么?
…………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 (惊愕)什么?
5.周朴园把年轻的侍萍说成是“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其目的是
A. 赞扬侍萍,表达自己对侍萍的眷恋之情。
B. 明为赞扬侍萍,其实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
C. 说侍萍很高贵,是为了衬托自己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D. 为自己开脱,并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
6.三十年后,周朴园对侍萍仍念念不忘并不断向别人打听其下落,对这种怀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是人之常情,因为他对鲁侍萍很有感情。
B. 是做给别人看的,目的是要借此强化他在家庭与社会上的地位和声誉。
C. 是真诚的,因为从前的侍萍美貌贤淑,而现实的家庭生活不如意,加上他做了亏心
事,一直受着良心的谴责。
D. 极为复杂,既有对从前美貌贤淑的侍萍的怀念,又有忏悔的表示,也是为了美化自己。
(二)阅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回答7~8题。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婴儿以爱和关怀,父亲则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树立自己的权威并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
B.母亲应在生活上处处给孩子以安全感,而父亲则应教育孩子自己面对生活并设法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C.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常常惶恐不安,害怕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亲则表现出对孩子成长的宽容和耐心。
D.好母亲期待孩子成长并鼓励孩子自立,好父亲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并最后使孩子脱离父亲的权威成为自己的主人。
8.下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的良知的特点是对孩子一如既往的无条件的爱。父亲的良知的特点是对犯错的孩子有条件的予以谅解,二者是相互对立无法统一的。
B.成熟的人不再同自己的父母形影相随,而是在内心更加依恋父母。
C.成熟的人以自己的爱的能力为基础发展母亲的良知,同时又以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力为基础发展父亲的良知,最终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D.一个人如果片面地发展父亲的良知,就会失去自我判断力,如果片面地发展母亲的良知,就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这两者都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三、(6分,每小题2分)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文,完成9~11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请完璧归赵 请:请允许我
B.秦贪,负其强 负:凭借
C.逆强秦之欢 逆:背叛
D.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 谢:道歉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B.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归璧于赵
D. 相如因持璧却立 不如因而厚遇之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强秦与弱赵“欺诈”和“反欺诈”的矛盾斗争中,突出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
B.蔺相如用“璧有瑕”之言,略施小计,将璧收回;碎璧之举,虚张声势,实为保璧;提出“斋戒五日”和“舍相如广成传”两个条件,用缓兵之计,为“归璧”赢得时间。
C.蔺相如引赵国群臣之言,旁敲侧击,指斥秦王无信;又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当面指责秦王无理。
D.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段文字的特点之一,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视”,表现出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遏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和“勇”。
第Ⅱ卷(非选择题,70分)
题 号
四
五
六
总分
小 题
12
13
14
15
16~19
20
得 分
四、(18分)
12.翻译《苏武传》中画线的句子。(5分)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3分)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2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想当年, ,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 ,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莫道不销魂,卷帘西风, 。(《醉花阴》)
(4)羽扇纶巾,谈笑间, 。(《念奴娇•赤壁怀古》)
(5) ,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14.阅读柳永的《望海潮》,回答问题。(6分)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1)词的上片赞美杭州,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请找出词中描写“形胜”的句子,并描绘其所写景象。(3分)
答: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2分)
明代有个文学家叫李梦阳,他在江浙一带督学时,发现有个考生与他同名同姓,便找来询问。考生知道自己与督学同名,犯了讳,可转念一想又不是故意如此,便不卑不亢地回答说:“名乃家父所取,不敢擅改。”李梦阳有意要考考年轻人的才学,便出上联命考生作对,上联是“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同,实不相如。”考生思考片刻,便朗声答道:“魏无忌,公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这里的上联和下联都巧用历史人名,切合当时情境。上联化用“相如”,隐含的意思是你我虽姓名相同,但资历、学识、声望你却远不如我;下联化用“无忌”,隐含的意思是
。上下联不仅对仗工整,浑然天成,而且绵里藏针,暗含机锋,令人拍案叫绝。
五、(12分)
阅读《江南无雪》,完成16~19题。
江南无雪
刘长春
①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②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③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④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在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所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然入睡。”(梭罗《冬日漫步》)
⑤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
⑥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⑦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
16.第三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3分)
答:
17.请用简要的词语概括第四段雪景的特征。(3分)
答:
18.请结合全文,分析第五段画线句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9.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2分)
答:
六、(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说: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
哲人说:在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农民说: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丰收。
…………
请就以上材料,围绕“种子” 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南开区2009-2010年学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 2. D
3. B (A“目不暇接,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此处应为“眼花缭乱”。C权宜之计:权宜,暂时适宜;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D 推波助澜:比喻促成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用于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4. A(B缺主语。 C不仅……而且得内容颠倒,不合逻辑。D句式杂糙,或将“组织了”改为“组织的”,或去掉“深受市民欢迎”。)
5. B 6. D 7. C 8. C
9. C (逆:违背)
10.A (以:用,B 乃:就/才;C.于:在/给;D因:于是/趁机)
11.B 两个条件: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12.(1)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
(2)挖野鼠,收草籽来吃。
13.(1)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3)人比黄花瘦。
(4)樯橹灰飞烟灭。
(5)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14.(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钱塘江堤上绿树如云,钱塘江广阔无边,江中浪涛如雪。
(2)对偶,夸张(2分) 赞美,艳羡(1分)
15.古人不忌讳同名,你也不应该计较我和你同名同姓一事。(意思对即可)
16.①听落雪的碎玉之声;②多次爬出被窝看雪;③梦中的雪景。
17.雪景的特征:洁净、辽阔和宁静。
18.内容上:表达了盼望之强和失望之深。形式上:①照应题目;②承上启下,(“内容”2分,“盼望”与“失望”各1分;“形式”2分,每条1分)
19.①以昔日大雪反衬今日无雪,表现对环境恶化的忧虑和希望环境早日改善的愿望。
②以我童年赏雪和儿子童年无雪可赏对照,希望孩子有快乐丰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生。
③以现实的无雪和想象中的夜饮赏雪映衬,表达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
(要求答出两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0.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