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
二. 教学重点
(一)作家作品
1.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现存张溥辑录的《王右军集》2卷。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 陶潜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陶渊明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外祖父是东晋名士,曾任征西大将军。不过到了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少年陶渊明生活贫穷,却胸有大志,为了干出一番事业,他刻苦研读儒家《六经》,从孔子的遗训中汲取了不少生活的智慧和固穷守节的人生信念。同时又饱读道家著作,形成了他渊博的学问和通脱的思想。青年陶渊明抱着“大济于苍生”的宏大理想,但却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政治腐败、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他的进步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但其为贫困生活所迫,曾几度出仕,最终远离官场,一直在田园中励志躬耕。他高洁不群、光明坦荡的人格,蔑视权贵、不屈从流俗的精神,固穷守节,淳朴率真的生活态度,给后代有进步理想的人树立了榜样。
陶渊明是我国山水田园诗人的鼻祖,是屈原以后李白和杜甫以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现存诗歌120多首,辞赋3篇,散文6篇。他的咏怀诗数量最多,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即事兴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古讽今。他的辞赋散文都以朴素简洁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思想感情,真切而传神,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宋代朱熹说:“陶潜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诗源辨体》)。
(二)背景资料
1.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驳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2.《归去来兮辞》一文写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41岁。是作者辞去彭泽县令,初归田园时所作。他辞官的原因主观上是本性自然,不喜为官;客观上是急于奔程氏妹之丧。文中表达了作者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回归田园的乐趣,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心为形役误入尘网的追悔以及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伤。
(三)关于文体特点
1.《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2.“辞”这种文体有何特点?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辞,文体名,是一种抒情赋体,一般要押韵,有的还可以歌唱。此文是作者辞去彭泽县令归园田后所作。“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吧、啊,语气助词。清人毛庆番说:“于官曰归去,于家曰归来,故曰归去来。”表明了作者渴望归隐田园,返归自然的兴奋之情。
(四)内容结构
1.《兰亭集序》: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及景物、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以一“乐”字为基调;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这部分则以一“悲”字为基调。
2.《归去来兮辞》:
(1)第一自然段中对全辞具有总括作用的诗句是哪一句?后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诗展开的?
答:对全辞具有总领作用的诗句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作者对“昨非”一笔带过,而着力突出“今是”,并紧紧抓住辞官和归田这两个环节作为全篇的中心内容,进而精心进行结构布局。全篇分为四段:首先以“归去来兮”为挚题,旨在强调“归来”后的种种情趣,表明自己躬耕的坚定意志;其次写归途和到家后的情景,用一连串的画面,表现出自己对自由生活的长期渴望得以实现的欢呼雀跃的情状;再其次写归家后的生活,突出表现自己归后有田中之乐,真正达到了心物契合,趣味盎然,托意深远的境界;最后以“已矣乎”为挚领,从人生哲理的角度,进一步肯定其归来的行动是必然的归宿。
(2)本篇的第二自然段写归途和到家的情状,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来描述这一过程的?
答:写归来,由水路到陆路,借“舟遥遥”“问前路”点出。到家时,先见“衡宇”,再入“门”,过庭院,步“三径”,然后“携幼入室”,由外到内,由远而近,脉络清晰。又从“室”字,生发出下文的“窗”、“园”。到了“园涉日以成趣”以下八句,写他初归后的日常生活,又反过来由室内写到窗外,由近到远,笔墨变换,毫不呆板。(分析局部思路,要先判断本局部的表达特点。比如这一段是记叙性文字,就要按其记叙过程和在这一过程描写中所暗示的作品阶情感进行分析,把握具有内容转换作用的词语,以点带面。)
(3)第一段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四句是怎样将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起来的?
答:此四句总写归途景象。天还未大亮就上路,先乘船,后上陆,轻舟摇荡,晓风吹衣,表现出一种如释重负的欢快。向征夫“问”路,“恨”晨光烹微,把恨不得立刻到家的急近心情写得活灵活现。将“舟”、“晓风”、“征夫”、“前路”、“晨光”等物象所组成的画面与对作者回家过程叙述结合在一起,一路风光一路情,抒发了作者归隐田园的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4)文中第二自然段中的“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八句是如何表达自己归隐田园的喜悦之情的?
答:这八句总写刚到家时的情景,逼真如画。作者用轻快、急促的节奏,叙写自己刚到家门,狂喜飞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以及自己携子穿堂入室,庆幸松菊犹存,直到举家欢宴,开怀畅饮。这连续转换的画面,表现出他对自己生活的长期渴望得以实现时的欢呼雀跃情状,也流露出他对子女、家僮的慈爱,对田园景物的关怀,以及享受家庭团聚的乐趣。作者的淳厚天性和赤子之心从文字中流溢而出。这是叙事、写景与抒情水乳交融的绝妙笔墨。
三. 教学难点
(一)《兰亭集序》的情感: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二)《归去来兮辞》:
1. 全篇怎样围绕“归”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答:“归”字为一篇之眼目,作者处处有点晴之笔。首句言“归”,次句又以反话语气问“胡不归”;第二段写初“归”之乐,也不离归意;第三段又以“归去来兮”开头;最末一段,“聊乘化以归尽”而收束。作者反复申述归田之意,反复抒发归耕之乐,意在表达自己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全篇一气贯通,中心突出,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作者用“无心”和“知”三字,把云和鸟感情化和人格化。以云的无心出山,象征自己的无意求富贵而出来做官;借鸟的倦飞还巢,象征自己的急于辞官归田,含蓄表达了他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两句既是兴象,又是喻象;既是写实景,也是写心境,可谓情景交融,托意深远。
3. 本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是一篇抒情小赋。它写出了陶渊明辞官归田的意志。全文素怀洒脱,逸气流行,真挚坦诚,可谓情真、事真、意真、境真。它所抒发的情感简单明快,强烈奔放,丰富深厚,有脱离官场的喜悦和归隐田园的乐趣。赋中不仅表现了作者质性自然、恬淡闲适的襟怀,而且还显示了作者高傲的个性与坚贞的节操。此外,还饱含着作者对于人生深沉的哲理思考。总之,这是一篇同上层社会分手告别的诗的宣言,可谓苦、辣、酸、甜、咸五味俱全,凝聚着作者丰富复杂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如果我们仅仅把它看做是抒发作者弃官归田的轻松与喜悦,那是无法全面深入地领会作品深沉丰富的意蕴的。
(认识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旨,要善于从作者富于暗示的语言中筛选出最重要的相关信息,并且要从表象深入到作者向我们展示阶情感世界中去,做到抓住关键语句,准确体会,合理概括。)
【模拟试题】
(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B. 吾与汝毕力平险
C.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D. 毕礼而归之
2.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曾不知老之将至
②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③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 对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不同 D. 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相同
4. 与“齐彭殇为妄作”中“齐”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范增数目项王 B.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人
C. 沛公欲王关中 D. 亲贤臣,远小人
5. 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义不同的两项是( )
A. 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E. 曷不委心任去留
F.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6. 下列句中省略内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或因寄所托,放流形骸之外
B.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C.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D.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以经丘
7.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8.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② 而绝秦赵之欢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9. 对下列两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悟已生之不谏
② 复驾言兮焉求
A. ①规劝 ②语助词
B. ①挽回 ②疑问代词
C. ①挽回 ②兼词于+之
D. ①规劝 ②疑问代词
10. 下列对加点词的用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①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②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③ 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1. 对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实迷途其未远 ③ 感吾生之行休
② 不知其何许人也 ④ 巨是凡人,行将为人所并
A. 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相同 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 ③与④不同
12. 下面五个句子分编为四组,从语意关系的角度看,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③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④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⑤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A. ①③⑤ B. ①③④ C. ①④⑤ D. ①②⑤
二. 阅读下文,完成13~19题
鲁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一日,令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代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①:“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②:“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嗓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 ,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竟不能无动。良久,击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③:“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④:“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⑤:“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选自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中暑,很热。
13.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田文镜督河南严 督:督察。
B. 鲁为微行 微行:隐藏身份,改装出行。
C. 无游目视者 游目:左右顾盼。
D. 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合:全。
14. 文中标序号的五个“曰”字编为四组,说话人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⑤ D. ④⑤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
A. 草冠骑驴入境
B. 鲁心敬之而无言
C. 径诣别室,且浴且思
D. 且贤称噪于士民
16.“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4分)
A. 看见一些貌似书生的人惊慌地在一起商量
B. 看见一些穿着读书人衣服的人聚集在一起谋划
C. 看见一些衣冠整齐的读书人小心翼翼地在一起谋划
D. 看见一些书生打扮的人聚集在一起商量
17.“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4分)
A. 依照平常的办法去办事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B. 按照一般的方法去做事的人,不是男子汉大丈夫
C. 按照平庸的方法去做事的人,不是男子汉大丈夫
D. 依照平凡人的办法去行事的,不是真正的读书人
18. 能表现鲁亮侪“奇男子”举动的句子是 (只填序号)(3分)
① 鲁效力麾下
② 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
③ 与之印,不受
④ 良久,击水誓曰
⑤ 鲁掷印铿然,厉声曰
⑥ 吾暍甚,具汤浴我
19.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鲁亮侪谨言慎行,遇事不轻易表态,因而被田文镜派往中牟取代李令。
B. 鲁亮侪声称天热,要求洗澡,是想借此独自思考一下。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
C. 鲁亮侪沿途察访士民对李令的反映,到中牟后又观察他的外貌和衣着,对李令十分敬佩。
D. 鲁亮侪下不顾利害,保护李令,中牟士民都感谢他,而李令认为鲁会受到牵连。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D 2. C 3. D 4. D 5. CF 6. C
7. D 8. D 9. B 10. C 11. C 12. A
二. 阅读下文,完成13~19题:
13. A 14. C 15. B 16. D 17. B 18. ②④⑤ 19. A
【励志故事】
你与目标之间有多远
威廉·科贝特辞掉了报社的工作,一头扎进文学创作中去。可他心中的“鸿篇巨制”却一直写不出来,他感到十分痛苦和绝望。
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朋友,便不由地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朋友听了后,对他说:“咱们走路去我家好吗?”“走路去你家?至少也得走上几个小时吧……”朋友见他退缩,便改口说:“那咱们就到前面走走吧。”
一路上,朋友带他到射击游艺场观看射击,到动物园观看猴子。他们走走停停,不知不觉,竟走到了朋友的家里。几个小时走下来,他们都没有一点疲惫的感觉。在朋友家里,威廉·科贝特听到了让他终身难忘的一席话:“今天走的路,你要记在心里,无论你与目标之间有多远,也要学会轻松地走路。只有这样,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你才不会感到烦闷,才不会被遥远的未来吓倒。”
就是这番话,改变了威廉·科贝特的创作态度。他不再把创作看作一件苦差事,而是在轻松的创作过程中,尽情地享受创作的快乐。不知不觉间,他写出了《莫德》《交际》等一系列名篇佳作,成为美国一位知名的专栏作家。
[寄语]我们的目光不可能一下子看到数十年之后的变化,我们的手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触摸到数十年后的那个目标,其间的过程,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快乐的心态去完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