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诗经·氓 | |
教材分析 |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 《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值得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 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 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 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1、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 背诵课文。 | |
课时安排 | 一课时 | |
说学生 | 经调查了解到,同学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了《木兰诗》,其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赋的表现手法,已有所了解。 学生还在初中学过贺敬之的《回延安》,其中“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等,兴的手法也已经知晓。 但对《诗经》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其表现手法的深刻了解还很少,也还很浅。 | |
说教法 |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人物形象鲜明,教学中要能分析诗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诗中六章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阅读教学必不可少;讨论、问题明朗化。所以: 1、 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对比教学亦能使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 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
教学程序设计及板书设计 | 教学目标:1.熟悉诗歌内容; 2.清楚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研读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教学程序及内容 第一环节 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诗经》的资料,老师把关,注意以下几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因此,又有“诗三百”之称,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其中,包括15“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有诗40篇。 1、《诗经》的成书 ①采诗说。此书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 ②献诗说。雅诗和颂诗的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时所献的诗。 ③修订说。《诗经》三百篇是经孔子删定而成的。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2、《诗经》四家注 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现用多毛注。 3、关于《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 赋、比、兴最早见于《周礼》,它们与风、雅、颂合成“六义”,其基本含义,朱熹早就这样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用之词也”。即: 赋,陈述铺叙。不借助更多形象化的修饰手段,直截了当,铺叙陈述,把要表达的内容有层次叙述出来,给人以明确完整的印象。 比,譬喻,打比方,形象具体的比况,使所写之物更加鲜明,可感。 兴,借助其他事物引发所咏之物。 4、总评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使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设计此环节的原因及目的:学生对《诗经》知之甚少,介绍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能很好的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另外,对学习本课也不无裨益。 第二环节 指导同学们阅读。 1、 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 指名学生朗读 3、 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4、 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2- |
教学程序设计及板书设计 | 1、 ★设计此环节的原因和目的:《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提出的要求是:“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其中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此篇诗歌,阅读是一主要手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把握诗中女中人公的感情基调。 第三环节: 指导学生研讨诗歌内容,可用分组讨论的方法。 1、 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热情、幸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检查各小组专题研究的情况。 教学重点:引用古诗文的作用。 教学难点:限制性词语对表达效果的作用。 教学程序及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汇集整理研究所得的观点和结论,选出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研究成果。全班同学分门别类做卡片,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观点结论。 第一环节: 研究“本文说明顺序安排”的小组发言。 研究说明顺序的小组梳理出了从篇到段的大小顺序,即设疑-解疑-建议;实-虚,主-次;表-里,此-彼;先-后,过去-现在-未来;一般-特殊,整体-部分,上-下等。分类归纳为逻辑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观察顺序。所得结论如:最便于把事物说准确、说清楚的顺序是最好的安排;要清楚地说明一种事物往往要几种顺序交织配合;顺序要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顺序应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顺序应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说明一种事物的顺序不是唯一的; 科学小品的顺序可以借助于散文构思。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浅显而清晰的。深入研究更能使同学们从理论和实际上掌握说明的方法和技巧。 第二环节: 研究“引用说明方法的运用”的小组发言。 研究引用说明方法的学生对全文20处引用按不同标准做了如下分类:按引用的内容分为诗句、文句、故事传闻、资料、民俗谚语等;按所引内容性质分为科学性的、文学性的、介于二者之间的等;按引文的位置分为做标题、在段落的要 -3- |
教学程序设计及板书设计 | 点句之后、引文同作者阐述结合、引用同举例、列数字相配合等;按引用方式分为全引、摘引、意引等;按作用分为比喻描写性的、对比说明性的、举例考证性的等;按来源分为来自史籍的、来自科研成果的、来自现实的、来自调查材料的等;引用注意事项有:引文应恰当说明对象,不牵强,不炫耀,引用应精要,不堆砌,不累赘,一般应注明出处,不含糊;不虚妄。 举例如下: 1.至于整株数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 通过引用,形象地说明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远看便犹如火焰如云。 2.明代徐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引用诗句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荔枝膜色白质薄的特点。 3.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 说明荔枝性喜温暖,很难北移。偶有成功,值得大书特书。 4.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说明古代的荔枝生产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所以只要日啖荔枝三百颗,长作岭南人又何妨? 5.文章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何巧妙之处?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是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征引的风格统一起来。 ★引用古诗文,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很好的体现了科学小品的特点。 第三环节: 研究“修饰限制词语的运用”的小组发言。 研究本文修饰限制词语运用的学生,查出文中30个有代表性的词语,分别划 分为限时间、限方位、限处所、限角度、限程度、描形、绘色、推测、展望、表感情倾向等。 举例如下: 1.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 “也”字起强调作用,表示像白居易这样的大诗人都有不足之处。 2.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 加上“现在知道的”比较客观,因为13种仅是目前发现的,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现,那就不止13种了。 3.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用推测的语气,实际上是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但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 -4- |
教学程序设计及板书设计 | 4.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 圈定的范围比较小,不是任何一个生产荔枝的地区都能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5.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加上“大多数”语言简洁、准确,因为荔枝不权势、不全是深红或紫色,还有淡红色、淡黄色等。 ★ 本文的语言简洁、准确,以上的例子很好的体现了说明文的特征。 第四环节: 研究“科学小品的特色”的小组发言。 研究科学小品的小组,从小品的读者对象、写作目的、写作要求等方面做了分析概括。从不同角度就科学与文学的关系得出了如下结论:小品是艺术地宣传科学;科学是生命,艺术是手段;科学是主线,文学是点缀;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科学为主,文学为宾;二者不是油水分离,而是水乳交融;小品是用散文笔法写说明文;科学小品也讲“形散神聚”等。 ★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了文章的文体特征,使同学们形成更加准确、全面的对科学小品的认识。 ★这样深钻细研一课,用时可能较长,但“点”上突破,能以一当十,教师节省了时间。学生自己培养了搜集、分析、综合的能力,教师解放了自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学生的智慧,学生获得了劳动时的快乐,教师获得了精神愉悦和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