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 氓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诗经二首《卫风·氓》《采薇》导学案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邢台一中高一语文导游式教学

《采薇》导学案

高一语文组    李艳霞

导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导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导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2)    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邢台一中高一语文导游式教学

《卫风。氓》导学案

高一语文组    李艳霞

导学任务:

一、字词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二、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古代婚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 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 —— 清醒、刚烈 

四.提问教读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五.深化探讨 

1 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诗经两首导学案答案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    乡愁即家园之思 B)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    漂泊、远游、战争。 
(2)    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卫风  氓

四.提问教读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 传统 、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深化探讨 
1 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