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沧州市一中颐和分校 毕云亮
说教材:本课是新课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是讲读课文。也是本册的重点文言篇目,在整套高中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讲读文言文,所以处理起来有一定困难。若按常路,在一节课之内既处理字词,疏通文意,又分析人物形象,鉴赏文章,势必过于紧张,且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只照顾一点,一堂课只讲字词知识,一定会很枯燥,或只单纯的去追求课型漂亮,抛开基础知识,分析人物与手法,显然又好高鹜远,不符合教学规律。因此我想把新课标的三维要求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进而渗透在每节课中,这样收效会更好,简单地说也就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说学生:正定中学的学生整体水平还是很高的,但高一新生的知识水平、认知体系还有很多欠缺。与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高一学生掌握起来困难重重,对于学习方法也缺乏一定的感知,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就需要贯彻知识领路、学法指导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另外,学生们的人文知识非常贫乏,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他们了解得太少,思考问题比较单纯,因此本节课我们还应抓住教材中的人文亮点培养学生昂扬向上的情感和辨证历史的评价观念。
说目标:鉴于以上两点的分析,特制定我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制定目标的根据就是新课标的三维性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个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
说方法:
“四读”法(朗读、点读、美读、析读)、合作探究法。所谓探究不只是简单的教师问学生答,而应真正落实到:学生自主质疑,互相答疑,教师导正。
说过程:
本文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重点分析前四段,学习人物对话的艺术。第二课时后半部分文章。第三课时主要进行同步训练和阅读延伸。
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是双向的,因此就要注意师生的合作与探究。教师的教要服从于学生的学。这正如市场经济一样,即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要努力为其提供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知识与能力的设置上要有阶梯性,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及面乃至形成立体化的网络。因此我先安排基础知识学习再到人物赏析,由情景对话到写作训练,由对人物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评价。
第一步由正定的历史导入课题,然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接着讲完四种阅读方法之后,完成基础知识的讲授并以课件形式归纳知识点,从而落实教学目标。然后由学生点评人物形象,完成第二目标。最后进行语言训练,活跃学生思维,体验教学乐趣。其中均贯穿学生活动,体现教学的参与性。
说反思:
第一、虽然教学时间较短,但在比较流畅的进程中逐项落实了教学目标,既有基础目标,又有延伸与拓展,,既有方法指导,又有师生互动。较好的实现了当初的设想,学生很有收获。自己比较满意。
第二、还有一些环节比较匆忙,不够严谨。比如人物形象分析时学生答的较少,不全面,我未能及时予以补充完善。
感谢上级部门组织了这么好的活动,让我们一线教师获得展示自己的良好机会并拓展视野,取得进步。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