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荆轲刺秦王》学案
【每日箴言】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
【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策》相关知识及荆轲刺秦王的相关背景。
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行文线索。
3.掌握1、2自然段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等文言语法现象。
【知识链接】
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 ,是西汉末年 (填人名)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是一部 (填体裁)史书。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载了各国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二、背景材料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预习检测】
一、注字音。
督亢( ) 拊( )心 变徵( ) 淬( ) 忤( )视 瞋( )目
遗( )赠 创( )伤 拜谒( ) 戮( )没( ) 偏袒( ) 自刎( )
血濡( )缕( ) 陛( )下 惊愕( ) 剑鞘( ) 箕( )踞( )
目眩( ) 樊( )将军 揕( )其胸 图穷而匕首见( ) 秦将王翦( )
更( )虑之 骨髓( ) 被八创( )
二、识通假。
1. 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
2.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反,通
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
4. 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
5. 卒起不意 卒,通
三、积累名句。
1. 风萧萧兮易水寒, !
2.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
3. 卒起不意, 。
【学习内容】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 进兵北略( )地 2. 卿( )
3. 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 )之( )
4. 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 )也
5.秦王购( )之金千斤,邑( )万家
6.诚( )能得樊将军首
7.愿足下更( )虑之
二、找出下面句子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进兵北略地
2. 秦兵旦暮渡易水
三、翻译句子,要求字字对译。
1.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学法指导】
“足下”的由来
【牛刀小试】
一、第1自然段中连用了 、 、 、 、 、 等6个动词,目的何在?
二、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荆轲刺秦王》学案3
【每日箴言】欲思其成,必虑其败。——诸葛亮
【学习目标】
1. 掌握3~9自然段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等文言语法现象.
2. 背诵第9自然段(易水诀别一段)。
【知识链接】
一、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强调的是主观上认为,是心理活动,客观上未必如此。意动用法只有名词的意动和形容词的意动,没有动词的意动,因为动词本身就有表示“认为”“把……看成……”意思的词。例如:
1. 文帝奇释之,拜为中大夫。(《史记·张释之列传》)
2. 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古时音乐分 、 、 、 、 、变宫、变徵等七音。
【学习内容】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秦之遇( )将军
2.将奈何( )
3.樊将军仰天太息( )流涕( )
4.顾( )计不知所出耳
5.臣左手把( )其袖,而右手揕( )其胸
6.此臣日夜切齿拊心( )也
7.血濡( )缕
8.人不敢与忤视( )
9.于是荆轲遂就( )车而去( )
10.今太子迟之,请( )辞决矣
二、找出下面句子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函封之
2.太子迟之
三、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四、注意古今异义词。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 今义: )
五、注意下列特殊句式
1.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六、翻译句子,要求字字对译。
1.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2.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学法指导】
定语后置的常见类型:
一、定语在中心词后,用“者”煞尾,即“中心词﹢定语﹢者”。例如: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刺客列传》)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纪•廉颇蔺相如列传》)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间加“之”,再用“者”煞尾,即“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进粟一石。(韩愈《马说》)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三、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间加“之”,即“中心词﹢之﹢定语”。例如: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
四、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数(量)词。例如:
1.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2.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史记·陈涉世家》)
3.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他山之石】
于易水送人一绝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①,壮士②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③,今日水犹寒。
注释:①燕丹:指燕太子丹。
②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冠:帽子。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头发上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③没:死,即“殁”字。
赏析: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被武则天抓进监牢。可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忿忿不平,又不满意武则天的统治;一方面想为推翻唐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骆宾王写出了“易水送别“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却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表现出今日送别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这两句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 “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荆轲刺秦王》多义词辨析
实词:
【兵】
1、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荆轲刺秦王》
2、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荆轲刺秦王》
3、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荆轲刺秦王》
4、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役)
5、犹厌言兵(名词,战争)──《扬州慢》
【穷】
1、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秦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荆轲刺秦王》
【陈】
1、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荆轲刺秦王》
2、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荆轲刺秦王》
【私】
1、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荆轲刺秦王》
2、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荆轲刺秦王》
【还】
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荆轲刺秦王》
2、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荆轲刺秦王》
3、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扁鹊见蔡桓公》
4、计日以还(动词,归还)──《黄生借书说》
5、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念奴娇。赤壁怀古》
6、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án)──《周亚夫军细柳营》
【振】
1、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荆轲刺秦王》
2、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过秦论》
3、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4、迁我如振振落叶(动词,振动)
5、振奋作声(动词,振作)
6、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过秦论》
【奉】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荆轲刺秦王》
2、轲既取图奉之(献上)──《荆轲刺秦王》
【顾】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荆轲刺秦王》
2、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荆轲刺秦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出师表》
4、顾恋慈母(动词,思念)
5、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
【亲】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荆轲刺秦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廉颇蔺相如列传》
3、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4、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
【深】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荆轲刺秦王》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游褒禅山记》
3、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
4、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赠汪伦》
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
【教】
1、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2、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琵琶行》
3、乃修教三年,执十戚舞(名词,教化,jiào)
4、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jiāo)──《孔雀东南飞》
【解】
1、可里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荆轲刺秦王》
2、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庖丁解牛》
3、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4、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师说》
6、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jiè)
【资】
1、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荆轲刺秦王》
2、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
3、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
4、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图】
1、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划)
2、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荆轲刺秦王》
3、不图子自归(动词,想,反复考虑)
【室】
1、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荆轲刺秦王》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词,居所)──《陋室铭》
3、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家)──《捕蛇者说》
【被】
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荆轲刺秦王》
2、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五人墓碑记》
3、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戴)──《离骚》
【请】
1、乃请荆卿曰(动词,请求)──《荆轲刺秦王》
2、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荆轲刺秦王》
3、乃置酒请之(动词,邀请)
4、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动词,谒见,拜见)
【次】
1、以次进(名词,次序)──《荆轲刺秦王》
2、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陈涉世家》
3、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名词,在排列上次一等)
【信】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荆轲刺秦王》
2、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论语》
3、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论语》
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容词,(言语)真实)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确实,真实)──《捕蛇者说》
5、信可乐也(副词,实在,的确)
6、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名词,信使)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信托之人)
7、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琵琶行》
8、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张)
9、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曹刿论战》
10、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屈原列传》
【遇】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动词,对待)──《荆轲刺秦王》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动词,相遇,相会)──《廉颇蔺相如列传》
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动词,遇到)──《论语》
4、斯固百世之遇也(名词,机遇)
5、不如因善遇之(对待,)──《鸿门宴》
【辞】
1、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荆轲刺秦王》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动词)──《鸿门宴》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动词,推辞)──《烛之武退秦师》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动词,推辞)──《鸿门宴》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计较,讲究)──《鸿门宴》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动词,擅长)──《屈原列传》
5、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文辞,指文学)──《屈原列传》
【遗】
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动词,赠送)──《荆轲刺秦王》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放弃,动词)──《师说》
3、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动词,遗留)──《石钟山记》
4、使人遗赵王书(动词,送给)──《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
1、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荆轲刺秦王》
2、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荆轲刺秦王》
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牵,拉)──《廉颇蔺相如列传》
4、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赤壁之战》
6、李凭箜篌引(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李凭箜篌引》
【卒】
1、缮甲兵,具卒乘(名词,士卒,士兵)
2、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赤壁之战》
3、卒成帝业(动词,终于)──《出师表》
4、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
【就】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荆轲刺秦王》
2、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荆轲刺秦王》
虚词:
【岂】
1、将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荆轲刺秦王》
2、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访问语气,难道)──《荆轲刺秦王》
3、岂可得哉(疑问代词,怎么)──《荆轲刺秦王》
【以】
1、何以言之(介词,凭借)──《荆轲刺秦王》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刀试人(介词,用)──《荆轲刺秦王》
3、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荆轲刺秦王》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荆轲刺秦王》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荆轲刺秦王》
5、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荆轲刺秦王》
6、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荆轲刺秦王》
7、以次进(介词,按照)──《荆轲刺秦王》
8、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荆轲刺秦王》
【乃】
1、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示儿》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游褒禅山记》
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荆轲刺秦王》
3、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荆轲刺秦王》
4、乃今得闻教(副词,却,竟然)──《荆轲刺秦王》
5、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荆轲刺秦王》
【之】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荆轲刺秦王》
2、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荆轲刺秦王》
3、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荆轲刺秦王》
4、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荆轲刺秦王》
5、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荆轲刺秦王》
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荆轲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