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 荆轲刺秦王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 5 荆轲刺秦王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荆轲刺秦王》教案8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荆轲刺秦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感受荆轲身上所具有的侠义精神
2抓住特点描写场面
3背诵
4揣摩词义,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
二教学重点
场面描写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示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学过程
1赏析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此地”指的是_________
 “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的好
2引出今天学习内容,你能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
3是易水诀别。学习重点:了解人物场面描写背诵
那它出现在文中的哪里呢? 
第8段。请同学们把第九段大声的朗读一遍。  
同学们读完以后,你的脑海中闪现过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感觉?  
那请问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下,荆轲在干什么呢? 
他在唱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他的歌声是怎样的呢?欢快的,低沉的,还是其他什么?在文章中找找。 
在这样悲壮的氛围下,我们的主人公出发了,去行刺秦王。那么你认为在易水诀别这个场景中的荆轲又是怎样的人呢? 
4再读第九段利用页下注解疏通文意指出来你在这一段中需要掌握哪些文言知识。
教师提示,学生朗读、探究
步骤
5根据提示自读课文,讨论分析:
(1)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送别场面给你的感受,你会用哪一个,为什么? 
慷慨悲壮(或其他)如何表现的?(场面怎样表现出“悲”、“壮”的,又是为什么要表现得“悲”、“壮”?)——古人写送别的场面很多,而本文却以这种方式送别,显然与前面所说的送别有明显的不同,本文中的送别却显得哀而不伤,显得慷慨悲壮,是为什么呢
——分析场面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注意句式):皆白衣冠(丧服)皆垂泪涕泣(伤心),皆瞋目(愤怒),发尽上指冠(同仇敌忾——愤怒恨)。体会三个“皆”字。(注意解释“白”“上”)——为何而哭又为何而怒?由众人的表现来体会荆轲的处境。
为何而悲?暗示了此去凶多吉少,荆轲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为何而壮?
——场面的悲壮就是荆轲的悲壮,周围的人物、场景的描写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的! 
(2)由此体现了荆轲什么性格:
(3)场面描写文中场面描写非常成功,试分析其成功之处。什么叫场面描写 

6、小结:这段文字寥寥数十字(94)即烘托出了气氛。虽惜墨如金,但让人豪气陡生,如临其境。而“易水”因为有了荆轲而成为了一个文化的符号千古流传:荆轲之行你预测一下。
7读几首后人咏“易水诀别”的诗,并做出最简洁的评价。
如: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贾岛(唐)《易水怀古》“荆轲重虚死,节烈书前史。 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至今易水桥,凉风兮萧萧。 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冯惟敏(元)《易水》水声山色自前朝,西望强秦万里遥。 一自荆卿从此去,秋风千载尚萧萧。
章颀(明)《易水秋风》燕丹感壮士,临风动商歌。 至今易水上,朔风扬怒波。
陈珂(明)《易水秋风》一剑非大勇,宗社成丘墟。 秋风拍易水,千古长欷欹。
何景明(明)《易水行》寒风夕吹易水波,渐离击筑荆卿歌。 白衣洒泪当祖路,日落登车去不顾。
秦王殿上开地图,舞阳色沮那敢呼。 手持匕首掷铜柱,事已不成空骂倨。吁嗟乎! 燕丹寡谋当灭身。 光也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
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挽联)“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 
你对荆轲有什么看法?
8、同学集体朗读这一场面。
9朗读指导(美读)学生读并背诵这一段
10美文赏读
风萧萧兮易水寒
肖复兴
四小结
五作业准备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