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荆轲刺秦王》导语设计
授课教师:于春霞
导课人:高一(4)班 范翔宇 贾淇
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课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学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总的来说,接受学习的导课艺术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1. 温故知新式导课
这种过渡式导课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课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温故”不过是一种手段,导入新课才是真正的目的。在具体导课时切不可颠倒主次、喧宾夺主,否则就成了纯粹的复习课。
2.设置疑问式导课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这句话对教学的启示是: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疑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有人说,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难。实践证明,疑问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在导课时精心设疑问难。
3.创设情境式导课
教师在导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深入体验教材内涵。这样,学生在导课中积蓄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4.演练式导课
这种导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与新课内容有关的表演、实验或展示有关的挂图、实物等,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知识直观、形象地进入学生头脑的一种导课方式。
下面我就运用创设情景式的导课方式设计了《荆轲刺秦王》的导课:
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