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再别康桥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 再别康桥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5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再别康桥》
二.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意象,体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三.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在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它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这正道出了徐志摩为人为文的风格,语言的华彩,夸饰的造句直接构成了他诗文的外在美,再与之澎湃的内在激情相匹配,俨然是一个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适说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诗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绝唱的经典之作。
《再别康桥》出于他自编的最后诗集《猛虎集》。这首诗当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中国海上。\\“康桥\\”即\\“Cambuidge\\”(今译\\“剑桥\\”),诗人关于它的作品较多,1922年,从剑桥进修归国后,有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二次旅游该国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可看出诗人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二)整体构思与思路
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而这美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激动不安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轻柔的随波而摇,像在同诗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谁不想做一条这样的水草呢?一泓闪亮现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滨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诗人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眷溢于诗表。 
 
(三)从意象入手鉴赏诗歌。
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3、与其他送别诗相比较,本诗情感上有何不同?
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如柳宗元有《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都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的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四)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节奏感  旋律美弹跳性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阕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五)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六)作业:
1、朗诵、背诵该诗;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七)补充资料
练词以造  缘像而披诗
                                  ——释《再别康桥》之\\“招摇\\”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诗。其中,我又独独喜欢第三节,原因在于一个\\“招摇\\”。勿庸置疑,这个词是诗人精心锤炼的结果,它用得如此生动营造了美妙的诗境,与整首诗的情调合谐统一,对抒发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说\\“招摇\\”,现今常含贬义则必常与\\“过市\\”相连。其实,它还有\\“逍遥\\”一义,而要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种安闲,是一种自在,\\“自在逍遥\\”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岂不是生动形象?
再看\\“招摇\\”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谓\\“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提问:据此,我们能不能理解作者后面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这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体验?
明确:《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象,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初到康桥,它平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在其《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给诗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诗人产生如此情绪的康桥,那桥下柔波中的水草怎会不\\“招摇\\”?诗人怎会不\\“甘心做一条水草\\”(逍遥的)?诗人又怎忍心打破这安闲自在,打破这康桥留给自己最深刻的东西?所以开始的\\“轻轻\\”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当的抒情之语,才觉得这样的语言在整首诗里是这样的和谐。
好一个\\“招摇\\”,且是\\“油油的\\”\\“招摇\\”,使《再到康桥》境显情出。
 
【模拟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宵宿           潇然       笙箫            逍遥游       萧条冷落
B、料峭           悄然       俏皮            翘尾巴       悬崖峭壁     
C、擎天           钟磬       倾跌            轻轻的       清脆可听
D、渴痒           荡漾       窈然            怏怏地       安然无恙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滂沱          凄切        黔首        长蒿          鲜血淋漓
B、罅隙          澎湃        简陋        褒贬          大谬不然
C、饱啖          日暮        埋怨        后裔          酩酊大醉
D、慕贤          神龛        峻削        倦怠          千丝万缕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    杏花春雨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②雨是女性,    最富于感性。
③鱼梁渡头,    夜渡无人,渡般停在东岸的桐君下。
④那时觉得        名不虚传的,却是甘露寺外的江山。
A、倒是   的确   由于   确乎            B、只是   应该   因为   果然
C、倒是   应该   由于   果然            D、只是   的确   因为   确料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桐君山风景,进退维谷,美不胜收。
B、济南街头经常看到沿街乞讨筚路蓝缕的乞丐,令人觉得十分别扭。
C、在那些不关心老百姓生活的干部眼里,平民意识犹如一块一文不名的破布。
D、青蛙的眼睛对静止不动的物体视而不见,对运动的物体简直是明察秋毫。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04年高考,他的成绩超过了重点线,能否考上重点大学他还是胜券在握的,不必忐忑不安。
B、我们今年使用的新教材编写人员是由我省教育部门的领导、专家等组成的。
C、紧张的面试开始了,按照抽签顺序,1号李刚率先被工作人员领进了考场。
D、苏轼的《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文笔清新,耐人咀嚼。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似的长巷短巷、风里雨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B、“《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较长。你读完了吗,李涛?”王老师问。
C、向东向南的前走了五、六十步,居然走到了道观的大门之外。
D、从钓台下来,回到严先生祠堂,记得这是洪杨以后严州知府戴重建的祠堂,西字里饱啖了一顿酒肉。
 
7、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刺的地方开辟出来的。(设问)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受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卑……(排比)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打比方)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8、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原来您家令堂和家慈是老乡,她们都是山东人。
B、这是我令妹说的,应该没有错。
C、在新学期,我们校刊开辟了几个新栏目,欢迎大家惠赐稿件。
D、家父光临你家,使得蓬筚生辉光彩照人。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9-12题。
与朱元思书
吴均(南朝梁)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意东西           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
B、互相轩邈           轩:高。
C、好鸟相鸣           好:优点多的,跟坏相对。
D、鸢飞戾天者         戾:至,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得,可以无悔矣    D、自以为是之矣
 
1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作者思想感受的一组是(    )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③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⑤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3、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邮票在诗中代指信件。诗的第一节是说作者小时离家,只凭书信慰乡愁。
B、船票在诗中代指船只。诗的第二节是说作者成人后和新娘各在水一方,只凭船只代鹊桥。
C、坟墓在诗中指代封闭的旧社会,母亲在诗中指代自己的祖国。诗的第三节是说作者飘零在外,遥望大陆不得其门而入。
D、海峡用“浅浅”来修饰。诗的第四节是作者登高一呼;海峡绝对阻挡不了两岸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意愿。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作顺序抒发了作者有家难归有国难回的情怀,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意愿。
B、实际上这首诗写作者思念亲人是垫,写思念祖国是真。作者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C、这首诗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D、这首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但却以“乡愁”贯穿其间:这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又分为两个层次,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
 
15、余光中先生是台湾当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习了余先生的《听听那冷雨》、读了余先生的《乡愁》之后,你认为下面对余先生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光中先生写冷雨、写乡愁充满了灰暗的色彩,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是封建士大夫式的无病呻吟自作多情,属于心情淡不思进取的那一类知识分子。
B、余光中先生通过写冷雨、写乡愁,把抽象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寄寓到那潇潇的冷雨、绵绵的乡愁之中,集中表现了广大海外游子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怀,是一个爱国的文化人。
C、余光中先生通过写冷冷的雨、浓浓的乡愁,表现了广大台湾同胞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鞭挞了陈水扁一伙的台独路线,这表明余光中先生是一位反台独斗士。
D、余光中先生写冷雨,写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皆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情,是一位空有爱国之志而无以报国的文化人。


【试题答案】
1、A   2、A(蒿-篙)
3、B   4、D   5、D      
6、B(A。将顿号改逗号;C去掉顿号;D两个“祠堂”后边的逗号都去掉,都为破折号)
7、C(夸张)
8、C
9、C   10、B   11、B   12、B   13、C   14、C   15、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