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再别康桥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 再别康桥

  • 格式:  PPT
  • 大小:  4.34M    65张
  • 时间:  2015-10

徐志摩和《再别康桥》ppt课件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徐志摩和《再别康桥》ppt课件徐志摩和《再别康桥》ppt课件徐志摩和《再别康桥》ppt课件徐志摩和《再别康桥》ppt课件
徐志摩和《再别康桥》

一、作者 简介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宁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留学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
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1924年4月泰戈尔访华留影。右一是徐志摩,右二是林徽音,右三是泰戈尔,左一是梁思成。
1924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
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主要诗集
《志摩的 诗》
《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
原配:张幼仪
精神伴侣:林徽因
妻子:陆小曼
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
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
徐志摩和他的三位女人
徐志摩之墓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形成了他的“康桥理想”。
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他曾写过的关于康桥的文字有:
(1)《康桥再会吧》 1922年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此去身虽万里, 梦魂也常绕汝左右 ……你岂非是生命的泉源?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康桥情结
(2)《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6年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上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
(3)《吸烟与文化》 1927年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吟成了这首《再别康桥》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剑桥大学
1920年,徐志摩在英国 剑桥大学习,1922年回国.
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重游康桥,并写下文章<<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在归国途中写下<<再别康桥>>这首诗.
剑桥大学校园
剑桥闲适的生活
剑桥秀丽的景致
《再别康桥》分析
创作背景
此诗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途中。时间1928年11月6日,地点在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候着他,
一幕幕过去的生活景图,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忙着去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能把这次情感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
三个轻轻的
康桥的美丽,集中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的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珍爱,即使离别时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珍藏内心,展现出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并为全诗确定了静美的情感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柳”明明是碧绿的,诗人为何说是“金柳”?
它沐浴在夕阳的金辉中。
把“金柳”喻为“新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金柳既为新娘,则暗示诗人是新郎,这一比喻表现诗人对康桥的恋恋不舍。
“金柳”除了表现康桥的美丽,还有什么言外之意?
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所以,写金柳就是写离别。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招摇”一词,现今常含贬义,常与“过市”相连。那么,怎样理解诗中的“招摇”?
招摇还有逍遥一义,而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跃然纸上了。它表现的是一种安闲、自在,用写人之词,来写水草,生动形象。
怎样理解“油油”一词?
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波轻摆,自在安闲。这美景全靠 招摇一词。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榆阴下的一潭”理应是清清的泉流,可诗人为何说它“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呢?
晚霞倒映潭中,无论色彩还是模样,既像被浮藻揉碎的彩虹,也像彩虹一样绚丽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沉默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第5节末尾,诗人写自己“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而在第6节开头,诗人却又说“但我不能放歌”,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诗人幻想自己在康桥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快乐,而但我不能放歌是从幻想返回现实,表达此时不忍与康桥离别的心情,因此,第6节连用两个沉默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淡淡愁绪。
云彩本来就不可能带走,诗人为何还要以“不带走一片云彩”结尾?
(1)呼应第1节的作别西天的云彩。
(2)创设飘逸洒脱的意境。
(3)启发读者揣摩其言外之意:既然不带走的是云彩,那么,带走的是什么呢?只能是对康桥深深的眷念吧?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忆梦
全诗的抒情脉络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思梦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恋梦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碎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寻梦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沉默
哀梦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别梦
忆梦、思梦、恋梦、碎梦、寻梦、哀梦、别梦
云彩、金柳、青荇、清潭、小船、康桥、云彩

徘徊悱恻,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思念佳人的复杂心情;从侧面反映“五四”从高潮到退潮,中国革命从蓬勃到挫折中追求个性解放的知识分子心灵历程。
《再别康桥》这首诗写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挚爱之情、惜别之情以及理想破灭的悲伤之情,情感无疑是浓烈的。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告别(轻柔)
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眷恋(热烈)
恋人笔调 浓烈而温柔
对自由生活的企望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失落(感伤)
理想的破灭与沉淀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感情高潮之所在
寻梦(欢快)
忘情的慰藉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情绪低落
告别(沉静)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

不愿破坏康桥的美
不愿惊动康桥的情意
小结:
、飘逸灵动的意境:选择有灵性的景,在变化中渲情。
、有节制的宣泄:使悲情的人生诗意化。
隽永、华丽而又飘逸

告别(轻柔)
眷恋(热烈)
失落(感伤)
寻梦(欢快)
告别(沉静)
新颖的构思
1、自古写离别的诗作数不胜数,比较熟悉的如: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些诗歌和《再别康桥》相比,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离别的对象特别
柳永《雨霖淋》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
沉重的悲愁。
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也是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
读了《再别康桥》,我们没有这种沉重之感
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营造的气氛轻松
5,诗人告别康桥时,写入诗中的意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意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意象的选择新颖
体现三美主张
建筑美
全诗形式整齐,
以第四节为中心,互相对称,整饬匀称。
绘画美
画面美表现之一:诗人使用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象,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也用得颇为精到。
画面美表现之二: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画面美之表现之三:善用比喻
音乐美
一是“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每个诗行六至八个字,节奏多为三拍,双行首字均缩一格。
二是用韵细密精巧,具有和谐回环之美。
三是多次复沓,产生了轻柔飘逸之美
4、风格:阴柔美
轻轻、云彩、金柳、夕阳、新娘、波光、艳影、荡漾、软泥、柔波、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