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32分)
一、(18分,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荇(xìnɡ) 彳亍(chù) 百舸(ɡē) 挥斥方遒(qiú)
B.须臾(yú) 戮没(lù) 瞋目(chēn) 夜缒而出(chuí)
C.遏制(yè) 颓圮(pǐ) 自刎(wěn) 未雨绸缪(móu)
D.拜谒(yè) 忤视(wǔ) 目眩(xuàn) 偏袒扼腕(tǎn)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峥嵘 斑斓 寂寥 绿草如茵
B.谍血 黯然 玉玦 不胜杯勺
C.浸渍 停舶 笙箫 陨身不恤
D.菲红 苍茫 桀骜 目眦尽裂
3.文段空格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 )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我向来是( )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我还不料,也不信 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
惨象,( )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 )使我耳不忍闻。
A.竟然 不惮 然而 已 更
B.竟然 不怕 可是 已 尤
C.居然 不惮 然而 已 尤
D.居然 不怕 可是 已 更
4.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晋同盟貌合神离,所以被郑国轻易的瓦解了。
B.图穷匕见,这个一向以友好邻邦来标榜的霸权主义者,终于撕去了“友谊”的面纱,赤裸裸地进 行军 事交涉了。
C.他的这番议论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看来是暗指我的。
D.出游之前,老师告诫学生们说:“我们这次出游一定要注意保护环境,要做到秋毫无犯。”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接陆上丝绸之路、南连上海丝绸之路,将于2014年申遗的“中国大运河”,包括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及浙东运河所组成。
B.成功的基础是奋斗,奋斗的收获是成功,所以,天下唯有不畏艰难而奋斗的人,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
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D.我先来到展厅后面一座小山上,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由一块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它保护着古墓的发掘现场。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内心里拥有善, , , 。积淀在我们血液里的和融化在我们脚步中的,都是这样一点一滴播撒和积累下的善。 ,从而形成一泓循环的水流, , 。
①看见贫穷而情不自禁地产生同情
②才会看见弱小而自觉前去扶助
③看见寒冷而愿意去雪中送炭
④我们在感动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所感动着
⑤帮助我们度过相濡以沫的人生
⑥滋润着我们哪怕苦涩而艰难的日子
A.④①②③⑤⑥ B.②①③④⑥⑤
C.②③①⑤⑥④ D.④②③①⑥⑤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孔乙己》、《故乡》、《藤野先生》都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B.戴望舒,现代诗人,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早期诗歌意象朦胧、含蓄。因《雨巷》的发表轰动一时,被称为“雨巷诗人”。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春秋三传” 之一
D.“二十四史”是指我国古代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前四史”则指“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8.与“沛公安在?”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群臣侍殿上者
B.大王来何操?/忌不自信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者也/夫晋,何厌之有?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竖子不足与谋
9.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范增数目项王 ②太子迟之 ③烛之武退秦师 ④与郑人盟 ⑤其人居远未来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 ⑦吾得兄事之 ⑧常以身翼蔽沛公 ⑨群臣怪之 ⑩此其志不在小
A.①④/②⑥/③⑨/⑤⑩/⑦⑧
B.①⑦/②⑨/③⑥/④⑤/⑧⑩
C.①④/②⑨/③⑥/⑤⑩/⑦⑧
D.①⑦/②③/⑥⑨/④⑤/⑧⑩
二、(6分,每题2分)
阅读 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在今山东省境内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进入秦汉,在政治大一统的背景下,随着法家学说、阴阳五行学说、黄老之学、儒学相继登上统治阶级的政治舞台,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齐鲁文化既是历史范畴,又是文化范畴。作为历史范畴,自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文化范畴,又有其历史超越性,齐鲁文化的现代价值就是这种历史超越性的表现。
远古时代,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 ,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糅合。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0.下列对“齐鲁文化”的概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鲁文化,具有其双重性,即从历史范畴角度所说的历史的局限性和历史的超越性。
B.齐鲁文化,起先是一种地域文化,后来发展成官方文化,是渐进形成的一种混合性文化。
C.齐鲁文化,是创造了早期黄河文明的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D.齐鲁文化,是在齐文化和鲁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混合型文化。
11.下列有关齐鲁文化和其它相关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文化和鲁文化是在周文化和东夷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
B.齐文化和鲁文化合称齐鲁文化,或者说齐文化和鲁文化统称齐鲁文化。
C.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的融合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齐鲁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D.齐文化、鲁文化两大文化传统的日益交融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齐鲁文化。
1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鲁文化是一种道德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
B.齐文化是一种功利型文化,它的特点就是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C.齐鲁文化由地域文化发展为官方文化,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主要原因是地域文化获得了政治上的支配地位。
D.经济、政治、文化迥异的齐文化和鲁文化的融合渗透,直接生成了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齐鲁文化。
三、(8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惟平独吊。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为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①貣②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改动)
【注】①贳(shì):赊买。 ②貣(tè):向人求物。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毋收稿为兽食 稿:禾杆
B.非被矢石之难 被:蒙受
C.惟平独吊 吊:忧虑
D.君自谢民 谢:谢别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民所上书皆以与何 封闭府库,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B.后何为民请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 樊哙覆其盾于地
D.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为人恭谨的一组是
①吕后用何计诛信 ②让封辞赏
③悉以家私财佐军 ④上至,何谒
⑤后何为民请 ⑥跣入谢
A.②③⑥ B.①②④
C.①⑤⑥ D.③④⑤
16.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设计帮助除掉韩信后,汉高祖“益封置卫”,“拜丞相为相国”,给予萧何很多的封赏。
B.萧何在汉高祖率军平乱之时,坐镇关中,安抚百姓,为高祖解了后顾之忧。
C.萧何之所以受到汉高祖的猜忌,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功高震主。
D.汉高祖虽然生性多疑,但知过能改,释放萧何,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
第Ⅱ卷 (非选择题88分)
四、(16分)
17.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 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3分)
②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3分)
18.根据原文内容填空(10分)
①又前而为歌曰:“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②真的猛士,敢于 ,敢于 。
③指点江山, , 。
④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不带走一片云彩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 。吾其还也。
⑥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⑦ ,不尽长江滚滚来。
五、(18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朱自清
大家都知道闻先生是一位诗人。他的《红烛》,尤其他的《死水》,读过的人很多。这些集子的特色之一,是那些爱国诗。在抗战以前他也许是唯一的爱国新诗人。这里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态度。新文学运动以来,许多作者都认识了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而有所表现,可是闻先生认识得特别亲切,表现得特别强调。他在过去的诗人中最敬爱杜甫,就因为杜诗政治性和社会性最浓厚。后来他更进一步,注意原始人的歌舞:这是集团的艺术,也是与生活打成一片的艺术。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
但是他并不忽略语言的技巧,大家都记得他是提倡诗的新格律的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诗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散文如《唐诗杂论》,可惜只有五篇,那经济的字句,那完密而短小的篇幅,简直是诗。我听他近来的演说,有两三回也是这么精悍,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却又那么自然流畅。他因此也特别能够体会古代语言的曲折处。当然,以上这些都得靠学力,但是更得靠才气,也就是想象。单就读古书而论,固然得先通文字声韵之学;可是还不够,要没有活泼的想象力,就只能做出点滴的工作,决不能融会贯通的。这里需要细心,更需要大胆。闻先生能够体会到古代语言的表现方式,他的校勘古书,有些地方胆大得吓人,但却得细心吟味所得;平心静气读下去,不由人不信。校书本有死校活校之分; 他自然是活校,而因为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骎骎乎驾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而上之。
他研究中国古代,可是他要使局部化了石的古代复活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因为这古代与现代究竟属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而历史是联贯的。我们要客观的认识古代;可是,是“我们”在客观的认识古代,现代的我们要能够在心目中想象古代的生活,要能够在心目中分享古代的生活,才能认识那活的古代,也许才是那真的古代──这也才是客观的认识古代。闻先生研究伏羲的故事或神话,是将这神话跟人们的生活打成一片;神话不是空想,不是娱乐,而是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这是死活存亡的消息,是人与自然斗争的纪录,非同小可。他研究《楚辞》的神话,也是一样的态度。他看屈原,也将他放在整个时代整个社会里看。他承认屈原是伟大的天才;但天才是活人,不是偶像,只有这么看,屈原的真面目也许才能再现在我们心中。他研究《周易》里的故事,也是先有一整个社会的影像在心里。研究《诗经》也如此,他常说笑话,说他研究《诗经》,越来越“形而下”了──其实这正表现着生命的力量。
他是有幽默感的人;他的认识古代,有时也靠着这种幽默感。看《匡斋尺牍》里《狼跋》一篇,便知道他能够体会到别人从不曾体会到的古人的幽默感。而所谓“匡斋”本于匡衡说诗解人颐那句话,正是幽默的意思。他的《死水》里《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也是一首难得的幽默的诗。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八十岁,现在还不满四十八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1)下列对传纪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闻一多从敬爱杜甫到注意原始人的歌舞,是他对文学态度的更进一步的表现,也是因为原始人歌舞更具有热情、力量、火一样生命的特点。
B.闻一多不仅提倡诗的新格律,也创造诗的新格律,如《红烛》《死水》和《唐诗杂论》等新诗集子都体现了这一点。
C.《红烛》《死水》等集子,既有爱国热情,也有语言技巧,还有幽默感,体现了闻一多是抗战前的爱国新诗人的学术价值。
D.作者认为研究伏羲的故事和神话,不能将之当成空想和娱乐,而要当成人民的生命欲和生活力的表现来研究。
E.闻一多在校勘古书方面,既细心又大胆,属于活校的行列,由于知识和技术的一般进步,他的成就比死校的高邮王氏父子高了许多。
(2)联系全文,从“诗人”“语言”和“研究古代”三个方面,归纳分析一下闻一多形象。(6分)
(3)作者在文末引用“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用意是什么?(4分)
(4)在朱自清等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闻一多先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但在当时,国民党政府却有人指使特务要暗杀闻一多,认为闻一多是个有害的人。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六、(4分)
20.仿照下面的诗句,写一组句子。
老是把自己当作鲜花
就时时有担心凋零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绿叶吧
精心地把鲜花呵护
七、(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灾患),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下》)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乐”,其实,这也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崇尚的人生之乐。请选择“三乐”中的一乐作文。
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不少于800字。
期初语文参考答案
1. D 2A 3 C. 4D5 B解析:A.句式杂糅,“包括……”或“由……所组成”任选一种说法。.C项主宾搭配不当,“失眠是感觉”改为“失眠是现象”;D.语序不当,可改为“一个由一块巨大的茶色玻璃构成的覆斗形上盖”。 6. B【解析】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②句应接在首句后,根据逻辑关系,“同情”与“雪中送炭”
形成递进关系,所以①③应接在②后,④与“循环”相应,⑤⑥句是递进关系,应排在句末。7A 8 B 9 C
二 10 A历史超越性是从文化角度说的,不是从历史范畴角度说的。) 11 B((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不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融合了这两种文化,还兼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 12 D(“直接生成了”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说的是逐渐形成,而且不仅是齐文化和鲁文化,还有其他地域文化。)13.D【谢:谢罪】
14. C【两个“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 A项,介词,把/连词,目的连词;B项,介词,替/句末语气词; D项,副词,竟然/副词,才】
15.A 【①是献计;⑤是讲为民请求,这些与“为人恭谨”无关】
16.D 【“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与原文不符。】
17(2)①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得分点:“使”,派,1分;“益”,增加,1分;句意,1分。】
②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我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拿出自己家里所有的财物资助军用。【得分点:“为”,因为,1分;“佐”,资助,1分;句意,1分。】
附:参考译文 陈豨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来到邯郸。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灭了韩信。皇上听到已经诛灭韩信的信息,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很多人都来向萧何祝贺,惟独陈平替萧何忧虑。陈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皇上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而你却待在朝内,没有蒙受箭和垒石的祸殃,增加你的封邑,为你增添卫兵的原因,是因为当前韩信在关中谋反,对你也产生了疑心。设置卫兵来护卫,不是用这来宠幸你啊。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萧何听从了陈平的计谋,皇上高兴。
那年秋天,黥布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击他,多次派使者去问萧何怎么办。萧何说:“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我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拿出自家所有的财物资助军用,如同诛灭陈豨时一样。”有人劝说萧何说:“你要被灭族的时候快到了,皇上之所以多次问你怎么办,是害怕你不久发动关中谋反。现在你何不多买田地,以低价格向人赊买物资来自己陷害自己?如果这样,皇上一定会心安。”于是萧何听从了这个人的计谋,皇上于是非常高兴。
皇上结束了对黥布的攻杀回来,百姓在路上拦住皇上,不让前行,向皇上呈上状纸告相国强行贱买百姓田地房屋的有数千人。皇上回到京城,萧何拜见皇上,皇上笑着说:“现今的相国对老百姓是多么有利!”皇上就把百姓上告的状纸全部丢给萧何,说:“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后来,萧何替百姓请求说:“长安土地狭小,上林多有空地,荒废在那里,希望发布命令让百姓进入上林耕种,不收取禾杆,把它们留下作为野兽的饲料。”皇上非常生气地说:“你一定接受了商人的很多财物,这才来替他们请求要我的上林苑!”于是,把萧何交给廷尉,戴上刑具,拘囚起来。过了几天,王卫尉待走到皇上面前说:“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如果遇到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就替他们请求,这的确是宰相应做的事情。陛下为什么却怀疑相国接受了商人的钱财呢!”这天,皇上派使者拿着符节赦免放出了萧何。萧何年老,一向恭敬谨慎,赤着脚入朝谢罪。皇上说:“你为百姓请求耕种我的上林苑,我没有答应你,我不过是桀纣那样的一个国君,而你却是个好相国。我故意拘囚你,是要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
18略19(1)(5分)B E
B项中的《唐诗杂论》不是诗集,是散文集。E项中的“高邮王氏父子”是活校,不是死校。
(2)(6分)
他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战士。
具有爱国情怀,体现在对文学的态度上,他特别亲切地认识到文学的政治性和社会性。还体现在反对独裁统治上,他敢于拍案而起,为正义而献身。
重视语言技巧,体现在诗歌散文创作方面和古代语言研究方面,提倡新格律和语言的简洁,活校勘古书。
复活古代文化,体现在研究中国古代方面,客观地认识古代,关注生命欲和生活力。
(3)(4分)
作者在文末引用学生的原话,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闻一多牺牲时的惨状,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枪杀爱国学者那卑鄙无耻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强烈的控诉和愤怒之情,激发读者反抗独裁专治的正义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暗扣文章的标题,升华主题。
(4)(4分)
参考答案:在那个反动的政治环境下,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的云南,是一个政治上独裁专治,镇压民主和进步的云南,闻一多先生所处的西南联大,也是在这种黑暗的社会环境。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战士,他反抗独裁统治,追求民生自由,对反动派是一种威胁,所以,闻一多先生越优秀,他们就越惧怕和憎恨。
20(4分)(1)老是把自己当作骏马/就时时有担心失蹄的危险/把自己当作耕牛吧/为农人默默承受着辛苦;(2)老是把自己当作太阳/就时时有担心燃烧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流星吧,让世人记住你瞬间的永
------【以上为无格式内容概要,如需完整内容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