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无格式内容概要,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完整格式化文档
北信附中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入学考试试卷
语 文
(总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14分。共6道小题,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徇私(xún) 侍弄(sì) 风驰电掣(chè)
B.棱角(línɡ) 狩猎(shòu) 博闻强识(shí)
C.纤尘(xiān) 桂冠(ɡuàn) 锲而不舍(qì)
D.奇葩(pā) 埋怨(mán) 既往不咎(jiù)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搭讪(shān) 哽咽(yè) 扣人心弦(xuán)
B.联袂(mèi) 跻(jǐ)身 叱咤(zhà)风云
C.溯(shuò)源 装帧(zhēn) 诲(huì)人不倦
D.灼(zhuó)热 悄(qiǎo)然 耳濡(rú)目染
3.“一”字在汉语中有多种义项。下列成语中的“一”都表示“同一”意思的一项是
A.一览无遗 首屈一指 B.沆瀣一气 千篇一律
C.一蹴而就 莫衷一是 D.昙花一现 南柯一梦
4.一字多义是汉字的突出特点。下列句子中的“深”,表示“距离大”的一项是
A.有雄才大略,能深谋远虑,是成就大业的基础。
B.对这场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我们深表同情。
C.这里有高山深谷,地形复杂,修筑公路十分困难。
D.每逢深秋时节,香山便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5.根据下面语段内容,分别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这种手法如果运用恰当,可以拉伸事件的时间,拓宽故事的空间,增强情节的张力,产生加强戏剧冲突、凸显人物性格的艺术效果。悬念使观众在欣赏中产生疑虑,他们 ② ,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
A.①在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剧中,经常会设计一些悬念
②在疑虑中充满期待,在期待中追根寻底
B.①在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悬念
②在期待中追根寻底,在疑虑中充满期待
C.①在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剧中,经常会设计一些悬念
②在期待中追根寻底,在疑虑中充满期待
D.①在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悬念
②在疑虑中充满期待,在期待中追根寻底
6.根据下面语段内容,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苏州园林中的留园从序曲部分的园门进入,经过发展阶段的曲廊、小院,再经过为高潮准备的绿阴,到达高潮部分的五峰仙馆。 ,好像是一首江南丝竹乐,又像是一部田园交响曲。可见, 。它的设计借助音乐艺术手法,巧妙地处理了统一、比例和均衡等问题。
A.这连续的景物 音乐使留园更加完美 B.这和谐的乐章 音乐使留园更加完美
C.这连续的景物 留园如同凝固的音乐 D.这和谐的乐章 留园如同凝固的音乐
7、下列句子与原文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B、日星隐耀,山岳潜行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文言文阅读(6分,共3道题,每题2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B、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慕:羡慕
C、箪瓢屡空,晏如也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乐:欢乐
9、对下面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②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然”字不相同
B、两个“以”字不相同,两个“然”字不相同
C、两个“以”字不相同,两个“然”字相同
D、两个“以”字相同,两个“然”字相同
10、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A、①(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②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B、①(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②不与贫贱的亲戚结交,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C、①(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②不与贫贱的亲戚结交,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D、①(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②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2题。(7分)
①土壤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如果没有土壤,植物不能生长,人类也不能种植粮食,更无法生存。然而,有机磷和有机氯等农药的使用通常会对土壤造成污染。修复被污染的土壤已经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②其实,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同时也是多种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繁衍生息的大本营。例如,肥沃的土壤中可含有100-1000个好氧细菌。这些微生物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群落,它们虽然个体微小,但在土壤中的种群总量及其总体作用却不容忽视。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适应能力强,并能诱导产生代谢特殊污染物的酶系。因此,研究人员发现,可以利用合适的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使之转换为二氧化碳和水。这样,土壤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 ,从而修复被污染的土壤。
③那么,如何利用微生物修复被污染的土壤呢?研究人员首先要确定被污染的土壤中生活着的可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并对其进行培养。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碳源。常用的碳源有糖类、油脂、有机酸及有机酸酯和小分子醇。不同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不同的碳源,此外,还受到ph值、温度等条件的影响。研究人员要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最适合的营养和环境,并对其进行驯化以加强其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所以,相关研究必须在实验室中进行。然后,再根据土壤污染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如果土壤的表层受到了污染,就可以在土壤表层喷洒已经培养好的能够降解特定污染物的微生物,以及营养物和水,并加强通风。理想的结果是微生物能够增殖,这样就加快污染物降解的进度,增强对土壤的修复能力。
④人们开发应用微生物资源所取得的成绩,已经预示出用微生物治理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美好前景。在未来的环境保护与治理中,微生物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在第②段横线处填写适当语句,使前后文意思连贯、表达顺畅完整。(4分)(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2.阅读第③段画线部分,提取能够表示研究人员研究过程的三个关键词。(3分)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4题。(9分)
①眼下,不少学校在组织学生集体背诵《弟子规》,甚至有报道说,有的学校学生不会背《弟子规》就不让进校门。各地组织的以《弟子规》为主题的大型活动,更是此起彼伏。广东东莞一家传媒公司聘请客户总监,其招聘海报对应聘者的要求第一条就是“熟背《弟子规》”,该公司的“文化优势”就是规定员工必须日日晨读《弟子规》。
②《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他根据传统儒家文化对蒙童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书》,后经他人修订,改名《弟子规》。《弟子规》以浅近通俗的文字和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③《弟子规》曾经广为流传,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教化一方的少儿读本。但是,它强行一律地实施孝、悌、仁、爱,僵化而且生硬地要求儿童,已属不妥。今天,将300年前的旧道德旧伦理直接灌输到儿童的头脑中,让儿童因此中规中矩,一切行为规矩化,则更为荒谬。《弟子规》1080字,用了43个“勿”,全文充斥训诫式的清规戒律,正所谓“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这就违背了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剥夺了儿童自由创新的需求,实在不可取。
④当然,《弟子规》宣扬的道德规范,有的也可以传承下来。其内容和表述虽然属于“旧瓶旧酒”,但是,批判地学习阅读,有选择、有重点地向广大未成年人介绍评述,还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比如“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等。而大张旗鼓地号召全国人民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则大可不必。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未成年人背诵或晨读,就更不合理。假如一定要诵读,那还是由成年人承担这个任务。锻炼记忆和健脑活络还在其次,主要是他们比少年儿童有阅历、有思想,更有辨别力,读了以后有助于做一个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
13.第④段说,“《弟子规》宣扬的道德规范,有的也可以传承下来”。请你从第②段中为此找出两条理由。(4分)
14.请结合下面提供的《弟子规》中的一则,谈谈你对本文作者观点的认识。(5分)
附:《弟子规》五则
①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②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③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④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⑤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7题。(14分)
海边的白蝴蝶
林清玄
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海边拍照、写生。朋友中一位是摄影家,一位是画家,他们同时为海边的荒村、废船、枯枝的美而惊叹,白净绵长的沙滩反而被忽视了。我看他们拿出照相机和素描簿,坐在废船头工作,那样深情而专注。我想通常我们都为有生机的事物感到美好,眼前的事物生机早已断失,为什么还会觉得美呢?
正在思索的时候,摄影家惊呼起来:①“呀!蝴蝶!一群白蝴蝶!”他一边叫着,一边立刻跳起来,往海岸奔去。
往他奔跑的方向看去,果然有七八只白影在沙滩上追逐,这也使我感到惊讶,海边哪来的蝴蝶呢?既没有植物,也没有花,风势又如此狂乱。但那些白蝴蝶上下翻转的飞舞,确实是非常美的,怪不得摄影家跑得那么快,如果能拍到一张白蝴蝶在海滩上飞舞的照片,就不枉此行了。
我看到摄影家站在白蝴蝶边凝视,并未举起相机,他扑上去抓住其中的一只,那画面仿佛是影片里无声、慢动作的剪影。
②接着,摄影家用慢动作走回来了,海边的白蝴蝶还在他的后面飞。
“拍到了没?”我问他。
他颓然地张开右手,是他刚刚抓到的蝴蝶。我们三人同时大笑起来,原来他抓到的不是白蝴蝶,而是白色的纸片。纸片原是沙滩上的垃圾,被海风吹舞,远远看,就像一群白蝴蝶在海面飞舞。
真相往往就是这样的无情。
我对摄影家说:“你如果不跑过去看,到现在我们都还以为是白蝴蝶呢!”
确实,在视觉上,垃圾纸片与白蝴蝶一模一样,是无法分别的。我们对美的感应,与其说来自视觉,还不如说来自想象。当我们看到“白蝴蝶在海上飞”和“垃圾纸片在海上飞”的时候,不论画面或视觉都是一样的,差异的是我们的想象。
这更使我们想到感官的感受是非实的,我们许多时候是受着感官的蒙骗。
其实在生活里,把纸片看成白蝴蝶也是常有的事呀!
好朋友原来都是白蝴蝶,在断交反目时,才看清是纸片。
未写完的诗、没有结局的恋情、被惊醒的梦、山顶缥缈的庄园、缘尽情未了的故事,都是在生命大海边飞舞的白蝴蝶,不一定要快步跑去看清。
我回到家里,坐在书房远望着北海的方向,想着,就在今天的午后,我们还坐在北海的海岸观海景,看到白色的蝴蝶——不!白色的纸片——随风飞舞。现在,这些真实经历过的,都随风成为幻影。或者,会在某一个梦里飞来;或者,在某一个海边,在某一世,也会有蝴蝶的感觉。
唉!一只真的白蝴蝶,现在就在我种的一盆紫茉莉上吸花蜜呢!你信不信?
你信,那么你是个有美感的人,在人生的大海边,你会时常看见白蝴蝶飞进飞出。
你不信,那么你是个重实际的人,在人生的大海边,你会时常快步疾行,去找到纸片与蝴蝶的真相。
(有删改)
15.从文中看,海边并没有白蝴蝶,可是作者却以“海边的白蝴蝶”为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6.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分别表现了摄影家怎样的心理?试作简要分析。(4分)
17.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作者提到的“信”与“不信”两种人生态度中获得怎样的启示。(不少于100字)(7分)
六.作文(50分)
题目:请以“捡拾幸福”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14分)
1、D 2、D 3、B 4、B 5、A 6、C 7、B
二、文言文阅读(6分)
8、D 9、C 10、A
三、阅读(7分)
10.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
(4分。“微生物的作用”3分,“降解”1分)
11.确定 培养 驯化
(3分。共3空,每空1分)
四、(9分)
12.理由一:《弟子规》是根据传统儒家文化对蒙童的要求写成的。
理由二:《弟子规》阐述的是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
(4分。每条“理由”2分)
13.答案示例:
本文作者认为《弟子规》宣扬的道德规范,有的也可以传承下来。我同意作者的这一观点。比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说话首先要讲诚信,不可以说假话、说大话。这也是教育孩子从小要具有良好的诚信品德,为长大做一个正直的人打好基础。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更需要培养诚信品德,而这必须从小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5分。有观点1分,有引用的《弟子规》和恰当的理解2分,能作出分析2分)
五、(14分)
14.白蝴蝶蕴含了作者对美的认识,作者以此为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分。若答“海边的白蝴蝶是文章的线索”2分)
15.答案示例:
第①句,写摄影家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呀!蝴蝶!一群白蝴蝶!”的惊叹,接着写他“叫着”“跳起来”向海边“奔去”,三个连续动作形象地表现了摄影家看到“白蝴蝶”在海边飞舞时的惊讶、狂喜心情。第②句的“慢动作”令人产生电影般的画面感,真切、传神地描绘出摄影家发现“白蝴蝶”是纸片时的万分沮丧的心理。
(4分。每句2分)
16.答案示例:
两种人生态度都有道理。“信”,表明我们心中有美,那么“纸片”就是“白蝴蝶”,这样我们永远是乐观向上的追梦人。“不信”,表明我们注重实际,当知晓“白蝴蝶”就是“纸片”时,能冷静面对,做清醒的人。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有各种期待,期待的过程是美好的,可结果有时却是残酷的。当“白蝴蝶”化为“纸片”时,要重新振作,直至“蝴蝶”成真。
(7分。观点明确2分,联系文章内容2分,联系实际作出分析2分,语言表达2分)
六、作文标准与会考作文标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