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5 杜甫诗三首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25 杜甫诗三首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律诗基础知识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律 诗 基 础 知 识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声韵;
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诗韵共有 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韵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所以我们在这里只谈平声韵;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
 上平声15韵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乐冬这两下韵(以及其他相似的韵)在读音上有什么分别,现在我们不需要追究它。你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混用。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如支韵、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盐韵、咸韵等。窄韵的律诗是比较少见的。有些韵,如微韵、删韵、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 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由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邻近的韵也行。这种首句用邻韵的风气到晚唐才相当普遍,宋代更成为有意识的时尚。
 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
 ⑴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⑵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⑶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⑷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⑴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的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具体应该这样做:
 1、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an1、zen1(后边的数字代表声调)两读,分入覃、侵两韵,这里押侵韵,读zen1。字下加圆点的都是入声字。下同。
2、那,平声。
3、教,平声。 
4、漫,平声。
5、失粘有广义,有狭义。广义的换粘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狭义的失粘就是这里所讲的。 
6、燕,平声。
7 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至于象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阳》“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拗句,不是孤平。
律诗的平仄
    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得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
 再谈几种拗句
     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⑴ 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⑵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⑶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⑴⑵的严格性稍有不同。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象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因为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中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五言)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分明”;又依“仄仄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首联对仗
    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上文所引的律诗中,已有一些首联对仗的例子。如杜甫《春望》,《秦州杂诗》等。当然还有很多。
 尾联对仗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
 少于两联的对仗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以少于两联。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拣重要的谈一谈:
工对
   凡是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象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泽东的《送瘟神》“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
    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
 宽对
   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中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锦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
 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例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
 流水对对仗
    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象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是,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绝句
    绝句应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绝句应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来讨论。
 五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⑵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七言绝句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如果用来解释“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