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0* 落日的幻觉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20* 落日的幻觉

  • 格式:  PPT
  • 大小:  1018K    20张
  • 时间:  2016-02

《落日的幻觉》ppt课件5

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落日的幻觉》ppt课件5《落日的幻觉》ppt课件5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盘盂:盛物之器,圆者为盘,方者为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落日的幻觉
1、读准字音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考考你
yín yǒng
qǐ lì
xuàn lì
yān hóng
2、根据意思填句子
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自主学习要求:
自读课文,提炼有关幻觉及成因的重点信息语句。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分析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弄清本文的文体。
2、从文中勾划出落日幻觉的表现、以及解释幻觉产生的原因的句子。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是篇 。
说明文分类
1、从说明的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从表达方式来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
文艺性的事理说明文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和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第2段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                        __。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描写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过渡段
承上启下
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4、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
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
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
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5、请判断图片中出现的是落日中的哪一种幻觉,并用科学道理来解释落日中的几种幻觉形成的具体原因。
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图一
图二
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图三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你能用某个物理实验原理来举例说明吗?
图四
第7段: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对此现象你能给出自己的解释吗?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历史沿革、事物发展、工艺流程、生物的生长发育进程等。
:建筑物的方位或参观者的观察顺序(从外到内、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
: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由生理特点到生活习性等。
旧知复习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1、4-—7自然段写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了什么顺序?
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科学原理中由复杂到简单
逻辑顺序
再读课文,实践学习
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打比方: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据:使事物更加准确、具体化。
作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作诠释:能对事物的非本质性特征进行补充性说明。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摹状貌: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画图表: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更直接、更具体的了解。
引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旧知复习
再读课文,实践学习
2、判断下列句子各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
(2)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3)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叠合而产生的
。 (4)日落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5)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
(列数据)
(作比较)
(作诠释)
(打比方)
(摹状貌)
你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呢?
小结: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篇文章却让我们知道了:眼睛也会“欺骗”人!所以我们要擦亮自己的双眼,用心灵去观察,用知识去探求,尽情地享受生活中“发现”的乐趣!
拓展延伸,能显其能
请根据一定的说明顺利介绍这幅图片。要求:1、运用1-2种说明方法。2、字数不少于200字。
谢谢合作,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