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7  背影
  • 资料信息
  • 科目: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 7  背影

  • 格式:  DOC
  • 大小:     
  • 时间:  2016-02

阿长与《山海经》《背影》教案及练习

请通过复制并粘贴到Word文档的方式获取以下完整内容

《阿长和〈山海经〉》《背影》

二. 重点、难点:

《阿长和〈山海经〉》

  1. 通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2. 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品格、风貌的写法。

  3. 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材料选择合理,详略得当。

  4. 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的含义,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背影》

  1.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 理解一些语句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 领会文中的父子之情,学会“关爱他人”。

 

    新课讲解

(一)《阿长和〈山海经〉》

  1. 字词:

    (1)注音:

    骇hài人听闻;掳lǔ掠lüè;震悚sǒng;惶huáng急jí;

    疮chuāng疤bā;诘jié问;渴kě慕mù;疏shū懒lǎn;

    霹pī雳lì;孤gū 孀shuāng;鼹yǎn鼠shŭ

    (2)解释词语:

    谋死:谋杀。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惶急:恐惧着急。

    渴慕:迫切地羡慕。

    惧惮:惧怕。惮,害怕。

    诘问:追问,责问。

    烦琐之至:繁杂琐碎到了极点。之,到。至,极点。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骇,震惊,惊吓。

    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出它的奥妙。名,说出。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情有可原:基于某些特定情由,尚可原谅过错。

 

  2. 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散文集,一共有十篇,里面记录的都是鲁迅他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断,包括回忆他的亲友,同学和老师。我们以前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于《朝花夕拾》。其中还有一篇回忆他的保姆阿长的文章——《阿长和〈山海经〉》。

 

  3. 整体感知:

    (1)作者回忆童年时期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生活片断,重点叙述长妈妈关心自己的爱好、寻购赠送《山海经》一事,表现了长妈妈虽无文化却十分善良、朴实、尽心尽责的特点,深切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思念之情。

    (2)梳理文章表达思路:

    ①线索:

    文章以作者童年时期跟长妈妈相处的经历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主题。

    (也可以说以作者童年时期对长妈妈的情感态度变化为线索:憎恶—讨厌—不耐烦—敬意—敬意淡薄—新的敬意—怀念)

    以对鼠之死的态度变化为主线,中间插叙其他材料。

    ②表达中心的具体材料:

    长妈妈的低声絮说和睡相。

    长妈妈教“我”规矩和道理。

    长妈妈的太平军故事。

    长妈妈寻购赠“我”《山海经》。

 

  4. 深入剖析:

    (1)词语:

    ①“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

    大概,在这里不是表猜测、推断,而是表示数量范围大,但还不是全部,相当于“大部分、大都”的意思。这句话也是从孩子不愿受约束的心理角度看规矩,因而说是不耐烦。

    ②“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保姆”、“长妈妈”、“阿长”三种称呼连在一起,表现了“我”对长妈妈辞世的深沉的哀思。“不知道”和“仅知道”对举,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生平知道的很少的遗憾与愧疚。

反用词义色彩,造成诙谐情趣,减轻某些语句中对长妈妈的贬抑色彩。

    ③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

    阔气,在这里是大词小用。阔气是口语词中形容人排场、开销大方的词语,在这里是把用以形容成年人的词语用在孩子身上,就有抬高自己的地位身份说话的意思,具有幽默意味。

    ④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谋死,谋杀的意思,是一个具有庄重严肃色彩的词语。这里是把一件意外小事故意说成似乎是精心谋划的罪行,反映了孩子对这件事的不满心情。这是庄词谐用,显出诙谐情趣。

    ⑤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磨难,令人倍受折磨的灾难,这里是指元旦一早就要按规矩祝福的事。这个词是大词小用,反映了儿童不愿受约束的心理,有一种诙谐意味。

    (2)语句:

    ①“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是作者从孩子看人论事往往以个人利害为依据的心理角度评论长妈妈的一句话。一是“我”疑心长妈妈的“切切察察”跟自己在家里遇到的小风波有关系,因为“我”如果“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是“她的睡相挤得我没有翻身余地”。从这两方面看,不佩服是因为长妈妈触及“我”的利益引出的情绪。

    ②“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作者为什么对长妈妈买回《山海经》有如此强烈的反应?

    这是心理描写。“霹雳”本来是指云与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用在这里是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因为作者没有想到他一向所讨厌的、憎恶的、大字不认识一个、连书名都讲不清楚的阿长,会为作者买来他所渴慕的《山海经》,这让作者感到震惊、惊喜、激动、感激。

    (3)语段:

    ①“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从孩子心理角度叙述长妈妈的低声絮说和睡相,表现她是一名没有文化修养的劳动妇女。

    ②“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从孩子心理角度叙述长妈妈教“我”做人规矩和道理,表现她是一名善良而尽心尽责的保姆。

    ③“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我惧惮她什么呢!”

长妈妈的太平军故事,表现长妈妈的社会意识受统治者的影响很深。

    ④“但当我哀悼隐鼠……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长妈妈寻购赠“我”《山海经》,表现她对“我” 的关心。

 

  5. 整体把握:

    (1)谋篇立意:

    ①先抑后扬,抑中有扬。

    文章前半部分“抑”的内容,是从孩子的心理角度叙述的。有的依情绪而变,如对长妈妈的睡相,前文说不耐烦,下文另依不同的心境就说情有可原。有的“抑”中有“扬”,如长妈妈不准“我”顽皮,教“我”做人规矩和道理,从孩子的心理角度说不耐烦、嫌麻烦,换一个角度看,实在是表现长妈妈对“我”尽心尽责。因此,文章整体立意是对长妈妈表示敬意和感激。

    ②照应。

    第一小节、P55第六小节、P58第二小节:

     “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前后相互照应,以“我”在隐鼠问题上对长妈妈的态度变化,表现“我”对她的“憎恶”是一时的情绪所致,对她的“敬意”才是根本。或者说,这种变化表现了“我”的整体心情:失去隐鼠是小事,不值得计较;得到《山海经》是大事,令人终生感念。

    (2)表达方式:

    ①议论:

    P55五、六两小节:

    这两小节议论,是叙述当时“我”听了长妈妈的神力故事之后的孩子心理。孩子看人论事仅凭一时感情用事,这两段议论就点明了这一点:那敬意随着孩子的心情变化而变化,那不佩服的情绪也随着孩子的心情变化而变化;于是,这就会使我们想到,那隐鼠之死引发的憎恶之情当然也是孩子一时感情用事的结果,都不是对长妈妈的根本性评价。这就使前半部分的贬“抑”服从于对长妈妈表达尊敬、感激之情的主题,跟后面的褒“扬”统一了起来。

    ②抒情:

    全文最后一小节: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地母就是地神。中国有“天神至尊,地神多福”的说法。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鲁迅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魂灵得以永安。抒发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怀念之情。

    (3)表现手法:

    ①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

    在对待“我”喜爱《山海经》这本书的问题上,拿远房叔祖、家里别人和长妈妈作对比。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长妈妈却做成了。这一对比,鲜明地烘托了长妈妈的形象,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是真挚的。

    ②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

    P58第二、三小节: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童年的作者因为长妈妈给自己买来《山海经》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怨恨完全消失”,认为“那是最心爱的宝书”,这些心理描写鲜明突出了“我”对她的崇敬和感激之情,侧面烘托了长妈妈以真诚关心博得崇敬的形象。

    ③修辞方法。

    P58第四小节的排比: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作者在这里运用排比手法罗列《山海经》里的图画内容,鲜明突出地表现得到《山海经》之后那种兴奋激动的心情,同时也使语言表达形成节奏感,富于音乐美。

 

(二)《背影》

  1. 字词:

    差chāi使:旧社会在机关里做事的叫“当差”,这里指“职务”。

    交卸xìè: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赋闲fù:失业在家。

    勾留gōu:短时间停留。

    颇pō:很;相当地。

    踌躇chóuchú:犹豫

    迂yū: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跚pánshān: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拭shì:擦。

    颓唐tuí:精神不振作。

    琐屑suǒ:细小而繁多(的事)。

    惦记diàn:(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是想着,放不下心。

    惟wéi:只。

    箸zhù:筷子。

    诸多zhū:许多。

    情郁yù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过且发泄。郁,抑郁。中,内心。

    大去之期:意思指与世长辞,一去不返的时间。这是委婉的说法。

    祸不单行:灾祸一个接一个不断到来。

    变卖典质:(把自己的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典,当。质,抵押。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心情)。已,止,抑制。

 

  2. 作家作品和背景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作者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3. 课文分析: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到四次“背影”。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其中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对背影的描写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

    (2)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

    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黑色,这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一词写出走路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的样子,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父亲爬月台:动作描写“攀”、“缩”、“倾”。作者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作者用“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紧张啊!同样,作者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3)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

    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4)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父亲,而他却在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入微啊! 

    ④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⑤“进去吧,里头没人。”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4. 总结梳理: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 选择注音正确的一组,在括号内画“√”,并将其他各组注音有误的改在括号内。

    A. 颓唐(túi)                  簌簌(sù)                 震悚(sǒng)(    )

    B. 惨淡(cǎn)                     狼藉(jí)                  掳掠(lüè)(    )

    C. 琐屑(xiāo)             奔丧(sāng)          诘问(jié)(    )

    D. 蹒跚(mán)               鼹鼠(yǎn)            踌躇(chóu)(    )

 

  2. 下面词语的字形、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惧惮   惮,害怕。                                   情郁于衷  衷,内心。

    B. 烦锁之至 至,极点。                         变卖典质  质,抵押。

    C. 莫名其妙 名,说出。                         触目伤怀  怀,胸怀。

    D. 骇人听闻 骇,震惊,惊吓。                     不能自已  已,止,抑制。

 

  3. 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有一知半解的人,并无数学知识,____________根据《圣经》这一段或那—段妄肆批评或者驳斥我的著作,我____________不预备答复他们,____________还要轻视这样无知的见解。

    A. 假使 而  不但 而且                    B. 如果 就  因为 所以

    C. 因为 所以 如果 那么                  D. 虽然 但是 不但 而且

 

  4.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组是(   )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_______,常常_______书中的学说,常常______书中的学说。

    A. 修正 评判  辩论                         B. 辩论 评判 修正

    C. 评判 修正  辩论                         D. 修正 辩论 评判

 

  5. 下面哪一项不能论证“学习的重要性”的是(    )

    A.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B. 学不可以已。

    C.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D.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6.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繁华的商业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

    B. 在防治“非典”的过程中,我国一大批高科技医疗设备应运而生,如红外线测温仪,隔离式救护车,护士助手机器人等。

    C. 经过大家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景色。

    D. 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7.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海豚是海洋世界里最聪明的动物,它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与人类非常友好。

    B. 我国80年代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办,被誉为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

    C. “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却又是遭受劫难最多的城市,可是长期的冲突并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从而使旅游者望而却步。

    D. 在中国,计算机五十年代就在军事领域里应用了,但是,它成为一种各个领域广泛使用的工具,还是最近二十来年的事。

 

  8. 下列标点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纵比,揭露的是现实与历史的矛盾:现在与过去相比,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发展的速度是快了,还是慢了。

    B. 我们有些同志喜爱纵比而忌讳横比,是头脑里有个怕字。

    C. 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

    D. 常言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9. 下列各项表意不明确的一句是(    )

    A. 校长采纳了教师的三个建议。             B. 校长采纳了三个教师的建议。

    C. 校长采纳了三位教师的建议。             D. 校长采纳了教师的合理化建议。

 

  10. 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B. 皇帝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C. 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

    D. 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比喻)

 

  11. 给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病痛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最残酷、最强大和最无情的敌人。

       ②它从人刚刚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人们的脚步。

       ③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人类一大半“正常死亡”都可以避免。

       ④病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敌人。

       ⑤与这样的敌人战斗,人类自身的意志、毅力和高贵性才得以展现。

    A. ①⑤④③②                    B. ④②①⑤③

    C. ④②③①⑤                    D. ①②④③⑤

 

(二)课内文段阅读: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2>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4>我赶紧拭干了泪。<5>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6>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7>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8>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9>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10>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1>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12>我望着他走出去。<13>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14>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文中写父亲背影的是哪句话?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1><3><6>              B. <6><7><14>            C. <1><3><14>            D. <1><6><14>

 

  2. 选出能表明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

    A. 父子情  B. 父亲的背影   C. 惜别   D. 买橘送别

 

  3. 文中加点词语“蹒跚”和“努力”能否分别换成“慢慢”和“吃力”?为什么? 

 

  4.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都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爱,具体说说这两句话各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第4句:

    第8句:

 

  5. 文段最后一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再”字用得好,为什么? 

 

  6. 我们常常为母亲深情细腻的爱而感动,但常常对父亲如山之爱体会不深。读了此文,请仿照下面例句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在横线上仿写句子,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例句:父爱如虹,闪耀美丽的光辉;父爱如歌,唱出心中的真情;父爱如雨,滋润干涸的心灵。 

    我的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阅读:

生 活

    儿子一直靠父亲的收入生活。那天,父亲唤他进卧室。父亲已经因病卧床半年了。床头还放着一个煤饼炉,炉火燃着。父亲睁开眼,说:“儿呀,你恐怕不能再这样无所事事了,我这家底供不了你了,你的日子还长着呢,今天,你出去挣10块钱回来,我等着。”

天气依然晴朗。这是初春。阳光暖洋洋地洒落在城市。早晨还吹着清凉的微风。母亲,一个一刻都不肯停歇手脚的老太婆,正在守着煤气灶熬父亲的中药。屋子里弥漫着中药的苦涩气味。她看着束手无策的儿子叹了一口气,撩起围裙揩干了粗糙的手,掏出手帕,那里边包着一叠纸币。她抽出一张崭新的,塞进儿子手里。

    儿子笑笑,说:“妈,还是你好。”儿子就到院子里去侍弄笼子里的鸟儿了。整个上午,他没吱声,好像鸟儿也没往日那么欢跃、活泼了,只是在笼子里跳上蹿下,很焦急,仿佛要发生什么事。他就躺在院中央的梨树阴里望天,一堆一堆的白云滑过,像春天河流里的破碎的冰块。不知不觉,他睡着了。他醒来已经晒着大阳,树阴移了位置。

于是,他走进屋子,他感到有点阴凉。他望着父亲躺着的那间屋子的门,迟疑着,就像去老师的办公室背诵课文。终于,他挠挠头,推了门。

    他说:“爸。”

    父亲似乎早已期待并已知道他进来了,闭着眼,说:“回来了?”

    他将那张纸币在手里抖抖,抖出了纸质的响,他说:“爸,喏,我挣的钱。”

    父亲费劲地张开眼,抬抬头。儿子赶紧上前扶父亲坐起来,往他背部垫了两个枕头。父亲接过钱,没瞧一眼,就丢进床头的炉火里,片刻,那钱便化为灰烬,又轻轻地飘浮起来。

    他叫了声“爸”。像了却了一桩事,他说:“爸,我去端汤药。”

    父亲说:“你妈会端来,你站着,这不是你挣来的钱,是吧?”

    他吞吞吐吐地说:“爸,我……是妈给我,我就接下了。”

    父亲像走了很远的路,歇了一会儿,说:“我看出你不在乎,你习惯了,不知生活不容易。”

    他说:“爸,我这就上街。”

    父亲累了,又合上眼。母亲端着药汁,说:“他爸,你该喝药了。”

    父亲说:“搁着,我现在不想喝。”

    母亲瞥了儿子一眼。儿子摊摊手,说:“妈,那我上街了。”

    晚上,街道华灯初上,屋子里还没拉亮灯。夜色勾勒出母亲苍老的轮廓,父亲躺着,竟没动,睡了。都等待着。寒冬里他时不时地咳嗽,她说:天气暖了,就好了。他现在确实不再咳嗽了。那时他一咳,仿佛五脏六腑都要咳出来,很让听着的人揪心。

院门一响。母亲欢喜地说:“回来了。”就拉亮灯。

    儿子奔进来,说:“爸!”

    母亲说:“轻点声儿。”

    父亲说:“我没睡着。”

    儿子急切地走到父亲床前,说:“爸,你瞧,10块。”

    父亲一下睁开眼。接过还温热的纸币,那是儿子的体温,纸币似乎没了骨干,很柔软。父亲顺手又往炉子里丢。

    儿子急了,挡在炉子前边,说:“爸!”

    父亲缩回了枯手,看着儿子脸颊上已干了的泥汗痕迹,凹陷的眼睛放射出微光,他艰难地说:“儿……我放心了。”

    当晚,父亲咽了气。

  1. 父亲为什么要让儿子外出挣10块钱? 

 

  2. 父亲为什么两次把儿子给他的10元钱往炉子里丢? 

 

  3. “儿子奔进来,说:‘爸!’”一句中,“奔”这个词可否换成“走”?为什么? 

 

  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 “崭新的”这个词在文中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仔细品味,发现这个词在内容和情节上都很有深意,你能品出来吗? 

 

  5. 请联系上下文,谈谈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①他就躺在院中央的梨树阴里望天,一堆一堆的白云滑过,像春天河流里的破碎的冰块。不知不觉,他睡着了。他醒来已经晒着太阳,树阴移了位置。

    ②父亲缩回了枯手,看着儿子脸颊上已干了的泥汗痕迹,凹陷的眼睛放射出微光,他艰难地说:“儿……我放心了。”

 

  6.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生活”的理解。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 A. tuí           B. √             C. xiè           D. pán

  2. D           3. A        4. B        5. C        6. B        7. C        8. A

  9. B            10. C      11. C

(二)课内文段阅读:

  1. C            2. D

  3. 不能。“蹒跚”写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努力”写出了父亲竭尽全力的样子。这两个词更能表现父亲拳拳的爱子之心。

  4. 第4句:被父爱所感动了。第8句:担心父亲,希望能给父亲一点帮助。

  5. “再”字表明“我”一直目送着父亲,表达了“我”对父亲恋恋不舍的感情。

  6. 略。符合要求即可。

(三)课外拓展阅读:

  1. 为了让儿子学会生存的本领,体会生活的艰辛。(意思对即可。) 

  2. 父亲两次把儿子给他的10元钱往炉子里丢,是想观察儿子的反应,判断儿子给他的钱是不是自己挣来的。(意思对即可。) 

  3. 不可以更换,因为“奔”能把儿子挣到钱后激动兴奋的心情和渴望见到父亲的急切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走”则不能。(意思对即可。) 

  4. 在内容上,表明母亲用心良苦,她自己扭不过儿子,但又不愿儿子继续过无所事事的生活,于是抽出一张崭新的纸币,是为了让丈夫能明白这钱不是儿子挣的,配合丈夫教育儿子。在情节上,与下文儿子将钱抖出了纸质的响和父亲没瞧一眼就知道这钱不是儿子挣的,把它丢进煤炉形成照应。

  5. ①这几句话生动地表现了儿子懒散、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的特点。 ②父亲看到儿子脸上的“泥汗痕迹”,“凹陷的眼睛放射出微光”,知道儿子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有了适应艰难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不再担心儿子能否生存下去。(意思对即可。) 

  6. (略。可从多个角度回答,既要结合文章内容,又要联系生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