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幻灯片页面截图,请点击左边“我要下载”按钮免费下载无水印完整文件
蜡 烛
西蒙诺夫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写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对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军“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分工协作
1、(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瓦砾 匍匐 地窖 腋窝 间歇 拂晓 颤巍巍 契约 迫击炮
(2)解释下列词语。
拂晓 匍匐 精疲力竭 颤巍巍
2、概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地、人、事件)
3、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其表达作用。
只有一棵树还没有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第2段)
4、想一想,在整篇文章中,有好多处写到了德国人的炮火,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地让这炮火在文章中出现?
5、黑色的围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它有什么特殊意义?
6、文中的“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
7、文章的结尾,当战士们出现后,老妇人很放心地走了,“她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战士”。思考一下,难道她对埋葬起来的“儿子”没有一点留恋吗?
8、怎样理解老妇人的形象?
9、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的话语,解说本文的主旨。
1、(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瓦砾lì 匍匐púfú 地窖jiào 腋窝yè 间歇jiàn 拂晓fú 颤巍巍chàn 契约 qì 迫击炮pǎi
(2)解释下列词语。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紧连黎明前的时间。
匍匐:爬行。
精疲力竭:精神、力气消耗已尽。形容非常疲劳。
颤巍巍:震颤而动作不准确的样子。
2、概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地、人、事件)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时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3、揣摩下列语句,说说其表达作用。 只有一棵树还没有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着一人高的下半截(第2段)
看似平淡的句子,其实写出了作者心中深深的痛楚,一个“只有”,已沉痛地告诉我们方场上所有的生命都倒下了。把所有的生命全炸死,包括草木,这就是德国人的炮火立下的“赫赫战功”!一双凶残的“魔手”带给了我们巨大的灾难。
4、想一想,在整篇文章中,有好多处写到了德国人的炮火,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地让这炮火在文章中出现?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5、黑色的围巾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它有什么特殊意义?
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给予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6、文中的“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
“蜡烛”表面是指老妇人为悼念烈士,在他坟上点燃的她珍藏了45年的结婚喜烛,实际上这“蜡烛”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与苏联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7、文章的结尾,当战士们出现后,老妇人很放心地走了,“她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战士”。思考一下,难道她对埋葬起来的“儿子”没有一点留恋吗?
这位“母亲”不是不留恋她的“儿子”,而是看到更多的年轻的“亲人”来了,她心里很踏实,她很满足,她的“儿子”可以安全、幸福地入眠了,所以她不必再回头看了,可以放心地走了。
8、怎样理解老妇人的形象?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9、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的话语,解说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写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为一位解放南斯拉夫的苏联红军战士掩埋尸体和用她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表示悼念的经过,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敬爱之情,高度赞扬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用血肉凝结而成的情谊。